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东杉 《工程与建设》2007,21(5):694-695
文章对建筑美的主要结构和理论价值进行了探索.从建筑美的产生机制,建筑的美观形态及建筑美的进展来看,建筑是自然环境、美学、建筑技术、空间、城市景观的复杂的艺术多元体,其和谐是建筑美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正春 《科技资讯》2006,(35):227-227
建筑技术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建筑的发展与建筑所处的地域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定地域的材料资源、地形地貌、气候状况等要素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对建筑的地域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关照了建筑地域性关照下当代建筑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建筑地域性与时代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3.
从当今建筑文化现象入手,论述了对建筑文化内涵三方面的理解一、建筑文化的概念.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例如山西大院;二、建筑文化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建筑是一个文化系统,除了物质功能外还具有精神品质;三、建筑文化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建筑的存在,大多数都是历史的,而且还具有地域差异性.因此,建筑设计和建筑创作应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色,做到"因时、因事、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4.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消防设计一般出现在原有建筑内部办公、商业、宾馆以及娱乐场所改建、新建中.建筑消防设计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对工程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它需要严格按照施工项目要求与施工标准进行,进而保障建筑消防设计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结合我国建筑消防设计,对建筑消防设计基本要求以及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节能建筑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落实节能建筑不仅要贯彻技术标准、更需要加大设计执行力度,以设计为关键环节促进节能建筑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节能涵义,从建筑屋面、外墙、外部能源利用等方面对节能建筑中的设计环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刊主要刊登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理论及建筑作品的评介;设计方法论及计算机在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从现代建筑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传统的再发掘与研究;群众参与设计及对建筑的评论;建筑教育改革的探讨;与建筑有关的人文科学、经济学、美学及先进科学技术的介绍;美术作品及建筑画等.读者对象为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建筑工作爱好者.本刊为季刊.刊号:38—89.16开本,每本定价:0.80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国夯土建筑的现状,改善和发展夯土建筑,对中国陕西地区的夯土建筑进行现场调查。搜集当地居民对夯土建筑的选址、挖建、使用和维修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对夯土建筑建造方法、防火、节能、采光、通风、防水、场地、病害与防治等多方面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其在设计、建造、使用与维护等多方面的经验与问题.结果发现,夯土建筑的防火和节能性能良好,采光和通风需要改进,现有的防水措施比较有效,建筑病害较多.夯土建筑作为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值得进一步发展,然而也存在较多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8.
运用Airpak软件对高层住宅建筑中庭断面尺寸等结构特性,文章对其自然通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和实验验证.在同一建筑平面结构条件下,分别选用30、39、48、57、66及75 m等不同高度的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同一建筑高度对应选用6个不同尺寸的矩形中庭,分别对其热压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建筑高度下,中庭断面尺寸大的高层住宅建筑热压通风效果好;建筑高度每增加1 m,矩形中庭边长尺寸需增大0.043 m才能满足热压通风下的各住户室内热舒适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建筑碳汇的相关进展,为核算建筑碳汇总量提供依据,为弥补城市碳失汇提供参考.方法以建筑的主要材料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对建筑碳汇原理、研究方法进行论述.结果研究表明建筑碳汇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泥碳化的菲克第二定律,建筑碳汇的研究方法以实验验证法、全生命周期分析法等为主.结论建筑碳汇的研究方法多数在理论模型层面集中于水泥或混凝土材料本身,缺少实际建设过程中建筑碳汇量化等相关研究.因此,对建筑碳汇的研究应从单一的材料研究转向复杂的建筑个体研究.建立以建筑碳汇单体为依托的城市碳汇空间容量,探索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将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周翔 《工程与建设》2022,36(1):77-78,8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滋养下,中国传统建筑异彩纷呈,形成了各具特色、别出心裁的建筑形式.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优秀案例的解析,开展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三个角度分别对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构件设计、现代建筑色彩、现代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现代建...  相似文献   

11.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代表性和独特性,是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对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具有重要意义.从徽派建筑概念、特点,理念、策略几个方面,并结合工程实践,谈谈对徽派建筑传承与创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刘国栋  马键 《科技信息》2010,(20):35-35
20世纪早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新建筑出现了,有外国人把本国的建筑原封不动的进来,也有中国本土建筑学习一些西方建筑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更有一些赴远洋学习归采的中国建筑通过在国外学习对中国建筑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征和装饰手法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这些内容在我们建筑中的运用,对我们保护、继承、发展中国本土建筑特色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对福州近代建筑普查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得出一基本结论:佛教建筑较中国其他建筑类型,要稳定的多.据此,以近代福州佛教建筑为例,分析佛教建筑传承中的文脉现象.并从类型的传承、稳定的形制、环境关系及山墙4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贵州屯堡建筑的田野考察,剖析了屯堡建筑的特色构成,结果表明屯堡建筑独具特色以及相应的遗产保护价值.针对当前对屯堡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科学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护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建筑,续接传统的一切有生命力的因子,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促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屯堡建筑走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史肖霞  秦茹 《科技资讯》2013,(7):170-17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开始步入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将通信、建筑、计算机监控技术相互融合,组成最优质的建筑整体.建筑智能化系统不但工程投资合理,而且服务优质高效,使得整个建筑有着舒适的居住条件,是具有信息化的现代新型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阶段中,决策和设计阶段一直制约着建筑的工程造价.控制好决策和设计阶段的资金损耗,就能够减少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造价.本文特此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控制进行研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从而提高智能建筑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6.
巫勇  苏继会 《工程与建设》2007,21(4):528-530
建筑作为一种再现性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对建筑在技术与艺术两个维面的双重评价标准却始终存在,建筑艺术既非单纯建筑技术的客观化或物质化,也与其它艺术形式(诸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纯粹地追求人类情感的表达有着本质的区别.建筑艺术的特殊性之一在于艺术形式的表达需要技术的支撑.文章通过对技术在建筑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分析,试图揭示技术全面渗透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本质,以此来唤醒人们重新树立全面、科学的技术观,返回现代建筑的原点--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几乎涵盖了一切旨在提高建筑利用效率并减少其对环境及健康负面影响的技术、措施和实践.国外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做法及实践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我们应建立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评估体系,加快技术开发并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出数字技术的层级优化模式和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实现大空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法综合应用参数化设计、建筑性能分析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数字技术,按照"模拟分析-模型建构-优化筛选"的基本步骤,对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进行形体适应性、结构逻辑性和界面透过性优化.结果层级优化模式实现了参数化设计、建筑性能分析及建筑信息模型的协同与整合,可显著提高优化效率及精确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形体适应性、结构逻辑性及界面透过性优化分别从不同方面增强了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的功能性、生态性及经济性.结论数字技术在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优化中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对建筑设计及施工均有积极意义,是实现大空间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随之越来越关注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当代高层的建筑结构也逐渐向着功能多样、体型复杂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但是建筑建设的工作中,却经常会出现较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建筑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威胁.因此,应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该文就建筑够构造方面设计工作中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闽南和台湾地区"对场作"建筑的调研及对比,对这一独特地域建筑营造现象进行了初步的释义,探讨了其在闽台地区盛行的原因.发现大部分"对场作"建筑类型为宫庙或宗祠一类的公共性质建筑;认为匠师竞作能够促进技艺提高、加快工程进度、满足业主期许,但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导致建筑美学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