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0年5月5日2时起,福建中南部沿海发生了一次较强海雾过程,范围覆盖中南沿海大部,持续时间超过8h.该文利用卫星、地面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及风廓线雷达观测结果,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此次海雾过程的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5日2时之前,海雾就已在闽中南部海上形成,后逐渐南压,强度逐渐增强,2时20分前后开始影响厦金海域...  相似文献   

2.
2018年3月3~4日,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出现一次大范围自南向北发展的海雾过程,该文利用沿海自动站、浮标站资料、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海雾成因及生消机理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海雾过程中的边界层特征及气海温差。结果表明,近地面逆温层、大湿度区维持、中层"干暖盖"、风速适宜、温度露点差小、液态水含量及综合水汽加大,对海雾形成有利;垂直风切变减小,海气界面之间湍流混合强度减弱,致使低层的暖湿空气不易向上输送,有利于海雾的生成发展;在海雾形成过程中,气温高于海温,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相似文献   

3.
从气象要素方面入手,以泉州市区、晋江市区和惠安崇武三站作为泉州沿海的不同代表点,简要分析了泉州沿海的主要气候特点,分别为:气温高、湿度大、春季多雨、日照足、东北~西南季风、沿海风力大。从气象科学的新视角,就建筑物的挡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功能方面,详细分析了闽南传统民居(闽南古厝)的建筑形式、布局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解读了泉州沿海气候在闽南古厝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坐北朝南的朝向,遮阳避风挡雨的大门塌寿,遮挡风煞的影壁,通风采光防火的天井和光厅暗屋的设计,挡雨的水车堵、抗风防雨的屋顶以及能挡风煞的风狮爷和石敢当设计。  相似文献   

4.
利用厦门翔安X波段相控阵雷达,结合厦门海沧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闽南沿海一次罕见大范围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副高边缘暖湿气流控制下低层暖强迫型强对流,午后西南风超低空急流的建立极大改善了水汽及不稳定条件,地面冷锋入倒槽触发大范围强对流.相控阵雷达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5.
以九日山10方祈风石刻为线索,从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和民间信仰等方面阐述了泉州宋代九日山祈风仪式的缘起,从政治优势和地理优势角度分析了祈风地点丰州九日山的重要地位,从气候和人文两方面阐释了"冬谴舶,夏回舶"是古人对泉州气候特点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认知。闽南季风气候对祈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秋冬季(11月-翌年1月)东北季风下的好天气有利于谴舶祈风,春夏季(5-6月)西南气流下的西南季风有利于回舶祈风,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增强了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提高了帆船扬帆远航的风动力;福建沿海夏季黑潮和冬季浙闽沿岸流的洋流特点为回舶和谴舶提供了水下动力;台风、海雾、大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可能对谴舶和回舶船只造成触礁沉船风险。该研究可为2020年中国世界遗产唯一申报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16个遗产点之一的"九日山"祈风仪式的合理性提供一定的气象科学佐证。  相似文献   

6.
普查了1958~2000年共43年台山沿海出现的雾日,分析了海雾的变化特征、形成的气象因子及类型,为海雾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子眉  李小维 《广西科学》2008,15(4):456-460
根据广西沿海防城港站、北海站和涠洲岛站3个海洋观测站的10年(1997~2006年)海水表层温度(以下简称SST)资料统计分析广西沿海海水表层温度。结果表明,广西沿海SST旬平均的年变化都呈单峰型。两旬之间的水温变化取决于本旬水温与上旬气温之差。SST月平均变化在3~7月递增,在9月至翌年1月递减。涠洲岛站各月月平均水温之间的差距比较小,北海站次之,防城港站各月月平均水温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广西沿海SST年平均水温都是在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出现高峰,在2000年、2005年出现低谷。  相似文献   

8.
将沿海各代表站所在区域分为A(港湾)、B(沿岸)、C(海岛)、D(外海)四类,分析福建中北部(福州、宁德、平潭、莆田)沿海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年盛行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其次为西南风; 6~8月的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其余月份都为东北风。南北向对比,时最大风速、日最大风速、时极大风速、日极大风速的平均值和5个分位值以及日极大风≥8级和≥10级的大风日数都呈现南大北小的分布特征,长乐南部到莆田(以下简称南部)一带沿海风力明显大于福鼎到长乐中部沿海(以下简称北部)的风力。东西向对比,北部区域的上述风速特征值都呈现东大西小的分布,但南部区域海岛站的部分特征值大于浮标站;北部区域≥8级的大风日数最多为外海的浮标站,南部少数海岛站≥8级的大风日数多于浮标站;南、北两个区域≥10级大风日数的大值区都在海岛站。日极大风≥8级和≥10级的大风频数都呈双峰型分布,4~6月都是低谷阶段;≥8级大风多发于10月~次年2月,≥10级大风主要出现在下半年。南部全部代表站、北部C类站、D类站和部分B类站全年都有≥8级大风,北部A类站和部分B类≥8级的大风集中在夏季。多数站≥10级大风集中于7~10月,但南部的部分海岛站冬季≥10级大风频数比7~10月更高。  相似文献   

9.
一次黄海海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个考虑了地形效应,植被影响,长波辐射,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子的三维海雾模式,模拟了1995-06-01发生在黄海的1次实际海雾过程,分析了海雾生长、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液态水含量和其它物理量的三维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较能好地模拟出黄海海域实际的海雾生消过程,对海雾的三维结构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普查北海站(1968年—1979年)共12年的有关资料,统计分析了本海区海雾与水文、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了北海港冬季海雾短期预报的模式方程,并对1980年—1982年的资料进行后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关于福建海蛇的调查工作,过去已有一些报道,例如,坡普(pope 1935)记载福建沿海有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一种;刘凌冰等(1962)报道在闽南东山岛沿海获得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 Shaw)一条;丁汉波等(1980)报道福建省有海蛇四属六种,即除上述两种外,还有黑头海蛇(H.melanocephalus Gray),  相似文献   

12.
关于福建海蛇的调查工作,过去已有一些报道,例如,坡普(pope 1935)记载福建沿海有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一种;刘凌冰等(1962)报道在闽南东山岛沿海获得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 Shaw)一条;丁汉波等(1980)报道福建省有海蛇四属六种,即除上述两种外,还有黑头海蛇(H.melanocephalus Gray),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 Linnaeus)、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a Schmidt)和环  相似文献   

13.
新疆铁路大风频繁,风害严重,为保障风区铁路的运输安全,提高风区铁路的运输能力,我们自主研发的气象多要素模拟仪及PC端应用软件可以为HB-Ⅱ多要素气象自动站提供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雨量等参数模拟量,便于对气象自动站在生产调试过程中及检修维护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部沿海条纹斑竹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南部沿海闽东(MD)、闽南(MN)、粤西(YX)3个条纹斑竹鲨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34个随机引物在这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316个位点,各群体检测出的位点数分别为308、308、303,其中多态位点数分别为49、52、4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5.90%、16.88%、13.86%.3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99 8、0.105 5、0.093 6;表明条纹斑竹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条纹斑竹鲨的基因交流模式属于沿海岸线的距离隔离模式,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0.044 04,p<0.05),显示大部分变异(95.60%)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变异较小(4.40%).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浙江嵊泗、嵊山、大陈、北麂、南麂站建站以来的风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浙江省沿海发生的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浙江省沿海的大风发生频率较高,全年有1/3为大风日;浙北沿海大风日数要略多于浙中南沿海;大风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其次是夏季(每年的7-9月),冬半年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  相似文献   

16.
QuikSCAT风矢量资料在黄海洋面的真实性检验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弥补黄海海域缺乏洋面风实测资料,提高该海域海洋大风预报能力,本文对NASA QuickSCAT极轨卫星的10m散射风原始轨道资料和江苏近海黄海区域海洋站风资料进行了对比,并对QuickSCAT风应用于沿海大风预报的能力做了研究。结果表明,QuickSCAT散射风原始轨道资料在江苏近海区域具有可信性:江苏近海海洋站与QuikSCAT风速误差为-0.01m/s,散射计风速略低于海洋站的风速;两者风向偏差为2.31?。利用QuickSCAT矢量风和海洋站实况的订正关系对热带气旋大风圈范围和强度预测做了尝试性工作,表明QuickSCAT散射计矢量风资料对江苏近海区域强风有很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人工林生长及改土效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适应性强、生长快,与福建柏、马尾松等适宜树种混交,因发挥了种间关系效益及辅佐功能,林分生产力大大提高。此外,火力楠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闽南沿海山地土壤改良、低产林改造及防治松杉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理想树种,可作为用材林定向培育,其与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是适应闽南沿海贫瘠山地的较为成功的两种混交组合,可作为贫瘠山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造林方式,值得大力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8.
闽南医神崇拜源自中原的医神信仰,闽南时常发生的瘴疠使闽南族群自唐代开始即寻求能解除苦厄的健康之神;其演变过程是佛道相争、相补直至相融的过程,也是神明的本地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极端温度事件区域性的分析方法及其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61-2002年42年中国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温度资料,运用累积频率的阈值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以及全国的温度日较差极端事件的区域性特征.本研究中的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性指的是,当某单站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同时,全国其余各站也发生同一种极端温度事件的概率分布,即成片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尺度.对每个研究站点均可寻找出一个与基准站同时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高概率站群,近似地用面积指数来表征站点群的区域大小,以此衡量成片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大小.结果指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极端高温、低温事件的面积指数的大值区分布较为一致,我国华南地区、江淮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面积指数的大值区分别集中在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南部,江西省北部和长三角地区,陕西省和山东半岛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南部.即说明,无论是极端高温事件还是低温事件,上述地区的区域敏感性均较高,同时发生极端高温(低温)事件的区域尺度较大.四个区域的区域平均的差异表现为:在极端高温事件中,江淮地区的面积指数最大,华北地区的最小.在极端低温事件中,华南地区的面积指数最大,而江淮和东北地区的最小.同时,对温度日较差的极值事件分析可知,极端高值事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与地面自动站逐时风向的观测资料结合,对2005年12月21日威海的局地大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采用WRF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2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暴雪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产生的,黄、渤海为暴雪区提供水汽,海岸锋是造成暴雪过程的中尺度系统,而海陆热力差异在沿海产生的陆风辐合带,对沿海的降雪天气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对这次局地大暴雪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