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四种蔬菜贮藏10天内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连续测定,发现贮藏时间越长,贮藏温度越高,亚硝酸盐含量越高,叶菜类更盛。所以要提倡吃新鲜蔬菜和低温贮藏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西宁市设施蔬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蔬菜田土壤Pb含量高低排序为油白菜芹菜上海青韭菜,Cd含量排序为芹菜油白菜上海青韭菜,Ni含量排序为油白菜上海青芹菜韭菜;各蔬菜样品中Pb的富集系数大小排序为韭菜芹菜上海青油白菜,Cd为芹菜油白菜韭菜上海青,Ni为油白菜上海青芹菜韭菜;综合污染指数高低依次为芹菜韭菜油白菜上海青;蔬菜中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Pb和Ni含量与蔬菜样品中Pb和Ni未表现出相关性。西宁市设施蔬菜田土壤符合蔬菜种植要求;该类蔬菜产品无安全风险隐患;芹菜和油白菜田土壤处警戒级属尚清洁水平,其他土壤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3.
榨菜加工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涪陵榨菜现行两种加工工艺———风脱水、盐脱水加工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了研究,旨在弄清两种工艺加工中榨菜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榨菜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呈规律性变化,盐脱水工艺其亚硝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风脱水工艺亚硝酸盐含量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榨菜经两种工艺加工成熟后,亚硝酸盐含量低微,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芜湖市主要叶菜类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芜湖市七种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蔬菜对硝酸盐的富集能力不同,同种蔬菜不同部位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不同.根据WHO/FAO规定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日允许摄入量换算得到的标准及中国2001年10月施行的绿色蔬菜质量标准,蔬菜样本中香菜、菠菜、生菜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冯晓群  雍东鹤 《甘肃科技》2011,27(4):143-147
蔬菜是人体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体摄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摄入过多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阐述了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分析了目前检测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及快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控制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类蔬菜,硝酸盐含量以根菜类和叶菜类含量最高,茄果类、豆类和食用菌类含量最低;同种蔬菜不同年龄,年龄小的蔬菜硝酸盐含量高于年龄大的;同种蔬菜不同部位,硝酸盐含量为根>茎>叶柄>叶片。硝酸盐经硝酸还原酶作用,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经亚硝基化作用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小白菜、菠菜和苔菜不同生育期体内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三种蔬菜不同生育期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呈N形,亚硝酸盐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曲线均呈M形。为合理确定这些蔬菜的食用时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几种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测定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方法在弱酸性溶液中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的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经过校正,亚硝酸盐含量x(μg)与吸光度A之间在λmax=540 nm处,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亚硝酸盐的量为0~20μg/50 mL水溶液中,服从Beer定律,其线性方程为A=(1.447x-0.138)×10-2,相关系数R=0.9990,其中x是亚硝酸盐的量(μg)。利用此方法所测定的当地出售的几种常见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均未超过相关标准。结论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方法简单、方便、快捷、实用,可对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马晓君 《甘肃科技》2013,29(15):154-156
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不同条件下菠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进行总结,并对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减少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提供依据,以指导人们合理安全食用蔬菜。  相似文献   

10.
漂烫及冷藏处理后蔬菜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爱文  陈忻  刘小玲 《应用科技》2002,29(12):42-43
研究了漂烫及冷藏处理对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测蔬菜经过漂烫处理后亚硝酸盐含量均升高,经整株漂烫后芥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升高56%,白菜升高42%,西洋菜升高38%;而切断漂烫后芥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升高49%,白菜升高34%,西洋菜升高27%.蔬菜存放于4℃冰箱中亚硝酸盐含量会随存放时间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杭州市市售蔬菜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及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不同城区市售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不同类别蔬菜硝酸盐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叶菜类、葱蒜类、根茎类、瓜果类、茄果类;但是,杭州市不同城区市售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无明显差异,各城区蔬菜中均存在无法检出亚硝酸盐情况,且被检出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小于1mg·kg-1.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城区市售葱蒜类、根茎类、瓜果类和茄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以及所有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均在食用安全范围,但有部分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的食用安全性相对较差.因此,杭州市城区市售叶菜中硝酸盐的食用安全性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镉柱还原法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涉及人体健康.文章叙述了用镉柱还原法首次测定了本地区普遍食用的20余种蔬菜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含量,并对人的适宜摄入量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野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水芹、鸭舌草和小藜3种野莱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维生素C含量和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水芹和鸭舌草的硝酸盐含量达到了一级标准,小藜却严重超标;3种野莱的亚硝酸盐含量均符合我国制定的无公害蔬菜对亚硝酸盐的限量标准;水芹还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指出水芹是食用野菜较好的选择,小藜则不宜食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三学期改制,在夏季学期开设"化学科研基础训练"研究型实验课程。以"储存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实验项目为例,介绍该课程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学中遇到的情况及经验总结。即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研究不同种类的蔬菜在不同储存时间下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新鲜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其中根茎类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要稍低于叶类蔬菜。此外,延长储存时间,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叶类蔬菜升高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永川区双竹镇市场16种蔬菜60个样品进行硝酸盐含量检测,发现该市场所售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超标较少,其中以白萝卜、莴笋和嫩南瓜污染较重,生菜和四季豆次之,以黄瓜最低,苦瓜和豆芽未能检出.同时评价了蔬菜的食用安全性,提出了防治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咸菜是不可缺少的,在农村尤为突出。秋季腌菜也是北方居民储菜的一种方式,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因蔬菜品种而不同,而蔬菜在腌制发酵过程中在细菌还原酶的作用下,大量的硝酸盐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为了控制或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效保护人体健康,本文对农家腌菜进行了实验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高生活品质,自我保健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亚硝酸盐超标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蔬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其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制约了蔬菜发酵食品行业的发展。该文阐述了蔬菜发酵食品和亚硝酸的关系,期望能合理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从根本上杜绝消费者过度食用亚硝酸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永川区双竹镇市场16种蔬菜60个样品进行硝酸盐含量检测,发现该市场所售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超标较少,其中以白萝卜、莴笋和嫩南瓜污染较重,生菜和四季豆次之,以黄瓜最低,苦瓜和豆芽未能检出.同时评价了蔬菜的食用安全性,提出了防治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田间试验表明, 施用化肥能显著提高小青菜中硝酸盐的累积, 且小青菜叶柄中硝酸盐的累积量远高于叶片. 通常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低于1 mg/kg FW(fresh weight, 指鲜重),但在蔬菜储藏过程中,易造成亚硝酸盐的累积. 在室温储藏条件下,当蔬菜腐烂时亚硝酸盐含量会增至数百mg/kg FW, 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蔬菜食前处理后储藏, 也会对亚硝酸盐的累积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蔬菜制成匀浆后,短期内亚硝酸盐含量会剧增,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长春市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是极易富集亚硝酸盐的作物,控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富集是减少其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基本保障.通过检测其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显示人们对食品质量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食品质量的不断重视,给广大消费者以安全优异品质的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