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西孝爱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点在孝爱观上也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比较拘泥于自然,并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亲情和孝伦理,其孝爱观念比较拘泥于血缘关系.相比而言,西方思想文化更加具有超越性,并且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其孝爱观念并不拘泥于血缘关系,但容易导致亲情的冷漠.中西孝爱观念可以形成互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儒道的对立表现在许多方面,忠孝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道家反对仁义忠信,却又阐论孝道观念,认为孝是人类本然状态的自然情感,所以在孝与仁的关系上儒道两家显然是相对立的.道家崇尚自然本真状态的孝观念,这在"二十四孝"的老莱子"戏彩娱亲"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3.
吕毅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47-247
孝属于中国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一直被视为是极高的美德。今天,当我们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研究儒家思想中的"孝",会发觉原来它和华裔美国文学中对"根"的考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论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骨》为例,展现"孝"在空间维度中如何冲突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如果说短暂的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至秦亡)是以法家的"法"为其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的,那么西汉初期则可以用"孝"来概括其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秦亡汉兴,政权更迭,秦与汉在政治哲学与伦理范式方面不仅悄然发生了转换,而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伦理范式与价值向度。在西汉初期的历史进程中,"孝"的强化与"法"的弱化可谓是相逆而行;时至汉武帝时期,法孝之间又有新变化,呈现出同行并进、互为表里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以"父为子纲"的论调对"孝"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化与机制化,不仅拓展了"孝"的伦理意涵,而且增强了"孝"的绝对性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唐朝继承西汉以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把儒家的孝道伦理普遍运用于政府的施政实践。唐朝统治者将“孝”进一步政治化,一是力图理清“孝”与“忠”的关系,达到移孝于忠;二是将孝伦理变为更具体、详细的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伦理教化的重要工具,从多个层面阐释了先秦时期"孝"的观念。《诗经》中"孝"所关涉的对象不同,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时间分布,这与《诗经》的篇章分布直接关涉。"孝"的对象为宗族祖先时,主要是在西周前期和中期,对象为父母时,主要在西周晚期至春秋中叶。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与当时家族形态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蛇郎故事的原型及鳄(龙)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古越人对鳄恐惧心理及其形成的生态 ,认为鳄崇拜与蛇崇拜的整合造就了龙的形象 ;蛇郎故事在流传中注入了“孝”的伦理观念 ,强化了儒家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孔子通过对周朝政治制度的观察,努力构建一个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政治国家理论.他将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扩展至政治领域,从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家国同构观念.据此,伦理规范"孝"被转换为政治规范"忠",孔子试图通过这种构建使政治国家成为和谐、稳定且牢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汉王朝作为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运用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强化了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的地位,从此以后,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不仅是戊戌政治变革集团的中坚,更是近代最早批判封建家庭纲常伦理的人之一。谭在中国较早使用“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理论剖析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孝、悌、贞、顺等封建家庭伦理与观念之弊端,并最早从文化角度比较中西家庭结构与伦常之特征,提出改造旧有家庭伦常的可贵见解。谭的批判成为不久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家庭礼教、道德、观念的滥。  相似文献   

11.
对韩国“孝”伦理思想进行了回溯性的历史探源,并以家族式企业为例对“孝”伦理思想在韩国社会中发挥出的巨大文化张力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孝”伦理在韩国社会中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给我们的启示:要促使“孝”等传统伦理的回归,教育是基础,科学的扬弃是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3.
“孝”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论语》中孔子言“孝”,其文化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一种为政之道和成己之方,一种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孝”的社会功效,认为孔子言“孝”,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社会责任感。最后,论述了孔子言“孝”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对《诗经》的研究早已超越文学范畴,而以多学科多方位展开。郭沫若先生在20年代就利用《诗经》中资料阐述我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可见《诗经》自有其哲学研究价值。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先秦伦理思想的发轫为《诗经》所反映。其诗篇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范畴、伦理观念、行为规范为研究古代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孝”的观念,《周颂·闵予小子》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大雅·下武》写道:“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相似文献   

15.
中华孝文化里包含着“爱”与“敬”两方面的和谐内涵,对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从个人修身到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等,孝文化所起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中华孝文化的作用,弘扬孝文化精髓,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6.
"孝"是早期儒家为家庭和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具有较强的生存功利精神.孝道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通过分析早期儒家孝伦理的表象,可探求其真正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根基,构建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在历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齐家治国的作用。时代的变迁需要重新认识德孝文化,该文基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纬度,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现代解读,挖掘中国孝文化的现代伦理意蕴,提倡孝回归于情感、回归于家庭、回归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孝"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成了学术界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去蔽和澄明有助于孝道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孝"的起源和归宿正是"孝道"中的"道","孝"源于"道"的异化并最终归于"道".老子的<道德经>很好地解决了"孝慈"等伦理道德的本体论问题.从精神的发展史与内在逻辑看,"道"在客观现"象"的过程中经历了伦理、教化、道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孝"随着"道"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伦理阶段的"孝"与"道"合一,教化阶段的"道"异化为"孝"与"不孝",道德阶段的"孝"最终又复归于"道".  相似文献   

19.
论《琵琶记》中的伦理纲常矛盾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记》将“孝道”作为颂扬的主体。但剧本的主人公在反“孝道”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并依据当时社会的伦理纲常准则去距行时,却在经受着一种孝的愿望与行为相悖逆的痛苦煎熬,终极结果是走向欲孝而不能的“三不孝”。文章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是由存在于封建伦理纲常系统内部,即“三纲”与“五常”之间无法调解的内在矛盾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孝道始终存在并且成为支配和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之一。社会工作伦理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一套现实可行的标准。而社会工作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也不例外。传统孝文化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