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加入各种增容剂(Compatibilizer)和采用粉末丁苯橡胶(PSBR)及经接枝、交联改性的粉末丁苯橡胶(PMSBR),研究了提高聚氯乙烯/丁苯橡胶(PVC/SBR)共混相容性的途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五种增容剂对软质PVC/SBR共混物的改性效果以粉末丁腈P83和丁腈-26(NBR-26)最佳;粉末橡胶对PVC的改性效果优于块状橡胶,PMSBR对软质PVC的改性效果优于以NBR-26作增容剂的块状SBR和PSBR;用不同改性方法制得的四种PMSBR中,以多层乳液接枝改性的PMSBR-4对PVC的改性效果最佳,用它改性硬质PVC的缺口抗冲击强度和软质PVC的耐寒性,效果皆超过粉末丁腈P83。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谱分析表明:PVC/PMSBR-4共混材料呈良好的韧性断裂,橡胶粒子分散较均匀,相界面模糊,低温Tg升高,说明PVC/SBR的相容性获得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3.
聚氯乙烯/聚砜共混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聚氯乙烯(PVC)和聚砜(PSF)共混,采用干-湿纺工艺制备了中空纤维超滤膜。通过实验对PVC/PSF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铸膜液的组成、制膜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PMMA/PVC二元共混物的相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差热扫描量热计(DSC)、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PMMA/PVC二元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MMA和PVC之间存在较强的特殊相互作用力,在一定配比范围内为一良好相容体系,这与Fox方程和Hamada修正方程估算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机械共混、化学交联工艺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MWPVC)/聚甲醛(POM)/丁腈橡胶(NBR)三元共混弹性体合金。重点讨论了HMWPVC/POM/NBR共混比、PVC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NBR橡胶的丙烯腈含量、硫化体系等因素对弹性体性能的影响。HMWPVC/POM/NBR共混弹性体的力学性能、耐油耐溶剂性能优于PVC/POM/NBR共混弹性体。采用动态粘弹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HMWPVC/POM/NBR三元共混弹性体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HMWPVC/POM/NBR(10/10/80)三元共混弹性体的tgδ-T谱上只出现一个峰值,其对应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8℃,三元共混弹性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共交联反应使PVC/NBR-31/P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增加,机械性能得到改善,DSC结果表明,交联使PE的结晶受到破坏,熔点下降。DMA也证明交联增进了相应相互作用,使PVC的Tg下降,PE的Tg上升,由于交联改变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使其冲击强度提高了一倍多。 相似文献
8.
聚苯胺与聚乙烯醇共混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汀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102-105
本文以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分别用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溶解本征态聚苯胺(PAN)、水溶解聚乙烯醇(PVA),再通过共混浇铸制备PAN-PVA共混膜.用差热分析法和扫描电镜对共混膜进行共混相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共混后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并初步探讨了PAN-PVA共混膜的静电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9.
DSC对PVC/LLDPE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对聚氯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氢化后的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在共混体系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增容作用。共聚物增容剂使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区域加宽,同时降低了LLDPE组分的熔融热。共混体系中LLDPE结晶动力学的测定结果表明,增容剂阻碍了LLDPE相的结晶,使其结晶速度下降。动力学结果还表明,LLDPE中不同结构的晶型分别按不同的Avrami方 相似文献
10.
HPVC-S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动态硫化方法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和SRB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通过性能测试和Hobbs理论预测,研究了单一组分相容剂、二元复合相容剂和交联度对HPVC-SBR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复合相容剂和动态硫化均可明显改善HPVC-SBR共混物的性能,但动态硫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聚氯乙烯中烯丙基氯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聚氯乙烯(PVC) 中的烯丙基氯含量, 研究了烯丙基氯含量与PVC 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用氯仿萃取了PVC 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级分, 测定了二个级分的烯丙基氯含量。结果发现聚合物中较低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的炳丙基氯含量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的高。表明在聚合反应中控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是很重要的, 为了提高PVC 的热稳定性, 在氯乙烯聚合反应中要减少低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的PVC 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从共混体系相容性、共混物形态与性能的关系、影响共混物形态及冲击强度的因素等方面,阐述了氯化聚乙烯在改善聚氯乙烯制品的冲击性能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聚苯醚与SEBS及SEBS-g-MA共混物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熔融挤出法分别制备了聚苯醚(PPO)与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弹性体(SEBS)及其与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SEBS-g-MA)的共混物。DSC法对共混物的相容性研究发现,PPO与SEBS有一个共同的Tg,两者共混可达到完全热力学相容;而PPO与SEBS-g-MA存在两个Tg,其中一个为PPO相的,另一个则远高于SEBS-g-MA相的Tg,表明PPO与SEBS-g-MA中的PS相达到部分相容。力学性能研究显示,对于PPO/SEBS共混物,由于分散相SEBS与被增韧基体热力学完全相容,无法通过两相界面作用有效地增韧SEBS;而部分相容的PPO/SEBS-g-MA共混物显示了增韧剂与基体良好的两相相界面作用,其缺口冲击强度在SEBS-g-MA质量分数为20%时达到1260J/m的超韧性。 相似文献
14.
PVC/超支化聚(胺-酯)共混物的冲击与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超支化聚(胺-酯)的代数和用量对PVC/超支化聚(胺-酯)共混体系冲击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对共混体系的冲击断面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支化聚(胺-酯)的代数和用量均对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有影响,当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第3代超支化聚(胺-酯)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达到42.5 kJ/m2,加入超支化聚(胺-酯)能有效降低共混体系的粘度,并且随着超支化聚(胺-酯)加入量的增多,共混体系流动行为逐渐向牛顿型流体转变,使得PVC的加工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从而避免高温引起PVC降解. 相似文献
15.
以甘油、氧化锌为原材料,采用高压法合成甘油锌;以硬脂酸与氢氧化镁为原料,用一步法合成了硬脂酸镁.利用红外光谱法表征了产物硬脂酸镁的结构.将甘油锌与硬脂酸用作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采用电导法和热烘箱老化法考察两者各自的热稳定性能,将不同质量比的甘油锌/硬脂酸镁作用于聚氯乙烯(PVC),找出热稳定性能发挥至最优时两者的最佳复配质量比为1∶1,两者呈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热稳定剂对PVC/PU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PVC的热稳定剂对PVC/PU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热分析和透射电镜等手段探讨造成共混物性能差别的原因.结果表明:金属皂类稳定剂最有利于共混体系的韧性改善,而有机锡化合物、铅盐均不利于提高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不同的稳定剂对共混体系的应力-应变行为影响不大.溶剂抽提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化学交联不起显著的作用.动态力学的结果表明,不同的稳定剂体系导致PU与PVC的两相相容性有差别,从而导致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差异,透射电镜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聚乙烯醇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和戊二醛与聚乙烯醇(PVA)形成缩醛化聚乙烯醇膜,再将肝素键合到聚乙烯醇上形成肝素化聚乙烯醇膜(H—PVA),生物相容性测试表明,涂层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在血液凝固实验中导管凝血时间可达到3h,而空白组(医用聚氯乙烯)凝血时间在lh以内;活性部分凝血时间(APTT)试验表明接枝肝素后的缩醛化聚乙烯醇中没有肝素游离到血液中;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试验表明细胞生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以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为原料,对醇解时间与酯基转化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氯醋树脂、甲醇、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1:2:0.01比例下,50℃反应4.5 h,可得到转化率为90%的氯醋树脂醇解物.并用红外谱图表征了产物中羟基的存在,用润湿角表征了醇解物亲水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聚醋酸乙烯酯的醇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催化剂,对聚醋酸乙烯酯的醇解工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滴加速度以及悬浮剂的存在与否等都影响聚乙烯醇的醇解度.通过控制NaOH溶液浓度、滴加速度,可以调节PVA醇解度,但很难得到醇解度90%以下的PVA.悬浮剂的存在有利于制备低醇解度的PVA,并对悬浮醇解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