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分析2020年台风“美莎克”致洪暴雨成因,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风廓线雷达、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暴雨的精细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与2012年台风“布拉万”进行简要对比。结果表明:台风“美莎克”带来的降水具有风雨影响范围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呈非对称性等特点;“美莎克”在东北地区造成的强降水与它和西风带系统结合关系密切,北上台风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后呈非对称性结构发展,台风西侧干冷空气的卷入和锋生区导致了其降水的持续和非对称性分布;“布拉万”与“美莎克”的大尺度环流均表现为“西低东高”的形势,但是“美莎克”环流的异常程度、系统随高度向西倾斜的程度及锋区强度均强于“布拉万”,因此降水也表现为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1884-1996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及中国华南、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暴雨和大风进行了分析,得出:西北太平洋台风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南海,一个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各月活动中心的位置不同,华南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6-11月,8-月的降水量和风速最大;华东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其降水量和风速都不亚于华南沿海陆台风;华南和华东沿海登陆台风异常多和异常少的年份,台风的最大降水量和最大风速都无显著差异,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有30年和15年的周期变化,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有较强的15和3-4年的周期变化。一般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和登陆台风次数减少,拉尼娜期间次数增加;从气候学角度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中有副高脊线位置与华沿海6-7月登陆台风次数和副高北界位置与华南沿海8-9月登陆台风次  相似文献   

3.
利用1°×1°的NCEP 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和探空、地面观测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下垫面及地形对2018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台风异常路径的影响,并对"艾云尼"外围降水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艾云尼"具有维持时间长、强度稳定、路径异常等特点,其本体和外围造成的降水均带来较严重的影响;500 hPa北侧最大偏东气流分量与南侧最大偏西气流分量绝对值差以及东西两侧最大南北风速绝对值差对台风转向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台风东侧偏南气流为赣州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上升运动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降水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中心维持时间与降水量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2-2013年江西19场台风暴雨资料,针对台风暴雨的特点和分析阈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造成江西暴雨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6个,主要发生在7-9月,以中路居多,大部分伴有螺旋雨带,且降水的分布、路径与副热带高压有关。2)台风暴雨的强度与冷空气、高空低槽等影响没有固定的关系,但极端强降水的产生往往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有关。3)台风大到暴雨或以上降水的云顶亮温阈值为-60°,雷达回波强度30 d BZ,回波顶高6 km,K指数为38.3℃,si指数为-0.3℃,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912.1 J/kg。4)台风暴雨的风垂直切变最强集中在1 000~925 h Pa之间,925 h Pa以上,风垂直切变强度明显减弱。5)在降水发生前PWV值缓慢递增,发生在5-6月的台风强降水PWV阈值为60 mm,7-8月份为65 mm。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自动天气分型方法将1990—2012年广州增城每日天气分型并确定与台风降水事件相关的天气型.自动天气分型分为三个步骤,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天气分型结果联系台风日降水资料可找出与台风降水相关的天气型.广州市增城区1990—2012年地面小时资料(包括气温,海平面气压,露点温度,南北向风速,东西向风速,总云量六个气象要素)经自动天气分型方法得26种主要天气型,联系台风日降水资料可确定其中四类天气型与台风降水强相关,两类天气型与台风降水部分相关.台风相关降水天气型(包括四类台风降水强相关天气型和两类台风降水部分相关天气型)包含23个台风强降水事件(日降水量≥50mm)中的22个,包含全部7个日降水量≥100mm的台风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利用自动天气分型方法能较好地判定与台风相关的强降水天气事件.该方法可利用未来降尺度大气环流模式(GCM)气候资料估计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与台风相关强降水事件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极值理论的中国台风降水分布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温州站点为例,对5种极值模型模拟台风降水极值累积概率分布的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不同极值模型的差异;对全国748个气象观测站点的1951—2005年所有台风事件的降水及概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模拟中国台风极值降水整体检验效果最佳;定量探讨了Weibull分布与其他分布模型在台风降水强度-概率分布上的定量差异及采用不同分布模型可能造成的台风降水概率分布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2013年8月22日途经江西的台风"潭美"为研究背景,利用江西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获取的GPS数据反演高精度TEC,对台风"潭美"登陆前后多天电离层的TEC进行了分析,发现:8月22日电离层TEC变化存在异常,且在台风登陆前TEC变化在逐渐增大,台风过境后TEC变化值出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对台风登陆前后一段时间的TEC时间序列进行谱分析后,认为8月22日电离层TEC的扰动很可能与台风有关;对台风当天即8月22日各站点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强度分析,结果表明距离台风路径越远,TEC的扰动强度越小。进一步确认8月22日的电离层异常与台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5年、2006年与果洛降水(3站以上≥10.0mm或1站以上≥25.0mm的降水)相对应的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汛期期间对果洛降水影响最大的是西北向路径的台风。西北向台风对果洛降水有正反两种效果:加强或减弱。其中西北向路径的台风还有较微弱的方向改变,估计将是较深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客观分离的热带气旋降水的台站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分析了台风季中国热带气旋降水的前两个主要典型模态及其与同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路径的关系,以及与海表面温度和500 hPa环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第1模态表现为以华南西南为正中心而华东为负中心的偶极子振荡型,此模态出现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一次冷异常过程的鼎盛时期,对应的西北太平洋500 hPa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低纬中西太平洋海域的东风异常以及中国区域北高南低的环流异常,在这样的环流异常配置下,热带气旋源地显著偏西,西行路径显著偏多,而北折路径较为偏少.热带气旋降水第2模态表现为以华东及海南南端区域为正中心的中国大部地区的一致同步型,此模态出现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一次冷异常逐渐减弱并向暖异常过渡的相位变化时期,对应的西北太平洋500 hPa环流异常各月差异较大,7、9月份的环流异常配置使热带气旋路径偏南更易侵袭我国海南等南端区域,而8月的环流异常配置导致热带气旋源地偏北,中国东南近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显著偏多,且其路径更易北折影响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10.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云图、雷达、自动气象站、再分析资料等,采用物理描述、统计和对比分析以及中尺度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对江西北部造成高影响的3个台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北路台风都为西北行路径,未经台湾阻挡,登陆点位置在27°N或以北;2)东风或东北风急流为江西北路台风的主要水汽通道,当台风环流中东北风加强或东风急流转为东北风急流时,降水将迅速加强;3)过程总雨量与台风的影响时间成正比,台风未与西风带系统结合时,6 h降水极值出现在台风停止编号3-9 h前,台风与高空槽结合时,出现在结后后;4)台风云系中迅速发展的小块对流云团、水汽图上的迅速南移的水汽回流边界,台风云系受高空槽影响产生形变,都预示着强降水的开始或进一步加强;5)总结了北路台风强降雨区的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1.
近35年登陆我国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灾害特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近35年的台风资料,分析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台风及在我国登陆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和热带风暴有减少的趋势,并且登陆我国的台风和热带风暴也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但登陆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2.7m/s)略有增加的趋势。分析表明,7-10月是生成台风和热带风暴最为频繁的季节,生成个数占全年生成总数的71%,而在我国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8%。我国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受灾程度重等特点。此外,对近几年我国的台风灾害进行了总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增加而偏东.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8月份生成次数最多,2月份生成次数最少.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洋面是生成打转台风的两个高频区,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并且台风打转中心位置在夏季达到最北.  相似文献   

13.
罗秀明  汪大林  蔡雪芹  华剑峰 《江西科学》2021,39(4):674-678,711
利用台风资料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集和宣城地区下辖7个国家站的的观测资料,分析1960—2019年降水资料.根据台风不同登陆点和路径、强度的分类分析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分布特征,得出结论,对宣城地区产生强降水影响的主要是登陆福建、浙江、上海,基本按照登陆时的台风强度减弱,影响依次减弱,分别以N和NW、NW和N、N和W移动方向的影响较大,NE方向的影响最小.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绩溪、旌德两地台风影响个数及强降水量均少于宣城地区其他五地,台风影响宣城地区强降水降水量和降水量年占比均年际分布不均衡,并呈线性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同化QuikSCAT资料对台风Vongfong(2002)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四维同化技术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相结合对南海台风Vongfong(2002)的登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同化Qu ikScat资料主要能使模拟的台风移动路径与实况更为接近。而台风的强度变化、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模拟与对流参数化方案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以Betts-M iller湿对流调整型方案最为合适。HFT试验模拟的台风路径、强度变化、暴雨分布和降水强度与实况一致。且试验结果较好地重现了Vongfong的一些异常特征,如路径突然折向北、移速先慢后快、近海强度加强、降雨量大、强暴雨中心落在台风西北侧等。利用非常规资料改善模式初始场,有逼真的物理过程,可以提高对台风登陆过程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19年的台风历史资料和2010—2019年的区域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分析影响福州地区的台风和台风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将登陆台风按照登陆地点分为7类,分析不同登陆地点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福州地区台风暴雨的年均发生频次、降水量、台风过程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台风暴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平均比例和最大比例都呈减少趋势。不同登陆地点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同,但大多数台风的过程雨量大值区和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均在福清市西部、闽侯县和永泰县交界处、晋安区中部、罗源县北部;另外,登陆莆田到泉州区域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产生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登陆福州地区的台风。  相似文献   

16.
85年9号台风与辽宁特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GMS卫星云图出发,结合常规天气资料对9号台风影响辽宁暴雨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9号台风在辽宁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远比单一台风的降水剧烈复杂的多。还进一步研究了暴雨的主要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带以及海上半热带气旋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殊结构,并讨论了其对预报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嘉荣  黄小燕 《海峡科学》2006,(7):40-41,46
本文根据2002年至2005年臭氧的监测数据,对泉州市区臭氧浓度的频率分布、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泉州市区臭氧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的频率为98.02%;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白天浓度高,夜间浓度低;臭氧的产生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降水对臭氧浓度有较大影响;臭氧浓度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来源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本文结合泉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受2004年17号台风"暹芭"减弱后残留的低气压及北方弱冷空气和海面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8月28日20时,从500百帕到地面,广东省南部沿海有低压倒槽生成。低压倒槽随后逆时针摆,它与850百帕垂直速度、云图及降水有较好的同步演变关系。2004年8月28日20时至30日08时,珠三角普降暴雨和大暴雨,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29日08时至20时,这与该时段较大的垂直速度相关。随着低压倒槽的西移减弱,降水也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8—202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台风资料和福州市5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臭氧数据,研究台风特征及其与福州市臭氧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8年和2019年台风数量高于2020年,其中夏季台风数量最多,8月台风数量最多。(2)台风路径分为a类(南海型),b类(闽浙沪苏登陆型),c类(朝鲜半岛和日本登陆型),d类(太平洋远大陆型)。a、c和d路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b路径台风只在夏季生成。(3)台风登陆或近大陆带来风雨清除臭氧,处于台风外围区易受到下沉气流的影响,引起臭氧高值,两种影响可能先后协同出现。(4)台风对臭氧浓度影响程度与台风路径、强度以及台风中心和福州距离相关。a、b路径台风一般不易造成臭氧污染,c路径台风多易引起臭氧高值。  相似文献   

20.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以云和降水的物理学为理论基础,首先认识研究云和降水生成的宏观动力学和微物理学。从实验得知在-4℃附近进行人工干预效果最好,实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应针对云系发展最旺盛前的上升气流。其次分析福建有利于影响天气的系统:①春季、秋、冬季为冷锋、静止锋前云系;②夏季为副高边缘或台风系统云系和-4℃的云层高度随月份发生变化。人工影响天气要抓住不同天气系统和云体高度进行人工干预作业,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