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长吻鱼,前冲的吻呈管状,有1 m多长,还非常坚硬,似一把锐利的长剑,所以海洋学家称其为剑鱼.它生性凶猛好斗,令众多的鱼类和渔民望而生畏,是大名鼎鼎的"海洋剑侠".  相似文献   

2.
正不久前,一条青面獠牙、长相邪恶的深海鱼被冲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海滩,惊呆了所有目击者。这条鱼随后被辨认为长吻帆蜥鱼——海岸附近很少见到的一种夜间掠食鱼。长吻帆蜥鱼不仅以其獠牙和高高的背鳍出名,而且还有吃同类的恶习。由于它们生活在深海,科学家对其生命周期的了解不多。未成年的长吻帆蜥鱼为雌雄同体,但无证据表明成年后的鱼也是如此。长吻帆蜥鱼的背鳍长度和背部长度一样,皮表  相似文献   

3.
剑鱼,即海洋里的长吻鱼,因其前颌骨与鼻骨突出延长到口前方,呈平扁长剑状而得名。它那前冲的吻足有1米长,极似侠客手中的"三尺剑",故海洋生物学家取其名为剑鱼,雅号"洋中剑侠"。剑鱼为环世界性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上层鱼类,全世界只有一种。成年剑鱼最大的体长可达6米。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7,(8):5-5
在位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市以南140公里的一个小镇。一些脚踩高跷的渔民正在等待猎物上钩。这些传统渔民所钓上来的鱼其实值不了几个钱.所以他们中不少人干脆只是摆摆姿势给旅游者看。因为这同样能赚钱。  相似文献   

5.
渔民们为了将捕获的沙丁鱼卖出好价,将鱼连同鱼槽一起运回港口,然而只有一位渔民成功地带回活的沙丁鱼,其余的渔民都失败了.后来人们从他的鱼槽中发现了秘密——在沙丁鱼群中放了一条鲶鱼……由于沙丁鱼怕成为鲶鱼腹中之物,因而紧张而快速运动,反而得以成活。读这段文字的时候,玲正呆在我的家里,她来这儿是因为她想提出离婚,她因平时常看我写的"戏说男女"专栏,前来向我"讨教",她给我讲了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太平淡了,很多带点浪漫气质的女性,在婚后多有类似的感触。她们不甘于  相似文献   

6.
鱼体表面有黏液,因太溜滑,人们很难抓住。湖南岳阳楼小学四年级学生陈凡创作的“抓鱼手套”,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不便。在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这项小发明荣获一等奖,还赢得了“茅以升科技奖金”。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除国内408名中小学生高手外,还有韩国学生参赛,在266项展品中,“抓鱼手套”发明人陈凡对评委的答辩也引人注目。“你是怎么想到要搞抓鱼手套的?”评委问。“我的学校湖南岳阳楼小学地处洞庭湖边,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路过鱼巷子鲜鱼批发市场,看到渔民们艰难地抓鱼又屡屡失败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青闰 《大自然探索》2005,(11):61-62
加速进化,动植物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 当钓鱼爱好者把钓起来的较小的鱼扔回水里,当渔民们采用大网眼的鱼网捕捞,有意让小鱼成为漏网之鱼时,人们可能在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重组了鱼的种群结构,这种结果与人们善良的愿望正好南辕北辙。 这涉及到一种新的进化观点——不是我们在教科书上读到的那种需要历时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缓慢的进化,而是在数年或数十年中就可能发生的天  相似文献   

8.
杨斧 《大自然探索》2005,(10):46-49
据最新报道,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一种叫“长吻虻”的虻科动物,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湿地和其幼虫寄生的昆虫,某些种类已经灭绝。与此同时,一些与长吻虻有着依存关系的植物也厄运临头。“长吻虻”与这些植物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依存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最重要的动物学发现之一是发现了腔棘鱼,我们得以一瞥人类鱼祖先的尊容。在无意间被人捕捞到的怪鱼,实际上却是真正的活"恐龙"。1938年12月,一艘拖捞船在沿着南非浅海水域进行捕捞作业时网住了一条怪模怪样的鱼,由于个头硕大,外表奇特,立即引起了渔民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围拢上  相似文献   

10.
一、(鱼安)(鱼康)鱼 (鱼安)(鱼康)鱼生活在千米深海底,头大而扁平,阔口横生,身体无鳞,相貌丑陋,渔民称它为"癞蛤蟆鱼",又因它的叫声像老头子咳嗽,故又叫"老头鱼"。(鱼安)(鱼康)鱼身体笨重,不善于游泳,只能用腹鳍在海底爬行,平时它把身子埋在沙里,只露出头和嘴巴等待食物。这种鱼所以能生存下来,全靠它的背鳍上长着一根很长的"钓竿",这钓杆是第一背鳍演化而来的。在钓杆顶端长出一个小肉片,肉片能发出红蓝白等色光,在黑暗的海底闪闪发光,召来好奇的小鱼。当小鱼向发光器游来时,它把发光器不断向自己嘴边移动,当小鱼也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07,(10):7-7
最近,一组非洲渔民在非洲东海岸桑给巴尔岛附近海域打捞上来一条腔棘鱼。经测量,这条腔棘鱼体长1.35米,体重27千克。腔棘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有“活化石”之称,曾一度被认为早已随着恐龙一同灭绝。直到1938年,有人才在南非附近海域重新发现这一“活化石”。到现在,人们总共发现了十几条活体腔棘鱼。腔棘鱼之所以很难被发现,  相似文献   

12.
在南非东伦敦的海面上,拖网渔船捕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约2米长,全身披满泛着青白色光泽的硬鳞片。它的头部特别坚硬,简直象披着一层铠甲。更为奇特的是它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长着两个鳍,和别的鱼比起来,它的鳍要长得多,又粗又大,宛如兽类的腿。但是,渔船上的渔民们,对这条鱼却不那么感兴趣。他们把这条鱼和其他鱼一起运到东伦敦港,卸  相似文献   

13.
太湖银鱼破腹产太湖银鱼,俗称面条鱼,它们的产卵期为头年12月中、下旬至第二年3月,盛产期是1月中、下旬,产后不久即死。它的寿命仅1年。太湖渔民故有"冰消子,爷娘死"之说。早春银鱼产卵时,天气比较寒冷,它们要游到薄冰的地方,擦破肚皮后才能排出鱼子,当小鱼孵出之时,亲鱼便逐渐消瘦直至死去。因此,银鱼产卵又叫"害娘生",是名副其实的"破腹产"。  相似文献   

14.
脊椎动物实证起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舒德干 《科学通报》2003,48(6):541-550
早寒武世海口鱼和海口虫的发现涉及到脊椎动物起源这一重大论题, 近年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大量海口鱼新材料不仅证实了原先认识到的背鳍、腹鳍、“之”字形肌节等重要性状, 而且还揭示出原始脊椎和头部感官两类关键性特征; 这种仍保留无头类原始生殖器官特征的脊椎动物很可能就是有头类始祖. 在无颚纲中建立了1个新目昆明鱼目和新科昆明鱼科, 描述了一个新属种长吻钟健鱼. 新发现的1400余枚海口虫标本提供的多方位解剖学信息显示, 其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等器官系统与脊索动物明显不同, 相反, 其躯体构型与古虫类相近, 而兼有背、腹神经索的“过渡型”神经系统, 与半索动物相一致. 基于一系列最早期后口动物新发现, 本文提出的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假说, 在原口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演化桥梁, 其中后四步与现代动物谱系分析的“四步走”假说相一致, 更增添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于是, 华南便应该是世界上脊椎动物已知最早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5.
杭州曾有鼋     
据2010年7月26日《都市快报》报道:温州市永嘉县渔民在楠溪江下游捕获一只13.5千克的幼鼋,为此,永嘉县政府奖励孙银山、王绍兴两位渔民3万元。从1985年至今,永嘉已经25年没有发现鼋,此次发现公的幼鼋,可见瓯江水系的珍稀动物鼋并没有灭绝,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16.
冯利华 《科学》1999,(10):54-55
很久以前,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的渔民就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圣诞节前后,沿岸海水的温度不断升高,鱼群突然消失,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大约每年都要发生一次,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较强的表现。由于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圣诞节前后,当地渔民就将其称为厄尔尼诺(EL Nino),即西班牙语“圣婴”的译音。  相似文献   

17.
正不久前,葡萄牙的渔民在出海捕鱼时捕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形似鳗鱼,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鲨鱼——皱鳃鲨(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早在恐龙存在的时代,皱鳃鲨就在深海畅游了。8000万年来,皱鳃鲨几乎没什么变化,因此它也被称为"活化石"。皱鳃鲨有大约300颗三尖状的牙齿,用于捕食鱿鱼,以及包括其他鲨鱼在内的多种鱼类。  相似文献   

18.
动态     
《科学24小时》2014,(4):42-43
一组来自葡萄牙的生物学家在大西洋海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细斑原海豚。这种海豚体形较大,身长超过2.1米,以鱿鱼和小型鱼类为食。科学家认为,这种海豚应当是由吻原海豚和条纹原海豚杂交而来。因为细斑原海豚的DNA核与长吻原海豚非常类似,而线粒体DNA则近似于条纹原海豚。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在海洋深处的杂交现象非常罕见,要么对物种进化无关紧要,要么就对于形成新物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人工鱼礁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有几个日本渔民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新发现的渔场突然消失了!这个渔场是当地一个渔民发现的,发现的过程也很有意思:有一次这个渔民运气不太好,出海一整天几乎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20.
树袋熊与我相遇 2007年9月16日清晨,从英国伯明翰到澳大利亚旅游的我,在一位渔民的带领下,乘船到离东南海岸线不远的一座小岛上狩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