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行法中的留置权存在适用范围窄、留置物种类少、特殊留置权空白、留置权消灭方式单一等缺陷,物权法(草案)对其缺陷有所修正,但依然存在不足,还应从增大留置权适用范围、增加留置物种类、增设留置权类型和改进留置权消灭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民法上,留置权是担保物权之一种,本文通过考察国外及台湾地区民事立法有关留置权适用范围的相关规定,指出我国现行民法中留置权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并通过对留置权几种情形的具体分析,提出我国物权立法中留置权适用范围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3.
留置权在物权法中属于一个重要但并非十分显眼的制度,从1986年开始我国立法开始出现留置权.二十年来留置权制度的规定经历了一个从严格限制适用范围到逐步放开的轨迹.立法规定日趋合理。但是留置权适用的条件仍然需要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海上运输中货物留置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研究了海上运输货物留置权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可为立法和海上运输的货物留置权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定期租船合同业务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海商法定期租船合同中的留置权进行探讨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建立以船舶为标的的担保物权制度,对保护海事债权人的利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分别归纳总结了船舶优先权、船舶抵押权及船舶留置权的特点及对债权人保护的局限性,并从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修法建议、司法解释建议和合同约定建议.  相似文献   

7.
遗失物拾得是物权法中的一个具体制度,我国现行立法对遗失人的权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却忽视了对拾得人权利的保护。但伦理学上的性恶论以及经济学的分析却使赋予拾得人权利获得了合理性。结合各国实践,建议我国立法可以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留置权以及在一定情况下取得拾得物所有权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浅析了撤销权的构成及行使 ,指出其行使范围应不限于保全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的债权 ,而应包括其他债权人的债权。其适用范围为特定第三人  相似文献   

9.
合同法对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效果未作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却扩充了合同法关于代位权效力的规定,由此引发了民法学界的种种争论。目前,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有入库规则说、平均分配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之债权可分为债权人在行使代位权之前的原有债权和债权人因行使代位权支出必要费用而享有的新债权两部分,对于原有债权和新债权,在不同情形下,可采取不同的清偿规则,从而使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效果归属动态化。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设立税收代位权的意义,提出了税收代位权的行使条件,对税收代位权的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股东表决权的内涵,介绍了股东表决权行使的一般原则及例外情况,重点探讨了股东表决权行使的方式及其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吴敬南 《科技信息》2009,(33):392-393
物上请求权是基于物权而产生的一类独立请求权,是物权效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基于所有权的请求权和基于他物权的请求权。在他物权下,作为对物的交换价值进行支配的担保物权在物上请求权上具有自身的特征和适用上的差异。本文详细探讨了基于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的物上请求权的特征、构成要件、效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必要性,以及怎样行使这些职能。  相似文献   

14.
债权人代位权是债的保全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有其自身的成立条件及行使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次正式确立了我国民法上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填补了法律漏洞。但由于其规定的行使条件过于严格 ,行使代位权的效力未加详尽 ,因而不利于发挥该项制度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债权人代位权是法律赋予债权人的依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而所得利益直接归属债务人的一项权利。它并非纯粹的形成权 ,而是以行使债务人权利为内容的管理权。它的行使要求及行使效力对有关当事人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15世纪至19世纪,治安法官作为英国地方最高长官的制度一直延续。他们同时身兼地方的治安控制、行政和司法数种职权,但他们的这种集权治理模式却并未带来滥用权力、恣意的严重后果,这与他们的职权行使方式有关。正是由于其职权行使方式具有的程序性特色,保证了公权力有理有节制的行使、维护了公权力机关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制宪权主体是制宪权的构成要素之一,分为制宪权的享有主体与制宪权的行使主体。基于人民主权理论,制宪权的享有主体应是人民.人民作为制宪权的享有主体具有重要的宪政价值。人民间接行使制宪权,制宪权的具体行使者是制宪机关.制宪机关行使制宪权要考虑社会现实需要、本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其他阶层利益和意志、民众的普遍接受程度等相关因素。我国的制宪权享有主体是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制宪权的具体行使机关。  相似文献   

18.
柴慧婕 《科技资讯》2010,(24):225-225,227
目前人民法院所受理的民事案件之中近七成的案件得以调解结案,对最大限度地营造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当事人诉讼利益的最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认为解决当前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调解制度的时代价值,厘清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实践中,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诉权是审判权行使的前提,没有诉权行使就没有审判权行使,审判权的启动依赖于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二者相互制约。通过对法院调解制度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目前法院调解制度完善寻找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民事权利是民法的基石和核心,故明确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的区别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民事权利的享有与民事权利的行使进行区别。通过该区别,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立法,同时促使司法机关严格依法保护民事权利和社会各主体正确行使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20.
敲诈勒索罪虽系常见性、多发性犯罪,但由于行为人犯罪目的及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以致本罪在司法认定中疑难重重,刑法理论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以所有权人、债权人、消费者、信访人等行使权利内容的不同为切入点,从不同的层面,分析论证了敲诈勒索犯罪与正当行使权利的界限,并从理论上予以概括总结,厘清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司法实务中正确地区分敲诈勒索犯罪与行使正当权利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