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同步卫星不仅要在精确的同步轨道上运行,还要求其天线必须永远面向地球,具有稳定的运行姿态.本文先将地球视为表面被一层海水全部覆盖的均匀球体,并在地心参照系中分别分析太阳、月亮对海水的作用力.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分别引起太阳潮和太阴潮的潮汐力,得出月亮、太阳引力场的不均匀性是引起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然后在质心系中通过对通讯同步卫星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类似潮汐现象的引力的不均匀性解释如何保持同步卫星的姿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推理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 ,获得了地球产生周期性涨落变形的潮汐力表达式 .由潮汐力导致的潮汐 ,其波长和振幅随地球离黄道面的远近不同而变化 ,随着距离增加 ,波长与振幅逐渐减小 ,但同一环线上振幅各点一致 ,周期约 1 2 h.地球的胀缩特性和沿轨道径向的变化速度 ,是影响地球潮汐能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地球公转轨道的 2 68°1 5′处为潮汐能量最大处 .地球的潮汐力是由椭圆轨道运动产生的 ,由于月球的轨道运动是以地球为焦点 ,所以在月球上可以产生受地球影响的潮汐 ,而不可以产生相反的潮汐 ,因为海水或岩浆没有以月球为焦点的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解释内与其外部差异旋转的原因,通过对潮汐摩擦力、潮汐耗散能与地球长周期减会动能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地球长周期自转减慢与地核转速的加快是同一动力学背景睛的两个方面,即:由于外核液态层的存在,部分地阻止潮汐作用进入到内核区,故潮汐摩擦致命地核外部的减慢,相对地,内核转速表现为加快,进一步地,我们提出地球圈层差异旋转模型:岩石圈层转速〈主地幔转速〈内核转速。  相似文献   

4.
将地球的潮汐力分解为两个分力FC1,FC2,在黄道坐标系内分别讨论其连续性特征,针对各分力振幅的连续性俯视特征,映射出各潮汐分力的全球性特征分布,进而讨论了各个特征曲线交点的属性;在直角坐标系内研究了海潮等振幅曲线的表示方法,论述了潮汐振幅极大点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及在自转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变化特点,最后指出:①由潮汐分力导致潮汐波的振幅具有对称性;②潮汐等振幅线为环形线;③海潮极大点的绝对振幅主要受所在海域的海水质量控制;④大气、地幔潮汐振幅的连续性特点与海潮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将地球的潮汐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FC1,FC2 ,在黄道坐标系内分别讨论其连续性特征 ,针对各分力振幅的连续性俯视特征 ,映射出各潮汐分力的全球性特征分布 ,进而讨论了各个特征曲线交点的属性 ;在直角坐标系内研究了海潮等振幅曲线的表示方法 ,论述了潮汐振幅极大点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位置变化 ,及在自转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变化特点 .最后指出 :1由潮汐分力导致潮汐波的振幅具有对称性 ;2潮汐等振幅线为环形线 ;3海潮极大点的绝对振幅主要受所在海域的海水质量控制 ;4大气、地幔潮汐振幅的连续性特点与海潮具有相似性 .  相似文献   

6.
引潮力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海洋潮汐的动力并不是引潮天体对地球引力的本身及其大小,而是引力在地表上分布的差异,即引潮力.潮汐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现象.  相似文献   

7.
月球从地球偷能量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太阳的作用稍小一点),潮汐的秘密是这样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一面就出现高潮,这恐怕  相似文献   

8.
地球引力势系数变化的研究涉及到人造卫星运动跟踪精度的提高和动力学模型的改进.本文利用目前较完善的地球模型PREM所给出的流变学参数,通过求解弹性地幔运动方程,得到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的形变位移矢量,进而计算了地球引力势二阶系数的潮汐周期摄动.指出在高精度的人造卫星跟踪数据的分析研究中,不能忽略因潮汐形变引起的δJ2和δJ22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陆地与海洋相接的地方,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丰富和多产的环境之一:这就是与潮汐关系密切的海滩地带。对很多生物来说,这里也是一张“菜肴”丰盛的餐桌。  相似文献   

10.
潮汐周期在潮坪沉积中的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平静天气泥质潮滩相对淤积期进行现场直接观测每个潮周期的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潮汐层偶的厚度变化与大小周期潮差旋回性变化密切相关。原始数据平滑后曲线更清晰地展示出大小潮周期,反映随机的非潮汐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地定的数学方法予以去除。现代潮坪观测表明潮汐沉积可以记录潮汐能量呈周期性变化的特性,因此,可通过研究保存较完整的潮汐韵律层的层偶组来提取古潮汐信息。但这种蕴含潮汐信息的韵律层可能只局限于一些基本不受风浪影响的沉积环境,而在长江三角洲开敞型泥质潮坪难以保存。  相似文献   

11.
论海洋潮汐动力学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一方面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海洋潮汐现象,另一方面由伯努利的流体力学理论解释海洋潮汐现象,本文给人们研究海洋潮汐提供一个新的探索平台,提供一些新的思维、新的观点,让人类重新认识潮汐、认识海洋.  相似文献   

12.
正规半日潮港湾中的潮汐余流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湄洲湾和厦门湾这二个正规半日潮港湾的实测海流资料,获得了这二个港湾中几个典型海区的表层、5m层和底层潮汐余流,从而描述了其分布特征,证实了在正规半日潮港湾中可存在多个潮汐余流环流,讨论了风、岸形和底形等因素对潮汐余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武汉超导重力仪测定的近周日共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超导重力仪在新台站1997-12-20~2000-04-30期间重力潮汐观测资料和最新海潮模型研究了地球的近周日共振. 结果表明,地球近周日自由摆动的本征频率为-(1+1/435.2)Ω(Ω为地球自转恒星频率),品质因子为4730,共振强度为(-6.34×10-4, -0.09×10-4)°/h. 为了便于比较, 采用该仪器在旧台站1985-11-25~1994-12-31的观测资料作了同样的工作, 结果表明,相对较大的背景噪音将严重地扭曲拟合的近周日共振特征. 近周日共振导致P1,S1,K1,Ψ1和Φ1波的扰动分别为-0.0682, -0.0025,-0.6989,0.0277和0.0072 μGal. 考虑近周日共振效应可以有效改善局部的潮汐理论模型和海潮负荷重力效应改正模型.  相似文献   

14.
运用近代微分几何的方法对潮汐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找到了潮汐力与时空曲率的关系式,进一步分析潮汐力的一些天文学效应.  相似文献   

15.
简要综述了中国开敞型潮坪的分布与特征,总结了多年来在开敞型潮坪所做的野外观测结果,包括不同时间尺度沉降板观测分析潮汐层偶的生成和保存,插桩观测季节性潮滩冲淤和研究砂、泥质单层的形成与保存.结果表明,潮流和波浪侵蚀造成开敞型潮坪潮汐纹层的保存率极低,连续性差.季节性强风浪和平静天气交替形成的小型层序,其中砂、泥质纹层厚度的变化与大小潮旋回所形成的沉积序列类似,但二者的成因不同,所代表的时间尺度差别较大.因此,在进行高分辨率古潮汐环境研究时需严格分析潮汐沉积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充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对潮汐车道的设置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潮汐车道的设置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潮汐车道设置方案的内容,基于设置内容的要求分析了设置原则,为了最终得到科学合理的潮汐车道设置方案内容,对潮汐车道设置方案的影响因素及对应指标进行了明确分析.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指导潮汐车道设置.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认为,在与固体潮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中,含有与地震有关的非潮汐信息。因而,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将它们提取出来、可能从一个方面提供地震的前兆信息。 我们利用在昆明的重力基准台和弥渡台的两种型号三台高精度重力仪近十年的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及重力固体潮理论值,着重进行了从“零点漂移”中提取非潮汐信息的研究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频雷达探测资料的中层大气潮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omb—Scargle周期图法和谐波拟合法分析武汉中频雷达试验站2002年2月6日到3月6日的探测数据,水平风场的LS功率谱显示武汉上空存在很强的24h潮汐波动,在某些高度上还会出现较强的12h和弱的8h潮汐。24h潮汐是中层顶区域主要的潮汐成分,谐波拟舍的方法表明,24h潮汐的振幅在88km达到最大,并且其能量是向上传播的。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来我国海洋潮汐的研究获得显著进展。本文分别对潮汐的分析、推算,潮汐谱估计,平均海面,潮波理论和数值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潮汐分析、推算已有100多个分潮的模型可供应用,交点订正系统除利用f、u的11个公式外,还根据W.Horn的j.v模型,利用D.E.Cartwright新的引潮势展开推出59个j、v公式,后者理论上更为精确,它反映了近代天文学研究进展的成就。平均海面提出一种随机动态分析、预  相似文献   

20.
吴应兵  高宏兵  姜松 《科技信息》2009,(12):194-195
本文介绍了运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BP神经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将BP网络模型引入到海洋潮汐预测领域,根据黄海海域某短期验潮站观测数值,构建并选用合适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海洋潮汐短期预测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计算结果表明,BP模型应用于潮汐预报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它为海洋潮汐预报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