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良法治国"。良法在内容上必须反映客观规律、体现正义、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良法也要求形式上的科学性。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立法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仍存在不少隐患,没有达到良法的要求。我们要明确立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理念,确保法律体系的平衡、协调,确立正当的立法程序,努力实现从有法可依到"良法之治",完善我国的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专门皇帝教育制度"经筵制度",之所以在宋朝产生并得以制度化,其背景是宋朝特殊的"崇文抑武"政治理念和强调"祖宗之法"的治国原则。在这些作用之下,朝野内外形成的尚文好学风气,以及对既定方针、制度的坚持完善,这是宋朝经筵制度产生发展的必然条件。偶然因素则有二:一是宋仁宗幼年即位,亟需经史知识教育,配合原有的资善堂教育制度直接延续;二是主持政局的刘太后头脑较为清醒,重视教育。  相似文献   

3.
陈妮 《山西科技》2010,25(5):24-26
阐释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涵义,归纳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方略"与"基本任务"具有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项重大基本国策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二者在本质上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吻合一致的,是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治国经验。党的十七大制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是救国救民的大计,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继承父祖业绩,励精图治,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乾隆皇帝极其重视对各级官员的管理和考察,民生与吏治紧密结合是乾隆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专就乾隆的吏治做初步的研究,以求对分析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论语》一书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治国之道,小至日常生活。客观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论语》。关于它的评价也都是仁者见仁:有人说它是圣人情怀,有人称它为王者之道,甚至有人传它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有一些冲动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即它的"修己治人"之学,笔者认为它是《论语》一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振亮 《科技信息》2010,(34):I0059-I005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治国方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如何确保独立审判制度,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如何确保独立审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马璐妹 《科技信息》2009,(36):I0146-I0146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原因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提出用"兼相爱,交相利"的治国之道。他主张人人平等的爱、人人平等的仁义观点,反对侵略战争,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今天,重新审视墨子学说,对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阎海东 《世界博览》2011,(12):36-39
一百年前,"海归"就开始大举进入政坛,面对传统权力的阻击,艰难地推动着中国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从晚清到民国,"海归"中的欧美派与留日派给人们留下差异很大的印象:留日学生多充当暴力革命的角色,而欧美派似乎一直是治国的"好人"。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30名拖着长长辫子的九岁到十五岁的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驶往大洋彼岸的旧金山。随后,又有90名和他们一样的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孩子分三批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国人后来给他们取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及价值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公务员职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控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且可以检验,它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保持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处理问题方法的基础。国家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探讨其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同世界和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其中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具时代特征和代表性。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摒弃康有为大同世界的空想成分,并在其基础之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是对中华民族治国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离不开的两种治国手段。“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相结合是治国史上的新创举,是结合中国实际而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性决定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协同的基础。本文运用协同论的概念范式,从社会子系统的结构出发,基于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的系统性分析,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强调的制度原则、民主路径探索、有效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协同性,对深刻领会其治国理政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之管键”,《吕氏春秋》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利民思想。民贵君轻、仁政德治、修齐治平作为《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理论根基、关键方略和逻辑进路,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尊贤上功和利民为本作为《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理论遵循,饱含着丰富的价值底蕴。充分挖掘《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内涵底蕴,能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治国智慧、坚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推进德法兼济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华治国思想,可以以史为鉴,把握治国得失,启迪后世。文章总结了古代治国理论的演变和特征,归纳了儒道法墨兵杂诸子百家的治国要点,并从创业致治、振衰起废、亡国教训和安邦智慧等角度议论了古人的成功理论和失败教训。  相似文献   

16.
治国理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施政履职的实践标志和时代烙印。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兴起有其特有理论与实践缘起:以回应时代诉求、紧扣时代主题、牢记历史使命为发展逻辑的治国理政唱响民族复兴的最强音;以强调更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更清晰的主体关系、更前瞻性的顶层制度设计为内涵特征的治国理政持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工程;富含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历史价值相统一的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价值意蕴,就是要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唐甄认为,儒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他视财富为不可窃夺的"国之宝"、"民之命",其治国富民思想不仅提出了"富在编户、不在府库"的"立国之道",还有治国富民的方案、举措;他的治国富民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给人们以借鉴、启迪。  相似文献   

18.
康熙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消除满汉民族矛盾,重建统治秩序,尊孔崇儒,尤其推崇朱熹,以朱熹理学为官方哲学,并以朱熹的治国思想指导其治国实践,康乾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曾长期存在着治国应以德为本还是应以法为本的争论.儒家主张要以德为本治国,法家主张要以法为本治国.二者各有缺陷.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我们主张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智慧的核心是治国之道,在其哲学体系中,老子不但提出治国的最高境界在于无为,而且还对治国方略进行了具体规划。对于道的解读、老子哲学的来源及其归隐之路,也应从老子的本意进行研究,力求以老子之道治老子之学,回归老子哲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