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地球科学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出21世纪地球科学应围绕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战略性调整,主要方向包括:环境导向型、资源导向型、生态导向型、灾害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地球科学。其中,环境型地球科学主要对环境地质背景、环境地质过程、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环境质量、效应、保护、监测等进行框架性研究;资源型地球科学主张全球自然资源的理性开发,并为资源效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等提供战略性指导;生态型地球科学强调全球生态文明观,即强调自然地球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大统一;社会型地球科学强调地球科学在生命起源、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追求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灾害型地球科学强调人地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并为地质灾害的背景、规律、防治、预测、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新时期地球科学理应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农业、区域经济、旅游等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地球科学的发展异常迅速 ,其基本特征是从以分析为主向以综合为主的方向转变。综合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在单个地球圈层层次上 ,如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假说的建立 ,使人们认识到岩石圈是一个不断产生和消亡的有机整体 ;再到多个地球圈层层次上 ,如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 ,它以多个地球自然圈层构成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1]。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实施的地圈生物圈计划 ,就是以它为指南。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大地球科学[2]但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几乎与此同时 ,中国有些学者已开…  相似文献   

3.
资源与环境:21世纪地球科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前闭幕的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上,科学家们在总结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共同展望了世纪地学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资源与环境,是地学专家们所共同认可的21世纪的地学发展方向,它也是地球向人类发出  相似文献   

4.
勘查地球化学又称地球化学找矿(简称化探),是一门年轻的地学分支学科,仅诞生70年,在福建只有半个世纪历程,但其找矿成果丰硕,服务领域广泛。文章回顾了福建省化探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福建省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建议和对策。21世纪,随着勘查地球化学向应用地球化学转变,对解决人类在资源与环境方面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极大的潜力,还会为地质科学增添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问题,如何维护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合理地利用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地球环境与生物演化之间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类地质事件及生物化石富含地球过去变化的信息.因此,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的生物地质作用和环境变迁对人类预测未  相似文献   

6.
<正> 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适当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地球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已造成了极度的紧张状态。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主办、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协办的"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2009年5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地球系统科学在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本届会议主题为地球系统科  相似文献   

8.
 古生物学是以化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古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进入了纵深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涌现振奋人心的研究进展与新发现。本文回顾了2017年国际古生物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与研究热点,并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界2017年在早期生命、早期后口动物、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古DNA以及演化古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推进三大转型,提升办学水平”是温州大学处在新时期、新阶段,谋求新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转移。“三大转型”即“推进学校逐步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由基础学科研究为主向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转变,由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科技文化创新、社会服务并举转变”。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是20世纪地质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创新的话,那么,进入到21世纪,国际地质学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即由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且这样的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学的各分支学科,而是包括了与大气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加发展壮大了"地球系统科学"。事实上,发生在地球上的许多重大地质或气候事件,特别是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更是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层圈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还只是以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审视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很难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讨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复杂历史之后,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螺旋状上升过程,即“非球→球→非球…”的过程。在经历了5次“非球→球”的认识反复之后,目前人类已跨入对地球本身便存在着“球(?)非球”的动态变化过程的认识这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效率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关系型(NoSQL: Not only SQL)数据库的地学大数据高效存储方法。同时以MongoDB为代表, 通过C#语言编写测试程序, 与SQL Server在地学大数据的存储、 查询等方面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 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相比, NoSQL数据库的增、 删和查询耗时明显降低, 尤其是针对海量的非结构化、 半结构化数据, 其性能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回顾、评析环境科学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思想将环境科学体系划分为环境哲学、环境学、环境技术学和环境工程四个纵向层次,每个纵向层次又分为若干个横向层次,彼此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科学体系.论述了每个层次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环境科学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或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研究肩负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需要从基础理论层次认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研究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中“两种文化”的冲突现象尤为明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场论战的内容与意义,不仅有利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而且对于寻找消除“两种文化”间壁垒的现实途径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从读者需求变化和事业发展的角度阐明了我国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进行服务策略调整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图书馆联盟、践行信息服务先进理论研究成果、研究和探索社科信息服务新方式和新手段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技术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教育中,技术科学居于核心地位并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趋势的加剧,导致以“社会-人-技术-自然”综合体为对象的两大交叉科学诞生。社会科学研究的精确化和定量化趋势催生了社会技术科学的繁盛,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技术科学学科。这不但丰富了技术科学的知识体系,也使得理工类院校课程设置有了新的参照体系。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新兴的课程门类,兼具了社会技术课和公共技术课两重特征,应成为理工科高校重要的技术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与知识产权课程的定位相适应,课程的设置也需要随之变革。应由原来只作为了解的辅助类课程,成长为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科协2009年组织中国气象学会等27个全国学会分别对大气科学等26个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开展的研究分析,总结和论述了近年来中国在这些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进展特点。强调指出: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和学科史研究,总结、报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对探索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使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领导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促进相关学科的学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协和全国学会将继续深入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和学科史研究,不断提高学术建设的能力,为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与科学是源远流长的人类活动,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但艺术在科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价值.科学关注物质世界的规律,关注运用自然规律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艺术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关注心灵对美与和谐的向往.这种迥异的思维方式,可能帮助科学家重新思考那些过于熟悉的事物.科学整体离哲学很近,科学家个人距艺术不远.  相似文献   

20.
文化整体:古代科学研究之新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埃德和席文合著的《道与名:早期中国和希腊的科学和医学》(耶鲁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提出了“文化整体”的概念,用以对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科学进行了新的比较研究。这个新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于非比较性的研究也同样有用。文章以元初的《授时历》改历为主要事例,阐释这个新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