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为第一本中国人自主翻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物理学新教科书》为中国人自主翻译日本教科书的代表作品,两书分别中国人自译西方与日本物理教科书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发现,《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内容较《物理学新教科书》丰富,且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而《物理学新教科书》的物理学公式表达方式更加符合国际趋势、其物理学术语使用更符合物理知识内涵、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发展的科学观。日译最终取代西译成为晚清中国物理教科书市场的主流,不仅受当时国内教育形式的影响,也与日译物理教科书的特色和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23-128
以《20世纪物理学》(三卷本)为线索,尝试从新的视角评价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考察西方主流物理学史教科书里关于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记载及其影响,分析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评价,进而管窥华人科学家在20世纪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及其科学贡献的评价是很高的。杨振宁也是20世纪物理史上华人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由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言学和哲学研究所与热物理研究所编辑的一书由“科学”出版社西伯利亚分社于1982年在新西伯利亚出版,全书共332页,由三大部分(第一篇: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的物理学;第二篇:物理学新思潮发展的方法论问题;第三篇:现代物理学方法论的一般问题)共24篇论文组成。书后并附有苏联和西方国家从1954年至1980年期间的物理学哲学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的文献目录。这些论文的部分题目是:“研究人材的选拔和培训的方法论问题”,“科学研究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论物理学史的素质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国教育发展为例,在回顾物理学史、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学史对于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物理学是发展最成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丰厚的科学和文化内涵,决定着物理学发展史中蕴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物理学史具有沟通科学和人文的桥梁作用,具有树立历史感和批判精神、培养创新品质和意识、洞悉科学思想与方法,弘扬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等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国内物理学名词的译名非常混乱,这成为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巨大障碍。从1920年开始,大批归国留学生为审定物理学名词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他们讨论并确定了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原则,为审定名词奠定了基础;他们先后主持了科学名词审查会物理组和物理学会名词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并陆续编订了《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物理学名词汇》和《物理学名词》三部词典。到1934年,在留学生的全面主导下,国内的物理学名词基本上得到了统一,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因此大大加快了。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思想史上,时空关系论和时空实体论的争论不仅影响着古今众多哲学家,更对物理学领域的发展起着引导性的作用。通过考察和分析关系论的代表人物——当代物理学家卡尔罗·罗维利对物理关系论的评述,本文从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量子引力理论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在当代物理前沿基础理论视角下的关系论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50年中国物理学研究经历了起步和发展阶段.中国物理学者通过各种努力,包括译书、教育改革、留学、合作研究等,广泛开展与国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物理学研究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与国际学术学习与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物理常数是物理学中用到的、反映物质客体物理属性的不变的或相对不变的数。它包括象电子电荷e=1.6021892(46)×10~(-19)库仑的基本物理常数和象标准大气压下水沸点100℃的普通物理常数。物理常数好比物理学理论之网上的稳定交点。物理常数的历史是整个物理学史的一部分,是物理学发展史的一种缩影。同时,物理常数的发展又有自己特定的基本过程。本文试图总结物理常数历史发展的概貌,探讨物理常数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于2009年7月14~16日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焦作大学、邢台学院、暨南大学、中北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大同大学等全国80多位物理学史科研、教学人员参加了此次年会.安徽省科协学会部马伊文部长、安徽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冯元均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吴孝兵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王元航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2009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科技史分会场的代表以及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05-109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运行的传统轨道,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运行在物理世界,还能够运行在生态世界.这涉及到科学技术发展将由原来的单向轨道开始转向物理世界与生态世界的双向轨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李约瑟进行中西科技发展的比较,不过那是一种缺乏实际接触的比较。事实上,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传入西学,使得两种文明中的自然知识传统遭遇,其间产生的竞争、冲突与比较,留下许多可进一步探究的议题。文章选择从明末清初近代东西文明的遭遇与冲撞,来分析近20年来台湾的科技史研究所处理的一些新议题。  相似文献   

12.
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讨论了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作者认为,这两个时期共产党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即: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为现实需要和国家建设服务。其原因在于:在这两个时期共产党面临着相似的严峻形势,同时延安时期培养的科技干部在建国以后的科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一强调科学技术功利性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还指出:延安时期就已萌发的对科技工作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思想,在建国初期吸收了苏联的科技规划工作经验后,终于使科技发展规划成为了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还论及中国共产党为更好地领导科技事业而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和利用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相似文献   

13.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在与反科学的论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反科学",不同于发生在美国60到70年代的"反科学运动",是以反科学主义面目出现的整体性反科学。这种倾向明显妨碍了我国科学事业的正常发展。科学哲学应该承担起一种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当前,科学哲学家可以做三件事:(1)利用科学语言的可定义性进行语词分析;(2)正确阐述实践标准,纠正实践标准的滥用;(3)正确认识和区别与科学对立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的体制化进程缕析——兼与西方国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晚清时期西方科学的传入,到以中国科学社为首的民间科学社团的陆续建立,再到中央研究院等官办研究机构的诞生,中国科学的体制化逐渐形成。中国科学的体制化是包括广大留学生在内的新知识群体“扩散和移植”的结果,因此与欧美诸国有着相似的一面,带有一些模伤的痕迹。但不可否认,中国科学的体制化又有着自己的特征,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活力之争这段著名的科学史公案入手,探究莱布尼茨与笛卡尔的力的概念之差别的根源。通过对两个体系的比较研究,我们将阐明动力学核心概念的物理学含义及其形而上学基础,从而对这种新科学的基本特征做出初步的刻画。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随着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国士大夫开始学习欧洲科学和宗教。为消除接受西学的障碍,一些文人提出不同学说,为输入西学铺路,这些学说后来被清初学者所采用。文章试图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士人对西学的看法,特别是分析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发展的源流及其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希冀从整体上把握明末清初士大夫接受西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传播什么是科学传播的首要问题。结合两阶科学传播理论,对中美六家有影响的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内容调查,量化分析其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科学研究过程、科学工作心得、科学研究之社会意义五种类型内容。统计结果显示,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科学传播内容类型上差异较大。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实践上较好地达到了两阶科学传播观念层面的传播,对我国科学传播内容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科研方法和创新思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1999年国务院设立的最高科技奖项,迄今已有7位杰出的科技专家获此殊荣,作为科技创新的典范,他们获奖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学术思想、科研方法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