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膜双垄沟播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兰 《甘肃科技》2011,27(19):183-185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栽培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缩短了旱区玉米生育前期,延长了生育中后期,整个生育期较对照缩短21d;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不覆膜平播显著提高玉米平均干物重53.23%;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大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生物性状各指标、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耗水量,较不覆膜平播分别提高收后土壤水分88.83%、玉米产量29.24%和水分利用效率77.83%。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发展玉米抗旱节水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张正卓  李得举  郭爱民 《甘肃科技》2014,30(16):144-145
为构建白银市旱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本实验设5个处理。观察不同栽植密度下对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当地中等肥力条件下,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与密度之间有高度指数关系,不同密度处理下以60000株/hm-2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到11571.0kg/hm2,比最低设计值45000株/hm2增产54.9%,比最高设计值75000株/hm2增产21.7%。对产量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密度与玉米产量的一元二次效应方程为y=-0.002X2+1.6955X-2776.10(R=0.9854),播种密度和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玉米地膜全覆盖垄沟栽培技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为垄沟种植。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一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10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早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二是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4.
定西市农业基础条件薄弱,8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也就是旱作农业。该技术的推广不仅解决了山旱地区农民的口粮问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大量饲草饲料,显著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新时期旱作农业科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情况 通渭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2007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获得成功,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73万亩。在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冰雹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625公斤,被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4.49万亩,总产达9.22万吨,这意味着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收获了过去全县粮食总产最高年份60%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概念、玉米的需肥规律、玉米按照测土值计算具体施肥量以及如何施肥等方面论述了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7.
对庄浪县玉米全膜沟播种植密度研究的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大于零时,玉米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等于零时,玉米产量最高;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小于零时,玉米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玉米的穗粒数、双穗率、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从拟合方程可知全膜玉米最高产量的适宜密度为6.096万株/hm2,最适宜宽行距为70cm,株距30cm或宽行距60cm,株距33cm。  相似文献   

8.
《甘肃科技》2008,24(18)
本刊讯9月14至15日,甘肃省科技厅与省农牧厅共同组织召开了由甘肃省农业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现场观摩及旱作农业学术研讨会,旨在进一步研究探讨相关旱作农业技术机理,在我国北方旱作区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由甘肃省多机构农  相似文献   

9.
生机源白变化。变化源自动力。在通渭县,科技动力不断嬗变出发展的加速度,由此推动下的变化促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是发展让原本贫瘠的黄土地充满了“生机”,让广大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印证这一辩证关系的当数在通渭县推广的玉米全膜集雨沟播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