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雯  郑亚楠 《科技信息》2012,(34):47-48
目的:本研究试图了解中学生心理虐待的情况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对42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施测,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施测。结果:50.8%的心理虐待阳性率。恐吓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种心理虐待方式。男女性别在心理虐待上差异不显著,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贬损对心理健康贡献率最大。结论:心理虐待较普遍,教育工作者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教育学生,以免造成非扭转性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学生儿童虐待的基本情况,探讨小学生儿童虐待、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焦虑量表对86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小学生儿童虐待发生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儿童虐待发生率差异显著。(2)小学生儿童虐待与社会支持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3)小学生儿童虐待对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焦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小学生儿童虐待越严重,焦虑水平越高;社会支持越良好,焦虑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探讨受虐待与忽视经历个体的潜在类别及与不同人格和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采用方便取样选取503名大学生使用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简式大五人格量表、简版执行功能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虐待与忽视存在明显的潜在类型,可分为3类,即低虐待忽视型(48.9%)、中虐待忽视型(33.8%)、高虐待忽视型(17.3%);不同虐待忽视型个体对人格及执行功能有显著预测作用.中虐待忽视型和高虐待忽视型均显著正向预测神经质.中虐待忽视型和高虐待忽视型均显著负向预测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P<0.01);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均在不同虐待忽视型与执行功能间起中介作用(95%CI均不含0).因此得出结论,虐待忽视类型具有异质性可分为3类,且人格在不同虐待忽视型个体与执行功能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虐待被监管人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被监管人的人身权利和监管机构的监管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或者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情节严重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监管机构中执行监管职责的人员,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各国反虐待动物立法中对“虐待”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以此对我国反虐待动物立法中对“虐待”的定义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采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PS)、儿童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45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童年虐待、抑郁症与快感缺失为正相关;快感缺失水平能显著预测个体的抑郁程度,童年虐待在快感缺失影响抑郁症状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结论:快感缺失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童年虐待间接影响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7.
虐待罪中的"虐待"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较难把握。本文试图以虐待罪之"虐待"为例,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来探讨对它的认定。  相似文献   

8.
王井云 《长春大学学报》2012,(4):437-439,468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特质焦虑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情感忽视、自尊、确定控制感、神经质是特质焦虑的重要预测因素,可共同解释特质焦虑62.2%的变异;情感忽视不仅直接影响特质焦虑,而且通过自尊、确定控制感、神经质对特质焦虑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情绪智力量表(EIS)对贵州地区3所中学76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以考察情绪智力在心理虐待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被试群体中的心理虐待阳性率为36.8%,其人际信任和情绪智力水平发展均较好;3个变量在城乡与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情绪智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01);心理虐待与人际信任、情绪智力呈显著负相关(P0.01),人际信任和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P0.001);情绪智力在心理虐待与人际信任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初中生遭受心理虐待越多,其人际信任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心理虐待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智力来影响其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儿童虐待包括对儿童进行的身体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及忽视。针对儿童虐待案件,台湾地区在立法层面以《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护法》及《家庭暴力防治法》为主,制定了一系列对不法行为的规制与惩处措施;地区干预层面,也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地区干预防治体系,包括司法干预及行政救援。其中司法干预以民事保护令与刑事程序为主,行政救援则以“内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案件行政化处理工作为重点。以地区亲权视野,对台湾地区儿童虐待的法律渊源及防治体系进行分析,旨在探寻我国内地儿童权利保护完善之策。  相似文献   

11.
对产生在教学行为中的心理虐待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其危害,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2.
管乐 《科技信息》2013,(1):319-319,330
从硫酸泼熊案到虐猫再到活熊取胆熊很舒服,引燃的是我国动物保护法律缺失这一隐形的炸弹。本文通过对反虐待动物、动物权利、动物福利的分析,得出我国动物保护法之路须经由反虐待动物到保障动物福利再到最终的动物权利这一结论。并对我国动物保护体系立法作出总体规划,认为动物保护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潍坊学院学报》2017,(2):98-101
目的:比较阈下抑郁大学生和正常的大学生在童年创伤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来进一步探讨童年创伤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方法: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阈下抑郁被试在量表总得分以及情感虐待(p<0.05)、情感忽视(p<0.01)和躯体忽视(p<0.01)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被试,而在躯体虐待以及性虐待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阈下抑郁大学生在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验动物福利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到“动物福利”,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感到陌生,有人甚至至今是闻所未闻。最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残害、虐待动物的事件如活熊取胆、活猪注水、活牛喂虎、硫酸伤熊、毒死宠物以及当街酷刑屠狗等,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报纸、电视、网站上纷纷发出愤怒的谴责。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存在由来已久,但作为法律禁止的行为,在2001年婚姻法才第一次写进其中,在2001年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一)中又把家庭暴力和虐待区别开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和虐待很难区分,针对家庭暴力和虐待间的区别,并结合我国家庭暴力存在的各种原因,提出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完善我国现有的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体制,推出一部“反家庭暴力法”:并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形成尊重妇女的观念,从社会、法律的角度探讨出一条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制止家庭暴力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虐童事件的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高度的关注与思考。不难发现,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法律问题。本文从罪刑法定原则、民意与司法、增设虐待儿童罪这三个方面对虐童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通过法律切实保护儿童权益,竭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使其能够远离伤害,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唐人小说中情爱型、狭邪型、想象型、暴力型、虐待型等性向型态的分析,说明唐人小说对男女性关系的描写,既不象六朝小说那样简单,也不象宋元明清小说那样粗俗和淫秽,而是一种审美的、有着反封建意义的描写,因而它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法国社会上屡屡发生的虐待儿童事件,法国议会于1989年7月10日通:过了《禁止虐待儿童法案》。据此,酝酿已久的法国救助电话线也从1990年1月10日起正式投入使用。法国救助电话线是个公众性的服务机构,它由法国政府和地方当局及社会团体共同管理,总部设在巴黎,其活动经费来自政府和地方的拨款,也接受慈善性机构的捐赠。工作人员由经过训练且热爱此项工作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教师和医生组成。这些工作人员不仅听取虐待儿童的目击者和受虐待儿童本人的投诉电话,动员地方有关机构采取必要措施,而且还向关心儿童事务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各种  相似文献   

19.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贵州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揭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其差异的内在原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索儿童期留守经历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自陈依恋量表(ECR-R)和童年期经历问卷(CTQ-SF)法,对5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及其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结果发现:童年高、低创伤经历得分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高、低依恋回避组在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低依恋焦虑得分的大学生在童年创伤经历各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成人依恋的回归分析结果显著,回归系数为0.81。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对其成人依恋关系具有预测作用;可通过对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心理重构,重塑安全和健康的成人依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