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融合存储系统来解决高校海量数据资源的存储问题,从而有效缓解“数据孤岛”、数据迁移困难等问题,实现高校多平台间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方法】本研究结合高校自身的软硬件特点,对智慧化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平台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展开研究。【结果】基于存储切片、分布式共享原理构建了一个高效率、分布式、高安全性和较低成本的分布式融合存储系统及成果展示平台。【结论】该融合存储平台实现了高校内软硬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应用,提高了数据的存储传输效率、设备性能及数据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网络存储目前已经成为数据存储技术的大趋势,而存储区域网络(SAN)则是这种趋势的主流技术.相比FC SAN架构,iSCSI(IP SAN)架构有着更经济、更具扩展性、传输距离更远等优势.文中总结了数据备份的主要存储方式及关键技术,分析了SAN两种存储架构的优势和缺点.另外,详细介绍了基于iSCSI的IP SAN架构,并阐述了使用IP SAN架构进行网络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断加深,这也使数据量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数据存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大幅提高数据访问率,保障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数据分级存储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大数据时代数据分级存储及其基本要求,然后对数据分级存储的优化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数据分级存储技术的优化与改进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存储系统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如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7×24h在线存储服务、基于内容的数据存储、数据远程容灾和快速灾难恢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中心化存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区块链、智能合约、闪电网络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个应用于区块链网络环境下的去中心化存储空间交易系统。根据不同的订单情况提供3种数据编码方案,在保证用户数据安全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存储节点的空间利用率和数据恢复效率,并增强了对于分布式存储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此外,通过闪电网络搭建了链下微支付通道,设计了“一日一结”的租金交付机制,有效缓解了链上的数据存储压力。相比于以往的分布式数据共享存储系统,该系统同时支持去中心化、短时租赁和多币种支付,更能满足当前时代分布式存储空间租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存储介质产生的先后顺序,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各个阶段存储介质形式的发展,概括了当前存储技术的发展状况及方向,并重点介绍了网络存储及其相关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的存储系统中有磁存储,激光存储和半导体存储,而大容量存储、更方便的存储,还是主要由磁技术来实现。磁存储技术之所以发展如此快,而且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正是由于磁记录技术的存入与读出最方便、最容易实现、成本价格也最低。信息记录磁存储过程,其实就是“电--磁--电”的信号转变过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磁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低密度存储到高密度存储,由纵向存储到横向存储再到垂直存储,由低速传输到高速传输一系列磁存储技术的应用正是为适应信息存储的要求而不断的发展。在本文中将对近期信…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数据经由云计算存储于数据中心,它的存储服务可随时供上层使用,具有安全、稳定、可靠的特点,所以云计算得到广范的应用。云计算的一大弊端是使用了许多节点,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费用,限制了云计算的发展。本文从提高云计算的容错性和扩展性出发,简要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使地球"平坦化",也将世界引领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数据量的迅猛增长,存储成本不断攀高,如何降低存储使用量成为当代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和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重复数据删除Deduplication是存储系统中一种流行的数据压缩策略,它能够消除重复数据,达到数据压缩进而减少存储量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备份数据的压缩管理。本文主要对重复数据删除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专利技术申请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存储技术指的是能在一个存储单元中存储多个值以实现大容量数据的存储器及其相关技术,本文着眼于市场应用前景和产业发展趋势,简单分析了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电阻随机存取存储器中高密度存储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数据信息量的暴增,企业和个人对数据存储的需求空间越来越大。在服务虚拟化环境下,研究数据库软件和虚拟机系统相互配合的存储性能优化机制势在必行。本文从应用程序自身的存储I/O特征出发,深入研究虚拟化数据库写操作处理技术、基于数据库事务语义的虚拟化块设备驱动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虚拟机网络存储功能,推动存储性能优化技术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云存储服务数据完整性存在的问题,借鉴目前远程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案,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云存储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案.首先,将完整性证明存储在具有防篡改特性的区块链上,构建了可问责的数据完整性证明;同时以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代替第3方审计者对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在验证阶段加入了对数据副本的完整性验证,并强制要求云存储服务存储至少...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结构有2种,其中链式存储结构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一种离散存储方式.这种存储方式能充分利用内存“碎片”,同时数据的插入删除效率高.针对链式存储结构的内存组织做了详细讨论,用C语言描述这种结构的基本运算,并对2种结构做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信息技术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处理与存储。随着数据量的剧增,数据存储技术面临巨大挑战。当我们每天关注于CPU主频的不断提高、操作系统版本不断升级时,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无论信息处理技术多么的先进,都必须将信息存储于一定的介质之上,信息和信息技术本身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存储介质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ExtJS是一种优秀的前端AJAX框架,在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中,ExtJS有一套完善的数据存储体系,可以很方便地将数据绑定到数据组件中.通过实际应用,对ExtJS使用的3种数据存储类型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在ExtJS中实现数据存储与传输的高效性与便捷性.  相似文献   

16.
电子仓单是供应链物流流转过程中的重要凭证,电子仓单及其背后的仓储过程信息必须是可信且不可修改的,而传统数据库技术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仓储物流中物联网的特点,利用区块链技术设计了区块链系统以存储电子仓单及相关物联网信息的总体框架,并设计了基于信誉度的共识算法.基于Bitcoin源码设计了可以存储各种信息以及适合交易运算的底层区块存储系统,并且设计了可以交易电子仓单以及存储仓储信息的交易算法.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一、存储系统的沿革早期的计算机主要采用的是串行存储器存储数据,随后不久又使用磁鼓存储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使用磁芯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在逻辑结构上,并行存储和从属存储器技术的采用提高了主存储器的处理速度,缓和了主存和中央处理器速度不匹配的矛盾。1968年IBM-360/85最早采用了高速缓冲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周期与中央处理器主频的周期一样,由硬件自动调度高速缓冲存储器与主存储器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使中央处理器对主存储器的绝大部分存取操作,可以在中央处理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联盟链的医疗数据安全共享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共享方案并未从时间维度进行访问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联盟链的具有时间维度的医疗数据安全共享方案.首先,用云存储器存储医疗数据密文,以联盟链存储元数据,能实现医疗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共享;其次,将智能合约和密文策略属性加密(ciphertext-policy attribute-based ...  相似文献   

19.
梁晓东 《河南科技》2011,(15):57-58
<正>一、存储系统的沿革早期的计算机主要采用的是串行存储器存储数据,随后不久又使用磁鼓存储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使用磁芯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在逻辑结构上,并行存储和从属存储器技术的采用提高了主存储器的处理速度,缓和了主存和中央处理器速度不匹配的矛盾。1968年IBM-360/85最早采用了高速缓冲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周期与中央处理器主频的周期一样,由硬件自动调度高速缓冲存储器与主存储器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使中央处理器对主存储器的绝大部分存取操作,可以在中央处理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20.
信息安全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保护在公用通信网络中传输、交换和存储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信息的传输安全两个方面。信息的存储安全指信息在静止存放状态下的安全,包括是否会被非授权调用等。现阶段对于信息存放安全主要是依靠数据异地保存备份(备份盘应分别保存在机房、档案室、办公室)及密文存储来解决,对于非授权调用则是通过设置访问权限、身份识别、局部隔离等访问控制措施来保证安全。由于访问控制主要针对的是外部访问和调用,而任何调用指令和信息反馈都是通过网络传输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