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内径25毫米抽提器的半连续试验装置中对茂名和抚顺油页岩超临界流体抽提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最佳抽提条件为385—400℃,150—200公斤/厘米~2,甲苯流率13毫升/分,溶剂比30:1。可从油页岩中得到对有机质约80%的沥青抽出物(平均分子量约800)。由于沥青抽出物收率高,气体生成量少,抽出沥青受到再次热解反应少,通过对沥青的组成与结构分析来研究油母质,开辟了研究油母质化学结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稠油在不同气氛下的高温反应产物,研究了草桥稠油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在380℃条件下的产气量、产油量和焦沥青产量,分析了气相产物和油相产物的组成,研究了不同体系的高温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外在气体可明显减少气相产物和焦沥青的产量,而使油相产物增加。水蒸气可与稠油发生水热裂解反应,产气量、焦沥青产量和气相中的H2S产量低于稠油-二氧化碳体系和稠油-氮气体系;二氧化碳可以抽提稠油中的轻质组分,焦沥青产量低于稠油-氮气体系。这说明稠油在不同气氛下的高温裂解产物具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褐煤降解产物的组成分布和结构与稠油相似,可以利用褐煤转化来制取稠油降粘添加剂.其最佳转化条件:温度为155℃,压力为784.3 KPa,反应时间为2h,煤水比为300g/L.实验室考察结果表明,添加剂量为0.06%时,可使胜利单家寺稠油和大港羊三木稠油的粘度由原来的9600和4100mPa.s分别降至200和100 mPa.s.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降粘剂浓度为0.2%~0.35%(对活性水)时,可使管路压力降减少40%~60%,且稳定性良好.降粘剂(GY-1)还可适用于不同胶质、沥青质及不同含水量的稠油降粘,并易于脱水.  相似文献   

4.
稠油重质组分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以新疆某油藏稠油为例,测定了稠油的密度、黏度、凝点和酸值等基本性质,用极性分离法将其分离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测定4组分的基本性质和元素含量。沥青质能稳定乳状液油水界面膜,沥青质含量为0.5%、胶质含量为4.0%时,模拟油乳状液的析水率最小,稳定性最好。小振幅振荡实验测试模拟油乳状液的界面流变行为发现,胶质/沥青质模拟油乳状液的复数模量(E?)随时间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当沥青质含量为0.5%、胶质含量为4.0%时,2 000 s以后复数模量最大并保持稳定,形成的乳状液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以稠油为唯一碳源的原油平板实验,从胜利油田油水井中筛选获得2株稠油降解菌株BY和TH,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BY和TH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在40℃下均能产生显著的扩油圈.摇瓶实验结果显示2株菌与稠油作用后能发生明显的乳化分散现象.降解菌与稠油作用后,沥青质质量分数降低率分别为40.7%和32.5%,降黏率分别为64%和53%,且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63 mN/m分别降低至35 mN/m和40 mN/m左右,结果证明了菌株BY和TH在稠油降黏技术上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6.
溶剂辅助重力泄油注入压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不同注入压力下丙烷抽提稠油能力,通过物性试验和流动试验,评价不同注入压力下稠油和丙烷体系的物性参数和泄油能力.结果表明:低于丙烷饱和蒸气压时,注入压力越大,丙烷在稠油中的溶解度越大,稠油降黏效果越明显,泄油能力极值点出现在丙烷饱和蒸气压附近,之后泄油能力开始降低;在丙烷饱和蒸气压时泄油速度出现大幅变化,丙烷溶解度和稠油降黏幅度变化不大,泄油速度增加是沥青结晶在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辽河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包稠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脱沥青质油中饱和分、芳香分的存在能够促进胶质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降低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辽河胶质与沥青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较弱,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很小;沥青质的界面活性高于胶质和脱沥青质油,在水包稠油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中,沥青质起主要稳定作用;具有高芳碳率、低烷基碳率、高芳香环缩合程度的组分在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界面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中海SZ36-1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经糠醛抽提方法制备富芳再生剂调和组分,并与中海AH-90沥青调和制备符合SH/T 0819-2010标准的5种再生剂产品,考察5种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SZ36-1减三线馏分油经糠醛抽提得到的高芳抽出油符合SH/T 0819-2010规定的RA5再生剂的各项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海上稠油火烧油层开发的可行性,针对渤海稠油油藏开展了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根据石油沥青组分测定法,分析渤海稠油原油组分;通过热失重与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仪测试活化能等高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采用一维燃烧管实验模拟评价燃烧稳定性及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渤海稠油组分特征与国内陆上油田相似;稠油高温氧化活化能为157 kJ/mol,与陆上油田相近;油藏火驱前缘推进稳定,燃烧前缘最高温度773 K左右,出口CO2浓度长期稳定在12%以上,高温氧化燃烧状态良好;火烧驱油效率95.1%,空气油比548 m3/t,驱油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海上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稠油热裂解改质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稠油火烧驱油降黏机制,对乐安油田草南稠油在火驱过程中的热裂解改质行为进行试验研究.在380 ℃条件下,分析稠油在水蒸气、CO2和N2介质中高温热裂解产物及其组成,讨论不同体系的高温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下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发生热裂解反应,分子链断裂后生成饱和烃和芳烃,产生气相、油相和焦沥青;CO2、水蒸气和N2中稠油热裂解气相产物和焦沥青产量明显降低,油相产物增加;水蒸气介质中,稠油热裂解主要是水热裂解反应,在CO2和N2环境下高温裂解为催化热裂解.  相似文献   

11.
以芝麻油为原料,用乙醇作提取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芝麻素最佳提取条件。采用乙醇对芝麻素粗品进行结晶纯化,测定其熔点,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纯度。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5,浸提时间3h,温度50℃,浸提3次,芝麻素提取率最高,达到0.336g/100g芝麻油。芝麻素结晶熔点为120.5~121.7℃,HPLC法分析芝麻素物质相对含量达95.2%。本研究得到较高纯度的芝麻素纯化结晶,为开发高附加值的芝麻素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原油开采、集输过程中,原油、水两相发生乳化形成乳状液,会改变油水体系的有效黏度,从而对多相流的流动特性产生显著影响。原油-水混合体系的黏度特性与原油乳状液的形成条件及分散状态直接相关。系统阐述了外部混合条件、原油物性、水相物性、乳状液液滴粒径及分布等因素对原油-水混合体系黏度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准确计算原油-水混合体系的有效黏度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系统解释了原油-水混合体系黏度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现有黏度预测模型。此外,对原油-水混合体系黏度特性及预测方法的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条件下CO2和原油互溶性强,可使得原油黏度降到1/10。因此采用超临界CO2实现稠油长距离降黏输送是可行的。利用试验环道通过实验的方法对CO2稠油降黏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压力温度对降黏率的影响,得到了超临界CO2超稠油降黏特性,并推荐了溶解后稠油黏度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4.
原油的变温核磁共振弛豫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埋藏深度的不同,地下原油温度有很大的变化,造成其核磁共振(NMR)弛豫特性差别较大。利用2 MHz核磁共振谱分析仪器,对选取的不同粘度的脱气原油样品,测量了5种不同温度下原油样品的NMR弛豫时间。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同一油样的弛豫速度变缓,弛豫时间增大,弛豫时间谱有规律地右移,但横向弛豫时间T2和纵向弛豫时间T1随温度的变化速度有所不同。随粘度降低,不同油样弛豫时间谱有规律地向右移动,说明原油中长弛豫组分增多,而短弛豫组分减少,弛豫时间逐渐增大。低粘度原油的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近似相等,且在双对数坐标系下与粘度、粘度与温度比值呈反比关系;高粘度原油的T1和T2不同,其T1/T2值随粘度与温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石油污染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砂土和壤土2种土壤及柴油和原油2种油品类型,通过室内渗透试验研究了不同污染程度的油污土壤的渗透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污染清洁砂土后,可使砂土渗透系数降低64%左右;原油含量大于2%时,砂土的渗透系数降低了一个数量级;8%含油率的柴油污染壤土的渗透系数比清洁壤土降低了97%左右;壤土中原油含量为8%时,其渗透系数为5×10-7cm/s左右,比同一干密度(1.57g/cm3)清洁壤土的渗透系数降低了两个数量级,含油量增大,其渗透性能更差。无论对于砂土还是壤土,原油引起的渗透系数的降低比柴油显著,主要是因为原油的粘滞系数大大高于柴油的粘滞系数。  相似文献   

16.
低频振动对原油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7):7061-7063,7067
低频振动降低原油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生态物理采油方法。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评价振动参数对原油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频振动条件下,振动时间为30 min,振动频率为20 Hz左右,振动加速度为0.04 g时,降黏效率最佳,降黏率可达72.9%。并且实验结果表明,在影响降黏效果的诸因素中,振动加速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振动频率和振动时间。因而低频振动也可以通过降低油水流度比(原油黏度)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特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树101井区特低渗透油层,结合油藏条件,通过一系列室内实验,确定了CO2驱油机理。研究表明:随着CO2注入量增加,溶解油气比、体积系数和膨胀系数增大,粘度降低,束缚水体积膨胀。在27MPa下注入CO2,地层油体积膨胀1.4847倍,残余油饱和度降低11.43%,地层油粘度降低到原粘度的48.51%,束缚水体积膨胀1.1324倍。同时当地层压力从27Mpa降低到原始地层压力后,依靠溶解CO2膨胀能,可采出原油15.49%。此外,注入CO2后,CO2-地层油的界面张力降低,CO2可使地层油中的轻质烃抽提和汽化,从而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义65井区沙三段九砂组油藏属中等水敏性和速敏性的地层,油藏为轻质油-稀油油藏,原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和高凝固点等特点,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一般为1100~19900mg/L,水型为NaHCO3型。研究了义65井区高温低渗储层伤害机理,从地层特性、注入水水质、悬浮物堵塞、游离油和乳化油滴、结垢、细菌及以往增产措施等方面评价了可能对储层造成的损坏及损坏程度。义65井区地层的水敏性、速敏性和低渗透性是注水井损害的内在因素,注水井中悬浮固相颗粒、含油量和细菌严重超标,水质不合格是注水井损害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酸化返排液与原油混合可形成稳定性强的乳状液,影响原油的脱水及原油沉降罐的安全运行.通过室内实验考察温度、破乳剂加量、pH 值及降黏剂加量对乳状液黏度和破乳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显微镜观察不同阶段乳状液微观形态变化.实验表明:酸化返排液与原油混合成的乳状液其黏度随温度升高先急剧下降,后平缓下降,在温度低于40℃时乳状液稳定性较强,温度50~60℃时,随着温度升高,乳状液脱水率上升幅度不大,综合选取破乳温度为50℃;添加破乳剂有利于降低乳状液黏度,但效果不明显,破乳剂加量越大,乳状液破乳效果越好,当破乳剂加量达到150 mg/L 后,随破乳剂用量加大,乳状液脱水率上升幅度不大,综合选取破乳剂加量为150 mg/L;调节酸化返排液pH 值至6.0~7.0 有利于乳状液破乳,pH 值越高,油水界面变得棱角分明,脱出水的原油结构更加紧密;加入降黏剂后,乳状液脱水速度明显加快.研究结论对指导油田酸化改造后,井口初期返出的乳状液实施破乳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磁处理对植物油磷脂水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粗油中含有磷脂,蛋白质,悬浮物等胶体杂质,造成浑浊,影响油的品质,因而食用植物油一般都需经水化脱胶等精炼处理,本文研究了应用磁场处理技术对植物油的水化除磷脂过程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