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极洲奇谜     
南极洲的谜团随着科学考察的不断推进,越发显得扑朔迷离……飞碟出没之谜南极洲无疑是地球上飞碟出现最频繁的地区,设置在南极的各国科学考察基地均有多项  相似文献   

2.
科学意义。南极洲是一个科学考察的圣地,一是因为许多学科必须在南极这个“天然实验室”里进行,在其他地区不能进行,也无法代替;二是因为南极的许多问题有全球性的意义,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由于南极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独特自然环境: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是世界厂最干燥的大陆,是世界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在大气(CO2)和海洋生物间的C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学说,是在南极洲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之后,才正式确…  相似文献   

3.
追风人物     
正来自30个国家的科学家启动人类首次环南极科考据外媒近日报道,来自30个国家的50多名研究人员将展开人类历史上首次环南极洲科学考察,一次性走遍南极大陆及南极洲所有主要岛屿,以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南大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报道,这支多国联合科考队定于12月2日乘坐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考察船,从南非开普敦港出发,预计明年3月18日返回。这次科考项目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大洋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计划采集冰层核心样本,调查本地区生物多样性,希望了解人类工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七大洲中,南极洲被称为最后的大陆,即最后被人们知晓的大陆,其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远远大于澳洲或欧洲,甚至比中国和印度面积之和还要大,居七大洲中的第五位。南极洲和其他各洲不同,其他洲都有土著居民,即便在北极区域的冰天雪地中还有以狩猎为生的爱斯基摩人活动,而南极洲没有任何土著民族,迄今也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一切关于南极洲的知识都是最近200多年以来外来的探险家和科学家提供的。现在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派遣考察队进行南极地区的科学活动,谁能对南极的科学知识提供得多,谁能在南极的科学竞技场上获得较高的荣誉地位,谁就能在南极丰富资源的未来开发问题上有较大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5.
尹传红 《科技潮》2009,(5):43-43
新近进行的冰核钻探和海冰监测结果表明,尽管专家对南极洲西海岸冰雪消融感到担忧,但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的冰并没有大面积融化。与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的全球变暖正使南极冰盖融化的观点相反,南极洲许多地方的冰在增加。4月中旬.南极条约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在为此次会议准备的报告中指出,南极“最近几十年气温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6.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图说直销     
正安利护驾中国第六次北极科考队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奔赴北极。安利12款家庭护理、个人护理产品因符合极其严格的"南极条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伴随考察队员一起飘洋过海前往北极。  相似文献   

8.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  相似文献   

9.
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冰雪荒原的南极洲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南极洲的上空高高飘扬。20年前的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一行共591人,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船,从上海起航远征南极,建设中国南极长城站,以改变和结束因我国没有南极考察站,在南极国际会议上没有表决权的历史。1983年6月,我国就加入了《南极条约》,是缔约国,但是因为没有建立考察站,因此只能承担《南极条约》的义务;只有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的国家,才能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享受条约上…  相似文献   

10.
南极初探     
应澳大利亚科学环境部南极局的邀请,我们到南极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访问。从一月十二日飞抵美国的麦克默多站算起,到二月二十七日乘船离开法国的迪·迪尔维尔站止,在南极历时四十七天。主要考察地点在澳  相似文献   

11.
由嘉善威泰伟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双腔型光电感应式自动电子雨量雪量计,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生产出第一台正式产品.并于2005年11月18日乘上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随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参与南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极地冰雪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南极圈里知天命”,是我国知名的戏剧家、我的南极考察队友金乃千先生在我49岁生日于南极普里兹湾为我题诗中的一句。我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一是倾诉我对献身南极事业队友的深切怀念,二是经过了南极科学考察之后,我逐渐认识了某些自然规律,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认识人与自然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5月23日,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作为东道主举办这项会议。会议期间,来自《南极条约》44个缔约国和10个国际组织的约400名代表围绕南极条约体系的运行、南极视察、南极气候变化影响、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等议题展开讨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作为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是唯一一块没有土著居民的大陆。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南极经历了地理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40年的南极科学考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国际南极联合研究行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的了解。在我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胜利完成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名誉主任陈立奇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科学触角     
闫凯 《科学世界》2013,(8):20-21
南极冰架缩小多因底部融化冰架是延伸于南极洲大陆周边海面上的大面积固定冰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南极冰架不断崩解,面积逐年萎缩。按照传统观点,南极冰架大多因冰山崩解而失去质量,但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由海水变暖导致的底部融化可能是南极冰架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或将改变人们对气候变暖影响南极演化的认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6月13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卫星观察及冰表面积累重建等方式,第一次全面勘测了环绕南极洲、总覆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结果发现,2003~2008年间,每年南极冰架由于底部融  相似文献   

16.
自从远古以来,“时间”就一直是最复杂的科学问题,而且以“时间”为课题的研究也很少,但八年前,美英两国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们终于有了惊人发现。  相似文献   

17.
冰雪的世界南极,古希腊人称 ANTARCTICA,即与北极相对的大陆,中世纪人称之为未知的奥斯特拉利亚大陆。恶劣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块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大陆始终遮着一块神秘的面纱,只是偶尔有几位勇敢的探险者的足音才打破了千百年的沉寂。南极真正被人们发现是19世纪初的事了,至于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则是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南极包括南极洲和南大洋,总面积520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洲陆地面积约1400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图为2017年2月1日,科考队员、船长和驾驶员等在"雪龙"号顶层甲板合影留念。舷窗玻璃上写有船舶停泊位置纬度,远处可见罗斯冰架。  相似文献   

19.
今年,西德将成为“南极俱乐部”的新成员,并将在南极洲建立一个结构新颖、技术先进、别具一格的科学考察基地。这个基地被认为是“技术上的一次创举”和未来南极城市的“雏型”。基地将建在奥希金斯地东南威德尔海的一块四百米厚的浮动冰川上,距离菲尔希内—罗内冰障5米的地方。基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它是可拆卸的预制管状结构,由三个大“管道”组成。“管道”内设备齐全。第一条管道为实验室,第二条供生活娱乐用,第三条是宿舍。它  相似文献   

20.
从1984年开始,我国对南极已经考察了15次,最近我国考察队又到了南极最高区域DOM—A区域,这到底有何重大意义?许多读者不了解。为此,笔者扼要地叙述一下阿蒙森等人考察南极的苦难经历以及南极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国际上对南极洲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