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视化系统在湿地松人工林演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分可视化系统 (Stand Visualization System, SVS) 是森林调查样地或小班水平可视化的理想工具软件,它生成的直观、立体图像,为林分生长和林业可视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笔者利用湿地松人工林林分调查数据,采用林分可视化系统展示了湿地松人工林林分可视化流程,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SVS林分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健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浙江省森林健康状况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以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林分健康为切入点,选择代表林分质量、林分功能及林分抗逆性等15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林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林分健康指数,并分别对不同林分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健康指数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松林、毛竹林。  相似文献   

3.
近自然化改造对桂南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升人工林质量及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影响,通过近自然化改造改变林分组成和结构,进而调整林木生长和林分稳定性。【方法】以广西凭祥地区1993年造林并于2008年开始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参数分析近自然化改造后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结果】①对照林分的直径结构遵从正态分布,近自然化改造林分表现出向倒“J”形过渡的特征,对照林分的树高结构呈单峰型,而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则呈双峰型; ②近自然化改造明显提高了林分混交度,马尾松和杉木对照林分的平均混交度由0.00和0.16分别提高到自然化改造林分的0.82和0.89; ③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角尺度影响较小,杉木林从均匀分布状态向团状分布转变,但马尾松林一直处于随机分布状态; ④近自然化改造增加了优势和亚优势的个体比例,对照林分总体处于中庸生长状态,马尾松和杉木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0和0.46。【结论】从林分非空间结构角度看,近自然化改造林分提高了林分树种组成,径级结构向异龄林直径分布倒“J”形的特征过渡; 从林分空间结构角度看,近自然化改造林分逐步摆脱了人工纯林零度或弱度混交、水平分布均匀和中庸状态的结构特征。研究区补植树种和天然更新树种已成功地在林分中更新和生长,促进了林分混交度、树种多样性的提高和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林分向异龄复层混交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见 《甘肃科技》2007,23(12):241-242,263
调查研究了日本落叶松退耕幼林的生长现状,采用数学模型拟合了林分直径生长进程,林分树高生长进程,预测了林分蓄积量。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库区龙口林场水源涵养林林分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丹江口库区龙口林场水源涵养林不同林分类型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林分结构、立地条件和演替更新潜力等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林分质量的10个指标进行了权重评价和排序,结合调查数据计算出不同林分质量等级综合数值.结果表明:(1)林分结构对林分质量影响最重要,郁闭度、林分密度、土壤厚度和枯落物厚度等指标成为影响林分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幼苗数量对林分质量贡献较少.(2)丹江口库区龙口林场水源涵养林不同林分质量大部分处于中等和较差质量等级,进行林分改造提升林分质量和生态防护功能的空间较大.(3)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源涵养林林分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相吻合,可以客观地反映研究区林分质量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树冠表面积及体积的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彩霞 《科技信息》2010,(16):100-101
本文对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与树冠表面积、树冠体积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对林分总树冠表面积、总树冠体积与林分条件进行了预估,并分析了林分平均材积生长量与林分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实践,对我国现行的经营密度表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和总结,首次将空间指数法引入林分抚育中,丰富了森林经营理论,完备了林分抚育技术,对改善林分结构层次,增强抗性,促进林分速生丰产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南方杨树人工林各类试验固定标准地和历年调查收集的临时标准地共213块样地数据,构建了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杨树人工林生长与收获的模型系统。系统模型集成了林分平均直径与断面积、林分直径分布、树高曲线和削度方程模型,以林分立地质量、林分年龄与林分密度为模型的控制变量,按不同经营强度类型给出了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收获模型,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旁置样地检验表明:应用该杨树人工林生长与收获系统模型可以得到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的可靠估计,平均相对误差<10%。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林分改造技术措施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林分改造的适宜条件。叙述了林分改造的具体方式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林分改造措施,而达到林木分布均匀,密度合理,林分由低产变高产,由低价值林分变高价值林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东北商品林中杨桦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定位观测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林分立地类型划分、林分生长进程规律分析和密度效应的综合评价,确定0.7为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经营的最适密度,该密度的林分能充分利用生境,林木生长势最强,光能利用率最高,养分归还量最多,林分蓄积生长量最大.在此基础上,以林分经营密度为自变量,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疏密度和林分初始密度为因变量,绘制密度调控曲线,直观展示各变量因子间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从定量角度确定最适密度下的林分蓄积、间伐株数量、间伐蓄积和间伐强度,提出了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密度调控技术与模式,为科学合理地经营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林分自稀疏线,应用极值统计方法,从现实林分数据出发,通过设计一个阈值,采用广义Pareto模型拟合阈值超出值并进行外推,获得了林分在各个给定径阶下的极限最大株数。利用最大株数与直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林分自稀疏线。应用该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1 511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数据,得到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自稀疏线,结果与Reineke公式估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测林缘、农田的小气候是否可定量预测林分小气候,从模型角度分别研究林缘、农田与林内小气候的相互关系,为油松人工林小气候预测、林分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延庆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林分、林缘及农田的小气候监测数据,构建了林缘-林分、农田-林分立体空间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借助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对2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对于集合小气候环境梯度,林缘-林内的BP模型预测精度整体高于农田-林内的BP模型预测精度;BP神经网络模型对气温、相对湿度及光照强度小气候要素测精度明显高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论:选用BP神经网络构建的林缘-林分模型实用性强,模拟精度高,可达到评价林分小气候、定量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徐州石灰岩丘陵区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Patrick指数(dP)、Simpson指数(SSP),Shannon Wiener指数(SSW)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JSP),对徐州石灰岩丘陵区主要林分林下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林分中,灌木层木本植物丰富度均要高于乔木层;不同林分间植物丰富度有较大差异。(2)物种多样性测定结果显示,同一林分物种多样性指数灌木层大于乔木层;在不同林分间Simpson指数(SSP)和Shannon Wiener指数(SSW)测定多样性的结果有一定差异。(3)林分间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0.782 6之间,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分和桑(Morus alb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分、刺槐+侧柏林分和刺槐+白榆(Ulmus pumila)林分之间相似系数分别为0.142 9、0.133 3;侧柏+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刺槐林分和侧柏+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五角枫(Acer mono)林分,以及刺槐+侧柏林分和刺槐+白榆林分间相似性系数分别达到了0.761 9、0.782 6,林分间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林分冠层结构和林内光环境特征的关系,利用冠层分析仪(WinScanopy)对比分析了山西省太岳山马泉林场油松人工林(幼龄林和中龄林)冠层结构及林分光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在林分密度逐步增大情况下,林分开度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分布范围为9.68%~16.20%; 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相应增加,总体分布范围为2.000~3.784。林分冠上总辐射分布范围为25.37~29.10 MJ/(m2·d),林下总辐射为4.22~11.07 MJ/(m2·d)。林下总辐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表明林分对光辐射的截获能力随之增强。幼龄林消光系数为0.27,中龄林消光系数为0.59,中龄林林分消光能力大于幼龄林林分。林下直射是林下总辐射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日本落叶松林分生长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落叶松是我国引种成功最早的造林树种,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价值最大,分布最广的树种.本文根据影响林分生长的主要因子、林龄、立地指数以及林分密度,采用多因子综合描述的方法,建立了日本落叶松林分生长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在对洮河林区云杉、冷杉林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现实林分的结构、生长、更新、演替等规律。采用三种计算方法,推算了云杉、冷杉林分的择伐周期,结合经济、自然条件,分析论证云杉、冷杉林分的择伐周期以25年为宜,并据此提出了适宜的择伐强度、择伐径级、择伐量等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7.
抚育间伐对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长生 《甘肃科技》2009,25(8):155-156
以54个人工林采伐作业的小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落叶松在两次作业中林分的生长状况进行对照,研究分析间伐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抚育间伐的林分的胸径生长均大于同年龄林分胸径的生长,在幼龄林阶段,抚育间伐控制在总株数45%,总蓄积的15%~30%,间伐没有显著地改变林分的树种组成;间伐降低了林分每公顷蓄积量。  相似文献   

18.
林分密度对南方型杨树木材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林分密度对南方型杨树材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分密度对各无性系木材的纤维素含量影响规律不明显;②随林分密度增大,纤维长度有所增长,各级纤维频率趋于均匀,林分密度对纤维宽度与长宽比影响不显著;③林分密度对S_2层微纤丝角有显著影响,S_2层微纤丝角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④木材相对结晶度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⑤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木材的冲击韧性降低,而气干密度逐渐增大。在4m×4m、5m×5m和6m×6m株行距的林分中,随林分密度增加其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大。而对木材的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南京紫金山枫香风景林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配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 析了紫金山风景区内枫香风景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枫香风景林物种多样性丰富,乔木层 共出现22个树种,径级结构分布连续,群落垂直结构特征明显,可分为3个林层,林分平均混交度 为0.593,处于强度混交状态;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15,属于随机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 0.498,有接近40 %的林木处于优势状态;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301,林木生长空间基本充足。枫香 种群和马尾松种群优势度明显,群落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马尾松径级分布不连续,群落最终 将演替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20.
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及以大小比数为权重的空间优势度和树种优势度4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强度(中度34.4%、强度47.1%和极强度69.5%)择伐下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化,探讨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混交程度看,择伐强度越大,越易导致林木单种聚集.与伐前相比中度择伐后林分和主要树种的平均混交度都有所增加,强度和极强度择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明显降低,杉木平均混交度增加而木荷则显著降低;不同择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改善了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度择伐后林分的单木聚集分布改善最为明显;从空间优势看,中度或强度择伐能够维持及提高林分和主要树种空间优势度,有利于发挥林分生长潜力.综合来看,中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建议采用中度择伐作为优化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