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不同沼肥施用方式条件下分析灰枣果实中主要矿质养分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沼肥施用方式处理的灰枣果实中氮、磷、钾的含量都表现为氮〉钾〉磷,果实中磷的含量在不同施肥方式中变化比较平缓,沼液喷施有利于灰枣果实对氮、钾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而沼夜滴施则有利于磷素的吸收和积累;沼液喷施有利于提高灰枣果实中矿质元素铁、锌、铜、锰、钙、镁的含量,改善果实品质。不同沼肥施用方式中以沼液喷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对沈阳市郊区1994个耕地土壤样本(0cm-20cm)的交换态钙、镁、铁、锰、铜、锌含量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属交换态钙、镁、铁、锰、铜、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碳酸盐草甸土含钙,壤质草甸土含镁,风沙土、水稻土、草甸土含铁,碱化草甸土含锰,菜园土和水稻土含铜,菜园土含锌较高;棕壤含钙,碳酸盐草句土含铁、锰、铜、锌,水稻土含锌普遍较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成土母质、成土过程、土壤质地等结构性因素,又有耕作、施肥和环境污染等随机性因素。比较不同土属交换态营养元素含量,可以更好地对土壤一作物系统的营养元素进行调控,指导中量、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图2,参15。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伊通县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通县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4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最佳模型为孔穴效应模型。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碱解氮具有中度的空间相关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822.4km、977.6km、194.2km和116.4km。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等)的影响,并且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似性;有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如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闻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取样间距设计、定位施肥和农田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4.
玉米根际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玉米根际氮、磷、钾养分富集及亏缺状况和根际土壤酶、根分泌物、根际微生物及接种VA菌根对根际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玉米根际微域环境研究进行了概要综述,提出了以后玉米根际环境研究中需深入的几个问题。参35。  相似文献   

5.
碳酸盐草甸土玉米配合施用磷锌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两年试验研究,揭示了东北北部碳酸盐草甸土磷、锌化学特征与玉米生长发育关系及磷、锌肥施用技术。在碳酸盐草甸土上,施磷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土壤锌的有效性,使有效锌减少了22.7%—45.5%;施锌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锌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土壤磷的有效性,使有效磷减少了11.3%—17.9%。施磷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植株磷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玉米植株对土壤锌的吸收,植株锌含量减少了74.1%—92.4%;施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植株锌的含量和产量,产量可以提高19.68%,但同时抑制了玉米植株对土壤磷的吸收,使植株磷含量减少了26.0%—33.1%。适宜的磷、锌配施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产的幅度为9.32%—31.53%,磷、锌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体内都有拮抗作用。表9,参7。  相似文献   

6.
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确定评价单元,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验指数和法作为适宜性评价模型,并结合遥感解译得到的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三江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平原区比山地丘陵区更适合旱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种植,适宜旱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3.44%,其中高度适宜旱田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3.48%,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39%;适宜水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0.04%,其中高度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6.75%,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07%.将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三江平原2005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三江平原现有旱田中的39.10%属于高度适宜,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占现有旱田面积的25.87%;现有水田中的53.41%为高度适宜,不适宜的面积仅占1.73%.以上结果说明目前三江平原旱田利用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水田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在平原区.图2,表8,参18.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9a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的施肥方式下农田黑土酶活性及肥力进行了研究,探讨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及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综合活性可以反应长期施肥后农田黑土质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由小叶章草句垦殖后的旱田(大豆地)进行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旱田土壤-植物系统和旱田土壤的CO2通量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旱田土壤-植物系统CO2通量最大值出现在10:00,最小值出现在6:00,其变化趋势与气温和0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旱田土壤CO2通量最大值出现在16:00,最小值出现在6:00,且其变化趋势与气温、5cm、10cm、15cm和20cm地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旱田土壤-植物系统CO2通量的主要贡献者是植物的暗呼吸作用,且土壤-植物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幅度大于土壤.图5,表3,参16.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电导率在土体10个土层中的剖面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表层,玉米地土壤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150 cm深度内土壤电导率平均值为林地>撂荒地>玉米地>水稻田。水稻田土层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植稻过程中土壤淋溶及复盐基作用的影响;林地深层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树木根系分布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电导率与有机C、全量N、P、S、有效态N、P、S、pH、交换性Ca、Mg、K、Na、CEC、DTPA浸提态Fe、Mn、Cu、Zn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由此,土壤电导率可作为指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可行的土壤化学指标。表4,参13。  相似文献   

10.
作物钾素养分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缓效性钾是土壤中作物可利用的钾,将交换性钾、缓效性钾与外源钾吸附量的总和作为土壤最大吸附量的估计,从而综合反映土壤各种钾素状态和土壤性质对钾有效性的影响。用线性方程描述最大吸附量与土壤黏粒含量的关系,用Langmuir方程描述土壤固定钾量与土壤溶液钾浓度的关系,通过土壤供钾因子反映土壤钾素状况对作物吸钾的影响。建立了小麦植株临界钾浓度与生理发育时间的动态模型。初步检验表明,模型对小麦植株含钾率的动态变化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关中东部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花椒地、农耕地、苹果林地)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所不同,①黏粒含量是:苹果林地〉农耕地〉花椒地,粉砂是:花椒地〉苹果林地〉农耕地,砂粒是:农耕地〉花椒地〉苹果林地,有机质的含量是:花椒地〉农耕地〉苹果林地。3个剖面总体趋势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质含量减少。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元素(Cu、Fe、Mn、zn)、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和CaCO3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元素(Cu、Fe、Mn、zn)与黏粒、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图2,表3,参19。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主要土壤供钾能力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主要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是N、P、K其次是S和Zn,此外,个别土壤表现缺Mg、B和Cu。在N、P、K及其它中,微量元素平衡施上,明确了钾肥在主要土壤和作物上的增产上的施用技术,为我省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化理解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问题,研究了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信息,并根据存在的土壤限制因子和指示植物划分了生态土地类别。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地貌类型可划分为低台地、极高平原、高平原等6类,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农田等9类,生态土地类别划分为甜土地类、盐碱地类、水湿地类和沙土地类,论述了各生态土地类别的生态问题及管理对策,讨论并间接证明了盐碱地形成的离子积累理论。图3,表7,参27。  相似文献   

14.
张掖市统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张掖市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管制分区,将张掖市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的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图5,表2,参5。  相似文献   

15.
构筑了在使用农用土地时土壤侵蚀随时间变化的一般经济分析模型 ,并在分析中引入使用者成本这一概念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 .经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歧异 .一般而言 ,经济系统自身不能实现农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农用土地的现期使用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丧失 ,这一现象可用使用者成本来表示 .我国现行农用土地的制度安排会使农民的使用者成本低于社会使用者成本 .3.为了实现农用土地的有效利用 ,减少土壤侵蚀的原地外部不经济性 ,应延长农用地的承包期 .  相似文献   

16.
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8年和2006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利用ARCGIS等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解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数,对阜康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研究表明:阜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有所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斑块形状指数总体趋于下降,说明阜康市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逐步加强。在类型水平上,癍块的自相似性减小,几何形状趋于复杂化;人类活动驱使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呈现出离散分布的趋势。从景观水平上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而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总体来看,人类活动破坏了阜康市绿洲内部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图2,表4,参19。  相似文献   

17.
典型黑土区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伦市为例,以1986、2000年两时段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在ARC/INFO支持下,从坡度、坡向两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耕地、林地、牧草地及沼泽地之间的转化明显,耕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林地、牧草地及沼泽地的减少,其中丘陵旱田增幅最大为218%;坡度和坡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耕地分布的坡度增大,灌木林地、疏林地在水土流失发生地带(1°-8°)明显减少。林地、牧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破坏严重,向着农田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应加强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的净耕地系数实验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净耕地系数测算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提高耕地面积调查的精度。通过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目视解译,扣除各种细小地物,得出了基于遥感的净耕地系数,通过实地调查验证,得出了如下结论: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的净耕地系数与实地抽样调查获取的净耕地系数的相似度大都在95%以上,即由遥感影像获取的净耕地系数与真实值之间极其接近,数据的可靠性好;玛纳斯河流域耕地的总体垦殖水平较高,其中莫索湾灌区净耕地系数最高,为0.921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36团灌区系数最低,仅为0.6715;研究区内耕地的利用率与当地的地貌类型、母质与土壤类型、田块面积大小、破碎程度与平整程度、垦殖水平及人口密度等自然、人为条件密切相关。图3,表3,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