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薇甘菊叶片水提液对土壤钾素活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化感作用, 通过盆栽实验,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薇甘菊叶片水提液对薇甘菊及其伴生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根际土壤钾素活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薇甘菊叶片水提液显著提高了薇甘菊根际土壤的脱氢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 在薇甘菊单种中, 当叶片水提液质量浓度为15.00 g/L时, 薇甘菊的根际土壤速效钾的质量分数是对照(0 g/L)的2.53倍; 而薇甘菊叶片水提液也显著增加了火炭母根际土壤的脱氢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 当叶片水提液质量浓度为15.00 g/L时, 火炭母根际土壤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增加了2.03倍, 但其火炭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钾的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薇甘菊叶片水提液能增强自身根际土壤的酶活性, 并且加速土壤钾养分活化; 但薇甘菊叶片水提液的化感物质可能对火炭母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表明薇甘菊化感作用对其入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cker是一种有潜力的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全寄生植物。为了解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效果和安全性,在深圳7个森林公园的1 218hm2薇甘菊危害区投放田野菟丝子并开展野外监测,结果发现:发生危害的薇甘菊面积平均为792hm2(盖度为53%~73%),投放田野菟丝子后,其寄生率为44%~87%,薇甘菊面积减少了426hm2左右,盖度下降了21%~53%;受田野菟丝子影响的其他植物有153种,隶属43科109属,其中田野菟丝子接触微甘菊但不产生影响(0级)的植物15种,接触薇甘菊且对其他植物造成影响(Ⅰ~Ⅲ级)的植物有138种,除薇甘菊以外未发现致死种。此结果为大面积使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的可推广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薇甘菊活体在不同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条件下对水体中碱性品红的吸附能力,并对薇甘菊的再生及重复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品红溶液浓度为5~2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培养3 d后常温下薇甘菊活体对碱性品红的去除率可达99%.同一株薇甘菊可以在浓度为1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循环培养4次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吸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香港郊野公园内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草灌丛、灌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类型,设置样地5 000 m2,用0.05~0.1 g#8226;m-2嘧磺隆对样地中的薇甘菊进行化学防除试验, 并在施用除草剂后3、5和14个月跟踪调查施药对薇甘菊的杀灭效果以及对样地中其他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嘧磺隆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施药后3个月,样地中有45种植物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占样地内所有种类的30%.受影响最大的是藤本和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乔木受影响最小.施药后14个月,乔木和灌木生长正常, 草本植物基本恢复.施药清除薇甘菊后,能大幅度地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实验样地中选取了薇甘菊入侵程度不同的4个样地,测定了土壤理化因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以及土壤基础呼吸和基质诱导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显著增加,土壤呼吸加快,土壤代谢熵(qCO2)下降,改善了入侵地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这可能是薇甘菊入侵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危害及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世界上十大恶性藤本杂草之一,2000年前后从缅甸传入云南省德宏州后,迅速在周边州市传播蔓延,2005年登陆保山,2008年11月,临沧市境风首次发现薇甘菊。薇甘菊所到之处,对当地林业、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综合国内研究和应用成果,介绍薇甘菊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cordata(Burm.f.)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 %、10 %.  相似文献   

9.
侵染薇甘菊的菟丝子属植物及其分类学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 0 0年在粤东调查时发现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 侵染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2 0 0 1年又发现南方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R Br 及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ker均侵染薇甘菊 ,尤以田野菟丝子能使薇甘菊大片死亡。讨论了几种菟丝子侵染薇甘菊的发现及其分类鉴定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强  陈贤兴  周昕 《大自然》2022,(5):70-73
<正>薇甘菊是一种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的藤本植物,由于其繁殖能力超强,生长速度惊人,会夺取其他植物的养分,导致周围的植物难以生存,故有“植物杀手”“生态杀手”“美丽杀手”之称。薇甘菊的原产地是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杀手”称号呢?2021年12月中旬,我们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梅园村的南山发现了一种生长在山坡路旁灌木林里的藤本植物。它开花数量多、花盘大且花序密,采集后经鉴定为一种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标本目前存放在温州大学的植物标本室中。  相似文献   

11.
新鲜薇甘菊在不同温度下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薇甘菊的新型防治方式和产沼气潜力,对新鲜采集的薇甘菊进行厌氧发酵实验.实验设置对照组(120mL接种物)和两个实验组(68g薇甘菊+120mL接种物),每个实验组的发酵液体积为400mL,采用全混合批量式发酵模式,在中温30℃和常温平均24℃的条件下,进行沼气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中温30℃和常温实验组的沼气发酵历时32d,中温30℃和常温净产气量分别为3 725mL、2 765mL.从实验结果计算得出,中温30℃下薇甘菊的TS产气潜力为511mL/g,VS产气潜力为627mL/g.  相似文献   

12.
菟丝子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薇甘菊的防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菟丝子属CuscutaL 为旋花科的寄生草本 ,该属的一些种的种子是中药药材。种子有休眠特性 ,在土中寿命很长 ,温度、湿度和种子在土壤中的深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千粒质量为0 5 6 8g ,种子所贮藏的养分只能维持幼苗短期的自养生长。种子繁殖和断枝繁殖是菟丝子属植物繁殖的重要途径。在暖温带地区 ,菟丝子属植物在冬天下雪后枯死 ,靠成熟种子越冬 ,翌年春天萌发 ,并侵染寄主。广东沿海的田野菟丝子的枝条可安全越冬。菟丝子属植物的寄主广泛。田野菟丝子在广东有分布 ,但未成灾。田野菟丝子在外来恶性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上易寄生 ,导致薇甘菊死亡 ,这一特性有可能应用于大面积控制薇甘菊危害。实验表明 ,用田野菟丝子断枝直接寄侵野外生长的薇甘菊不易成功 ,而用种植于营养袋的大豆作为田野菟丝子过渡寄主 ,然后用已在大豆上寄生的田野菟丝子作为寄侵源来控制薇甘菊的生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干燥微甘菊的沼气发酵产气潜力.设置了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采用全混合式的发酵类型,分别在中温30℃和常温约23℃的两种温度条件下进行沼气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中温30℃和常温23℃实验组的沼气发酵历时29d,中温30℃和常温23℃的净产气量分别为2 455mL和1 855mL.通过计算得出,中温30℃下干燥薇甘菊的TS产气潜力为347 mL/g,VS产气潜力为407mL/g,相比于新鲜薇甘菊的产气潜力,干燥薇甘菊的TS和VS产气潜力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已入侵华南许多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探讨了外来植物薇甘菊凋落物对4种本地植物大叶榕(Ficus virens)、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将薇甘菊凋落物分别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按3个比例混合,3个比例为,m(薇甘菊)∶m(本地植物) = M1(1∶4),M2(1∶1)和M3(4∶1)。分解60 d后,测定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结果表明,薇甘菊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混合比例为M1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变慢,但在M3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变快。与单独本地凋落物养分释放相比,薇甘菊凋落物混入后C释放有所下降,而N素释放量有所提高,这种N释放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薇甘菊的入侵产生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95 %降低到 18%~ 2 5 % ,较好地控制住薇甘菊的危害 ,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而不会致死样地内其它植物 ,虽能在 83种植物 (占样地植物的 74 1% )上寄生生长 ,但对其中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无明显影响 ,它们的长势正常 ;仅有包括 8种菊科植物在内的 15种草本植物 (其中 12种为外来有害杂草 )会受到田野菟丝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初步认为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及其防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薇甘菊是我国新入侵的、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在我国香港、台湾、广东等地广泛分布并产生严重危害。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薇甘菊的生物特性、危害特征及防除技术。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种群幼苗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个群落中的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群幼苗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个薇甘菊种群的幼苗具有相似的年龄结构 ,均是高龄苗多于低龄苗。种群 1有比种群 2和种群 3更多的高个体。 3个种群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叶的生物量最大 ,而根和茎所占比例在各种群间则稍有不同。薇甘菊幼苗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死亡集中在 3- 5月幼苗生长较快的季节 ,揭示这其间的某些环境条件极可能是其生存的限制因子 ,或这段时期是幼苗对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4个百合(Lilium spp.)品种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花朵进行花香成分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中性红染色试验,分别对不同品种百合初花期和盛花期花朵进行6个花香合成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和花香释放部位的测定.结果表明,4个百合品种初花期和盛花期共测定出61种挥发性化合物,盛花期花朵挥发物总含量均高于初花期,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芳樟醇、(Z)-β-罗勒烯、桉树脑、(+)-柠檬烯、月桂烯、苯甲酸甲酯等.差异挥发物的筛选结果显示,4个品种共筛选出差异挥发物44种.将61种挥发性化合物分为9大类,4个品种初花期与盛花期花香的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和酯类化合物. qRT-PCR结果表明,PAL、PAL3、DXS、TPS这4个基因在4个品种盛花期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初花期,而BSMT在‘西伯利亚’盛花期,DXR基因在‘竞争’和‘木门’盛花期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初花期.中性红染色试验结果显示,盛花期花朵染色程度高于初花期,且均在花瓣的上半部反卷处染色最深,说明该部位为主要的花香物质释放区域.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敏感性测定,得出薇甘菊种子萌发时对除草剂森草净的敏感性极高,在质量浓度为10-7g/L(0.1ng/mL)下,就可以明显地抑制薇甘菊根的生长。相应地,薇甘菊的根生长被抑制其抑制率达50%时森草净的质量浓度为EC50=10-5.49g/L,抑制率为10%时森草净质量浓度为EC10=10-8.38g/L。  相似文献   

20.
薇甘菊花的形态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香港地区开花期是在每年的9~11月。小花数量在0.25m^2内高达136548~201188朵,花长5.6~6.3mm,每朵小花的花粉数高达1275~2377粒。本文还用解剖方法进一步显示了小花的一般生长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