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为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应变式电阻电子秤"、"电容式和电涡流式传感器测位移"、"光电式传感器测量与控制转速"、"热电式传感器综合测量温度"实验项目,详细分析了以前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新项目改进的具体措施。实践教学结果表明,新的实验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企业对电子产品研发方面人才的要求,本文通过情景设计与岗位模拟,基于电子产品研发及调试过程,重新对高职"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传感器知识的同时,也能在电子产品设计及相关职业素养的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理论多、实践难以理解的问题,应用STC89C52单片机,联合教学中的传感器,设计相应的检测装置,从检测原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测试展示等4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单片机实例设计可在理论学习中增加实践环节,有助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用于空间环境的CMOS图像传感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对图像传感器的功耗、体积、抗辐射能力等有特殊的要求。在空间技术应用领域,CMOS图像传感器由于具有集成度高、抗辐射能力强、功率低等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提供了一个采用航天级CMOS图像传感器进行数字照相系统开发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面向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新型的传感器综合实验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实验教学装置的固定结构,学生可根据实验需求,自主搭建多种调理电路并实现功能扩展.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并与LabVIEW虚拟仿真平台结合,整合传感器信号的测量、传输、分析与处理,使学生在掌握传感器原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从系统的角度建立完整的传感器应用知识体系.基于该系统设计创新实验项目综合案例,以综合实践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和项目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该系统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相关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物联网已成为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各种智能设备将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实现人、机、云端无缝的交互,让智能设备与AI结合从而拥有"智慧",使得人体感知能力得到拓展和延伸。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的企业超过1700家,产业门类基本齐全,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无论是在健康医疗、城市规划,还是城市交通方面,传感器正在发挥着核心作用。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意见函,中国工程  相似文献   

7.
王金祥 《科技信息》2010,(29):I0418-I0418,I0415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已成为解决机器人环境感知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视觉传感器可以获取大量的二维环境信息,但缺乏对距离的感知能力,激光传感器恰好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两种传感器感知能力的互补以及信息融合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机器人感知三维环境,传感器间还可以相互抑制噪声,提高机器人对环境信息的感知能力,使感知的信息更加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智能传感器在传统传感器的基础上还具有丰富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提供更综合的功能。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温度、压力、惯性、生化和RFID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物联网、虚拟现实(VR)、机器人、医疗健康等产业升级和创新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智能传感器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工程实际以大型案例为主线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构建两轮教育机器人的智能控制器和传感器电路,将单片机外围接口特性、内部结构原理、应用设计方法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知识,通过"一做二讲三练四评五拓展"的方式进行教学,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结构.试验对比表明,该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彻底解决了<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抽象与难学的难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使得由电池供电的集无线通信能力、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于一身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变得越来越廉价。由数量不等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构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正被广泛配置在各种不同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展馆定位与管理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以及上位管理软件组成的定位监测系统实现远程人员实时定位。首先,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将人员佩带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信息传递到远端的监控中心,然后利用上位管理软件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析,并将人员的位置信息存入到数据库中,最后查询数据库进行人员的实时定位。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运行稳定、可靠。系统的移植能力强,同样可以应用到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感器节点在能量储备、计算能力、通信能力方面制约性强等问题,采用进化算法理论,提出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Agent路由选择算法.该算法能为移动Agent探测具有最小能耗的路径,同时保证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自适应性强,可减少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对移动Agent路由算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1月17~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生物传感器、生物电子、生物医疗器件、生物微机电与纳机电技术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生物传感器、生物电子、生物医疗器件、生物微机电与纳机电技术及其应用"为主题,与会者围绕目前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强调材料科学、微电子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碰撞,  相似文献   

1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笔者针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做一些教学改革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Crossbow公司的IRIS系列节点,采用XMesh网络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室进行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实验,结果证明XMesh网络协议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自愈和路由数据的能力,适合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部署。该网络能实现对温度、湿度、光强、加速度等现场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传输、转发、接收、处理、监测等功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传感器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构建了以传感器原理与技术、测控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检测技术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以传感器、测控技术与系统综合、仪表设计、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训为主题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建立系统分析与设计、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传感器识别微弱信号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应用成形信号与过采样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方法.分析了成形信号与过采样技术原理,并以光电传感器为实验对象初步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实验中,首先在光电传感器前端施加光学成形信号,与微弱光信号相叠加,经过采样后再从采集数据中恢复弱信号.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使光电传感器的分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为各种弱信号检测增添了一种可行的手段,更为传感器使用过程中分辨率与灵敏度的提高开辟了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质与光学性质,在场发射器件、场效应器件、传感器件、发光器件以及光伏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纳米线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如H2传感器、O2传感器、CO传感器、NO2传感器、pH传感器、DNA传感器和病毒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着重评论了各种纳米线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时间和稳定性等特性,并对纳米线在其他传感器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磁通量索力传感器(Elasto-Magnetic force sensor,EM sensor)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测量的传感器,与其他索力传感器相比,具有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好、耐久性高、使用寿命长的突出优势,在预应力拉索的索力监测上应用广泛。本文对磁通量索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发展脉络及研究热点进行阐述,对该技术工程应用的状况与面临的难题进行总结,并对传感器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与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磁通量索力传感器应用及技术上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脉冲远场涡流检测原理的基础上,采用U型罩结构模拟管道,成功的将脉冲远场涡流技术应用到了非磁性金属平板的检测中;仿真设计了空心、聚磁、连通磁路3种传感器模型,比较了不同模型过渡区的远近、对缺陷检测的灵敏度及对不同厚度平板的检测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带连通磁路的传感器模型不仅可以将激励与检测线圈之间的距离从20 mm缩短至10 mm,还可以提高对缺陷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带连通磁路的传感器模型对厚度为11 mm以上的平板具有更强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