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长春市2011—2012年期间非采暖期和采暖期8个监测点位的40个样本数据,应用主因子分析/绝对主因子分析法进行源解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主因子分析法识别长春市PM10的三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城市综合扬尘/其他未知尘源、道路尘/燃煤尘以及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应用绝对主因子法计算出各污染源对PM10中各化学组分的贡献量和贡献率,并且通过绝对主因子分析法得到的解析值与监测值之间的拟合程度较好。基本解释了监测值;城市综合扬尘/其他未知尘源占51%,道路尘/燃煤尘占41%,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尘占8%。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州市区及其附近地区设立了7个采样站点采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分析了17种元素(Na,Mg,Al,K,Ca,Ti,V,Mn,Fe,Ni,Cu,Zn,As,Se ,C d,Ba和Pb),5种离子(SO2-,NO-,F-,Cl-和NH4+)以 及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 )的含量,讨论了PM10的化学组分特征以及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的影响,并在此基 础上应 用主因子分析法对PM_10的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研究期间广州地区大气PM_10平均 浓度为125.8μg/m3,各地PM10最主要的化学组分为有机物、SO2-和地壳元素组分,分别占PM_10质量浓度的24%~32%,17%~21%和10%~12%。通过 主因子分析法确定广州地区PMPM10的主要污染源 是地面扬尘、燃油排放、冶金化工及电子加工排放、燃煤、二次转化和生物质燃烧,其方差 贡献率分别为20.7%,17.8%,16.3%,14.3%,10.4%和6.3%。  相似文献   

3.
长治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长治市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主要污染源(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土壤风沙尘、城市扬尘和建筑水泥尘)样品,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长治城区环境空气PM10的来源.结果显示城市扬尘对环境空气中PM10的贡献最大,占31%,其次为煤烟尘、建筑水泥尘和土壤风沙尘,贡献率分别为24%,12%和10%.城市扬尘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尘、煤烟尘和建筑水泥尘,其中土壤风沙尘是城市扬尘的最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信阳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可能的来源,采样并分析信阳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化学元素组成,得到了可吸入颗粒物中14种化学元素的质量浓度.研究表明:信阳市可吸入颗粒物中主要化学元素为Al、Si、K、Ca、P、Fe、S,其中由燃煤引起的S元素质量浓度最高,为8.2 μg·m-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燃煤源、土壤源、建筑施工源与垃圾焚烧源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对小清河济南段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出发,提取占总方差93%的4个主因子,对主因子及其空间变化规律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结果表明:氨氮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因子、综合污染因子、砷污染因子和重金属污染因子是小清河济南段水质污染的4个主要因子;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是其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PM2.5来源解析方法综述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首次对中国目前开展的PM2.5源解析方法学和技术思路进行总结, 从PM2.5采样前的准备、采样器的选择、化学物种分析方法、源解析手段等方面综述我国PM2.5来源解析的方法和进展, 提出未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的发展方向, 对今后在全国各地即将大范围开展的PM2.5源解析工作和法律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集了宝鸡市3个监测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1SP)样品,同时收集了土壤尘、煤烟尘、建材尘、交通尘和钢铁尘5种源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别测定受体和源样品中11种元素的质量比。应用受体模式的化学质量平衡法对宝鸡市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来源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分析的5种源样品对TSP的贡献率分别是土壤尘41.91%、煤烟尘24.42%、建材尘20.17%、交通尘5.83%和钢铁尘3.91%。  相似文献   

8.
运用主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骆马湖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进行源解析,探讨几种主要燃烧源PAHs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于煤炭和秸秆燃烧以及交通工具尾气排放,累计贡献率为99.7%.  相似文献   

9.
基于苏州市2020年7—10月VOCs离线采样数据, 探讨苏州市VOCs的时空分布特征、来源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 并与国内其他研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苏州市夏季VOCs平均浓度为47.1 nL/L, OFP平均贡献为334.7 μg/m3, 芳香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VOCs 的重要组分, 对臭氧生成贡献较大, 其浓度和组分与上海市趋势相似。PMF结果表明, VOCs的6个主要浓度来源排序为液化石油气挥发源(20.7%)>有机溶剂使用源(19.5%)>工业源(17.5%)>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其他源>燃烧源, 苏州市液化石油气挥发源高于长三角地区普遍水平。长三角地区芳香烃浓度较高, 与较高的工业和溶剂使用源贡献相关。总体来说, 芳香烃和OVOCs对苏州市大气环境影响较大, 贡献较大的是表面涂层源、加油站、道路移动源、石化与化工源, 应重点管控。  相似文献   

10.
郑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单颗粒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5年郑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污染特征,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郑州市2005年夏季大气单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PM10的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研究表明,2005年郑州市大气PM10污染比较严重,其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冬、秋、夏:烟尘集合体、不规则状矿物颗粒物在郑州市2005年夏季大气PM10中占有较大数量,PM10的数量-等效球直径分布的峰值在0.1~0.2 μm,PM10的体积.等效球直径分布的峰值则出现在0.7~0.8 μm和1~2.5μm范围内,说明在郑州市夏季大气PM10中,细粒子数量占优势,较粗颗粒(主要是矿物颗粒)在数量上对PM10贡献很小,但是对总体积(总质量)的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1.
沌口地区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经过近20年的发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经济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质量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PM10及PM2.5切割器采集沌口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其化学组分进行粗析定性识别其来源,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确定污染治理重点提供科学依据,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660 MW 燃煤锅炉电除尘改造前后细颗粒物(PM2.5)和颗粒物(PM10)的排放,讨论电除尘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四电场电除尘器在常规单相电源供电下,PM10和PM2.5的排放浓度分别在63 和23 mg/m3左右,总排放在75 mg/m3左右;采用三相高压电源时PM10和PM2.5的排放可控制在15 和2.5 mg/m3以下,总排放在18 mg/m3左右,PM10和PM2.5的排放分别减排76%和89%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大气颗粒物外来源解析的常用方法有后向轨迹分析法、化学质量平衡法、元素示踪法等,都是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来确定源。但这类方法存在缺点,如成本高、流程长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量化大气环境中PM10外来源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长春市背景站点的PM10的时间序列,通过确定本地源贡献后,利用PM10监测数据与其差值即可获得外来源的贡献量。经估算得到2011年长春市6个采样点PM10的外来源年平均贡献率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分别是食品厂为38.85%,客车厂为28.79%,邮电学院为24.31%,儿童公园为20.89%,净月潭为19.93%,甩湾子为37.35%。由此可以看出长春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本地污染,为解决长春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更应该重视本地污染源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长春市区初冬季节(2015年10月)可吸入粒子(PM_(10))的微观形貌并探讨其来源。结果表明,长春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有: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矿物颗粒及未知颗粒,其中雾霾天气下以烟尘集合体和燃煤飞灰为主。长春市周边及邻近省份地区农业生物质燃烧是初冬季节雾霾天气下PM_(10)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新乡市大气污染物PM10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新乡市PM10浓度变化季节性明显,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商业区污染程度最高,文教区污染程度最低。分析表明,季节更替和人类日常活动对新乡市PM10浓度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核主成分分析中,给每个训练数据赋予一个置信权重,将训练数据视为样本空间的模糊点,研究了基于模糊点数据的核主成分分析.数值模拟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异常点对主成分的影响.同时,该方法也为数据先验信息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从某医院测得100例疾病患者的18项症状出发,通过SA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判断各类肝病的主要症状,并通过患者的症状对其所患的肝病类型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8.
Coarse (PM2.5-10) and fine (PM2.5)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summer and winter during 2005-2007 in the juncture bel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Beijing. Elements, ions, organic/elemental carbon (OC/EC) and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were determined to obtain some latest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rticulate pollution in the juncture belt of Beijing. Particulate matter levels at this site were high as compared with the levels at other sampling sites in Beijing. Pollution elements, secondary ions and PAHs were enriched in fine particles rather than in coarse particles. An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 was observed. Source apportion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secondary components were the largest mass contributor of PM2.5, accounting for 28%; whereas soil-related sources were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of PM2.5-10, explaining about 49% of the total mass. The abnormal levels of soil heavy metals at the electronic waste disassembly site in the upwind villages suggeste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such activities to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