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开发新型、高效的抗HCV药物迫在眉睫.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衡量药物活性的重要参数.在本研究中,基于结构—活性关系建立了121种硫脲衍生物抗HCV活性的分类模型.硫脲衍生物分成训练集(61种衍生物)和测试集(60种衍生物).从每种硫脲衍生物计算4885个分子参数之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的Wald向前逐步方法得到包含5个分子参数的分类模型.所建分类模型对训练集整体预测精度(precision)为93.4%,对测试集整体预测精度91.7%.本文所得分类模型与文献报道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预测硫脲衍生物抗HCV活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导致输血后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HCV感染常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V在细胞内和动物体内复制能力很差,没有理想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丙型肝炎目前尚无疫苗,还有很多病人在等待治疗。研制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以控制HCV感染有着重要意义。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丙型肝炎疫苗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用核酸疫苗作首次免疫,用多肽疫苗或树突状细胞疫苗作加强免疫,不但有预防作用,而且有治疗效果。核酸疫苗将为改善人类和动物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棕榈酸酯(EGCG-P)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作用,本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EGCG-P对Huh7.5.1细胞系的毒性作用,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HCV滴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选择合适的病毒感染复数(MOI),进而研究药物抗病毒的作用效果。结果:EGCG-P浓度为0~50mg/L时对Huh7.5.1细胞无毒害作用,且抗病毒作用显著;当其浓度为25mg/L时病毒表达量为阳性对照的1/6,可见EGCG-P能高效抑制HCV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1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PEG-IFNα-2a 180μg/周联合RBV 800~1200 mg/d的标准治疗,并完成治疗后24周随访,同时分析HCV基因型、HCV-RNA定量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应用罗氏试剂检测丙肝病毒定量,应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T-PCR)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在110例进行标准联合治疗、并完成治疗后24周随访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68例患者获得SVR.其中,HCV基因1b型感染者SVR率为51.4%(37/72),HCV基因N-1b型感染者SVR率为81.5%(31/38);基线HCV-RNA水平1.0×10~5IU/m L的患者SVR率为71.2%(42/59),基线HCV-RNA水平≥1.0×10~5IU/m L的患者SVR率为50.9%(26/51).结论非1b基因型SVR率高于1b基因型;基线低病毒RNA水平(血清HCV-RNA水平1.0×10~5IU/m L)SVR率高于基线高病毒RNA水平(血清HCV-RNA水平≥1.0×10~5IU/m L).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资料认为HCV(丙型肝炎病毒)是输血后肝炎的重要病因,输血是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输血后肝炎中60~90%为丙型肝炎。为了防止肝炎的血源性传播,减少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有必要对献血员供血前、后两次筛检抗-HCV。我们采用ELISA法对献血员供血前、后两次筛检抗-HCV达3365人次,发现第二次复检仍有抗-HCV阳性者,也支持二次筛检这一观点。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的12-N-对甲氧苄基苦参酸(1)是一个全新结构骨架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化合物,主要通过下调宿主肝细胞热休克应急蛋白70(Hsc70)的基因表达而发挥抗HCV活性。本研究以化合物1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与评价一系列新苦参酸衍生物的抗HCV活性,进一步完善此类化合物的抗HCV构效关系,同时通过安全性与药代动力学等初步成药性评价,获得具有较高成药性的抗HCV化合物,为将此类化合物发展成一类新型抗HCV药物奠定基础。共设计合成了15个全新结构的苦参酸衍生物,采用qRT-PCR方法测定它们对HCV感染复制的抑制作用,通过药代动力学和急毒试验评价了代表性化合物12-N-间硝基苄基苦参酸(5b)的成药性特征。12-N上的苄基片段为活性必需基团。化合物5b具有较好的抗HCV活性,选择性指数(SI)高于38。另外5b还显示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安全性(LD501 000mg/kg)。化合物5b表现出较高的成药性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主要依赖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来确定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诊断,但它不能反应机体是否有活动的病毒血症。分支DNA探针法应用合成的DNA分子与靶HCV—RNA特异性的杂交,形成RNA—DNA杂交体,用dioxetane作为底物与化学发光物结合,通过测定其发光强度可直接检测血清HCV—RNA的含量。本文测定21例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血清。HCV—RNA最低值为0.66Meg/ml;最高值为58Meg/ml,21例中86%的数值分布在0.66Meg/m-12Meg/ml的范围内。此方法cutoff值为0.5Meg//ml。我们所测定的21例均高于cutoff值。此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为临床丙型肝炎治疗的监测及疗效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正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面对疫情异常严峻的现状,目前尚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本文对COVID-19治疗策略及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COVID-19的疫苗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自然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0.7%~3.1%。作者对兰州市部分人群调查健康人群HCV感染率为4.4%。HCV感染虽不如HBV感染常见,但是HCV感染更容易引起慢性化,并在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HCV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差异较大。目前人们对不同基因型感染致病机理和临床意义的研究还较少,为不断积累我国HCV基因分型地区性分布资料,了解本地区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我们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1996年6月—1999年12月我院传染科住院和门诊的慢…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行以基因为靶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药物的筛选及评价,将HCV5'NCR-C基因与荧光素酶基因的融合基因片段插入pCI-neo表达载体,通过PCR扩增、酶切反应及荧光素酶瞬间表达活性鉴定,获得HCV5'NCR调控荧光素酶的稳定表达质粒pHCV-ne04,将其转染HepG2细胞,经GA18筛选,从150个克隆中获得一个高荧光素酶活性表达的细胞株HepG2.9706.该株细胞内HCV片段的DNA及mRNA检测均呈阳性,转基因拷贝数为140.利用该细胞株,通过脂质体介导,对3条针对HCV调控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s)即HCV363,HCV349,HCV279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三种ASODNs均具有特异性的剂量依赖性抑制活性,浓度在0.5μmol/L时,三者对HCV5'NCR调控荧光素酶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1%,55%及48%.该研究提示反义寡核苷酸有可能成为治疗HCV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阿苯达唑(ABZ)是一种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主要用作抗寄生虫药物,可用于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等线虫病,也可以治疗囊虫和包虫病. ABZ具有低溶解性以及体内广泛分布的特性,因此其在体内较难被吸收,生物利用度很低.近年来,为了提高ABZ的生物利用度与疗效,一系列的新型ABZ药物制剂被研发出来.文章综述了近20年来ABZ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发具有潜在生物活性、靶点专一的新型抗HBV感染药物,以木脂素类似物为先导化合物,设计了一系列化合物。通过MOE软件导入搜索化合物构象,转换成3D结构,构建化合物数据库。通过MOE软件进行虚拟筛选,以人白细胞抗原蛋白HLA-A*1101(PDB ID:2HN7)为药物靶标,应用分子孔洞技术获取受体活性位点。对接结合能越低表明对接结果越好。经分子对接筛选出13个结合能较低、与受体蛋白作用较好的化合物,为研发抗HBV感染药物提供新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DNA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免疫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免疫技术。由于其具有显的优越性,特别适用于具有高度变异性的丙型肝炎病毒(HCV)疫苗的研制。对丙型肝炎病毒DNA免疫的研究证明,确可诱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之一。据初步调查,一般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2—4%,受血人群和职业献血员的感染率更高。因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研究,检测方法及试剂的研制已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现就HC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方法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药物载体进行修饰以改善药物的原始缺陷,是当前研究和开发的一个热点领域,特别是针对抗靶向药物的传递系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借助高分子前药修饰药物的新型给药系统,旨在增强药物体内的稳定性,改善生物利用度及其有效靶向性,增强药物体内安全性等。文章主要从高分子前药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理论基础、主要类型、研发机制及其在几种常见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沉香中筛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指导以沉香小分子作为SARS-CoV-2潜在阻断剂和抑制剂药物的研发.根据沉香已知的化学成分,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SARS-CoV-2的3CL水解酶(3CLpro)为靶标,通过结合打分值以及与靶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获得沉香中具有潜在抗SA...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行以基因为靶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药物的筛选及评价,将HCV5′NCR-C基因与荧光素酶基因的融合基因片段插入pCI-neo表达载体,通过PCR扩增、酶切反应及荧光素酶瞬间表达活性鉴定,获得HCV5′NCR调控荧光素酶的稳定表达质粒pHCV-neo4,将其转染HepG2xleq,x G418筛选,从150个克隆中获得一个高荧光素酶活性表达的细胞株HepG2.9706。该株细胞内HCV片段的DNA及mRNA检测均呈阳性,转基因拷贝数为140。利用该细胞株,通过脂质体介导,对3条针对HCV调控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s)即HCV363,HCV349,HCV279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三种ASODNs均具有特异性的剂量依赖性抑制活性,浓度在0.5μmol/L时,三者对HCV5′NCR调控荧光素酶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1%,55%及48%。该研究提示反义寡核苷酸有可能成为治疗HCV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病毒传播造成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发病率高、难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在全球蔓延,以及由于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基因不断变异出现的新病毒,迫切需要研制出更高效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研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参考和策略.该文综述了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纳米技术在抗病毒药物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研发更加高效的抗病毒纳米药物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于2019年12月被发现以来,引发了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疫情,并波及世界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全球科学界迅速行动起来,对该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得益于此前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上的知识积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科研工作在2020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分子病理学方面获得了很多透彻的认知,这些知识的获得又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简要回顾了冠状病毒的研究历史,重点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要点,在药物研发方面兼顾现有药物的重定位和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现状,在疫苗研发方面按类型总结各国目前比较成功的疫苗项目及其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核因子-κB的生物学特性、核因子-κB的活化与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关系,以及目前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中药等调控核因子-κB活性的研究现状,为深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发新的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