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张锋 《科技信息》2007,(17):243-243,239
证据开示是指庭审调查前诉讼双方当事人从对方获第三方处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和收集证据的程序。它是一种庭前的程序和机制,是诉讼一方在庭审前获取另一方与案件有关事实和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的诉讼制度。鉴于诉讼过程中对抗制度将导致诉讼双方交换证据的困难,诉讼中的证据开示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为保证法律的公正,提高诉讼的效力,就必须制定专门的证据开示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阐释了证据交换制度的内涵与执行效果,考察了美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在比较和分析基础上,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角度提出了完善中国的证据交换制度的建议,以期有益于中国证据开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3.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最初滥觞于英美普通法系当事人主义“对抗式”诉讼中,是控辩双方在正式审判之前的一种程序机制。本文运用逻辑方法,分析国外刑事诉讼证据先悉(开示)制度的平衡控辩力量等功能以及这一制度的外在诉讼价值、内在诉讼法价值及效益诉讼价值等,并认为设立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刑事诉讼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而展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以及采用,直接关系到罪名是否成立以及刑罚的适用,对被追诉主体而言,这是一个成为与被追诉主体命运甚至生死相关的问题。刑事诉讼证据庭前开示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应包含证据开示的时间、地点、组织者、开示的证据材料范围、法院对证据开示的案件如何审理以及对未开示证据材料的处理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建立完善的控辩双方证据开示制度,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我国司法实践当中证据开示制度存在不足,需要依据必要的原则进行改进。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对我国刑事诉讼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证据开示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是源自于英美法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证据开示制度在不采用案卷移送制度的、实行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的诉讼结构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基本确立了控辩双方对抗式的审判模式,这种刑事庭审方式由以法官主导的审问制向控辩双方主导的对抗制的转变,导致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已势在必行。应借鉴域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刑事诉讼实际,构建有我国特色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7.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在对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在刑事审判环节,辩护人只能在法院看到主要证据复印件,而看不到全部证据材料.同时,辩方也不负有在庭前向控方开示其掌握的证据的义务,因此,造成证据相对封闭.并且有时控辩方都随时要面对对方的"突然袭击",庭审质证流于形式.随着刑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完善,为维护司法公正、公平和提高庭审效率,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亟待建立.结合<意见稿>[1]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和刑事证据开示的范围、程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作为控辩式刑事诉讼基本制度之一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其制度设置理应符合程序公正的价值追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将辩护方纳入开示主体范围,坚持正面开示,确立违反开示义务的法律责任,同时在证据开示的模式选择中应实行“立审分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证据开示程序有利于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真实性、自愿性,保障辩方行使知悉权,体现检察官履行客观公正义务,推动侦查走向公开.但现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证据开示程序的性质、范围、时间、地点、监督与救济机制等方面存在不明或缺失.结合我国认罪认罚司法实践和域外有益经验,应当明确诉辩双方在认罪认罚案件中负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开示义务,在认罪认罚功能区采用两阶段式开示,逐步推动双方开示范围扩大化,建立分主体分情况的开示不当惩罚与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证据理论中的证据合成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证据合成的基本原则和Dempster-Shafer合成公式作了分析探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对语气合成的另一种算法-Barnett算法的适用条件和算法的有效性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分析了工作辊和道夫对毛纤维的梳理机理,建立了梳理模型。在考察了纤维转移和负荷重新分配过程中纤维受到的梳理齿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梳理程度的表达方法和表达式。同时建立了罗拉梳理机特有的循环梳理负荷和循环梳理齿数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3.
14.
证据特征提取及其在证据理论改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尽管DS证据理论可以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信息,但是在证据高度冲突情况下,经典DS证据组合规则因归一化过程往往会产生有悖常理的融合结果.为此,很多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修改方法,可以归为两类修改组合规则和修改证据.在总结这两类修改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代表性的改进方法,同时通过引入证据距离,对证据源进行特征提取,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3种方法不仅能充分体现相应的改进思想,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证据组合,较快地收敛真实目标,得到合理的融合结果.  相似文献   

15.
N级编码理论旨在揭示一个文本之所以深刻和厚重的奥秘所在。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经久传世?为什么有些作品让人感受到超越文字表面含意的博大和宏伟?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重解读空间?用N级编码理论来分析,可知有些创作隐含了更为复杂的象征体系,其意义编织和呈现的方式有着丰富的层次,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穿过一层一层的编码规则,才能到达其意指的灵魂。而这种复杂性和对司空见惯符号的异化处理正是更高审美感受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证据理论在应用中计算量大的问题,给出了证据理论的并行计算方法模型。该模型分为3层:输入层、融合层、输出层,输入层接受证据的输入,融合层完成两个证据的融合,输出层完成证据融合之后的归一化输出。该模型的融合结果与Dempster方法的结果相一致,并保持了Dempster合成规则中的交换律。实验表明本文所给出的模型能够提高证据理论的融合速度。  相似文献   

17.
证据交换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对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未予充分保护:一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不清晰、不合理;二是该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允许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定义不清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强化证据失权,设定提交新证据的门槛,赋予超期举证一方证明是新证据的义务,并在法律中对新证据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18.
证据理论中的近似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近似计算的方法,该方法改进了Tessem提出的方法,进一步,基于Pignistic概率和信任函数对证据的解释,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基于前景理论和证据理论的决策方法。考虑属性值类型,将实数和语言变量转化为区间数形式,保留原属性值的不确定性。结合决策者的心理行为,依据前景理论和属性权重给出各方案在不同属性下的评价价值,根据证据理论将同一方案的评价价值合成得到综合评价值,按照基于可能度的区间数排序方法对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从而得到方案的排序结果。算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盖板梳理理论的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力学分析对盖板分梳的基本作用、盖板梳理区纤维的运动以及盖板踵趾面做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新的见解.盖板在梳理作用中有吸收与放出纤维的功能,从而产生所谓的转移分梳作用以及均匀混合作用,这成为盖板梳理的特点与理论基础.此外,讨论了针布纤维负荷、锡林转速和道夫的纤维转移率对棉条生产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