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壮剧演出习俗是云南壮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的艺术反映。云南壮剧对开演日期的选定非常重视,多与壮族宗教信仰、祭奉祖先、不影响春耕生产、相邻村子轮流坐庄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壮乡的风土人情和风尚礼仪。  相似文献   

2.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云南壮剧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山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云南壮剧形成的基础;处于云南通往内地交通要道上的文山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盛,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云南壮剧包含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都拥有各具自身特色的腔调、剧目、音乐和表演程序。从形成至今,云南壮剧的发展几起几落,既有兴旺发达的辉煌,也有遭受摧残的辛酸。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中,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老艺人大多去世、资金紧缺等原因,云南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没能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山州旅游开发中起到应有作用,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此应该给予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4.
[乖嗨咧]腔调音乐是云南壮剧的主要音乐之一,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既有民间壮剧班社的不断创新,又有专业剧团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发展了不同板式的唱腔、融入了壮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创新了器乐曲牌。这些创新丰富了[乖嗨咧]腔调的音乐,凸显了[乖嗨咧]腔调的艺术特征,增强了云南壮剧音乐的少数民族色彩,和其他腔调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在祖国的戏曲百花园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6.
任何艺术样式都会把创新这面旗帜高高举起,云南壮剧在题材处理上的一大特点就是立异标新,从众多的传统壮剧剧目和大量存在的条纲戏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不仅体现了云南壮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也使壮剧艺人们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演绎更具民间性和草根性,从而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群体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云南壮剧的生角形象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剧种独特的角色体制,特别是在塑造生角形象时,生角形象的民族性特征在音乐唱腔、语言、服饰、砌末道具等表演手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存在着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浓郁的壮族特点,使得壮剧生角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从而使云南壮剧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壮剧艺术主要产生、发展于右江、驮娘江、西洋江和清水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的德保、靖西、田林、凌云、乐业、西林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等县,在这块土地上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彝、仡佬等民族。壮剧除了具有一般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活态性特征外,由于壮  相似文献   

9.
[壮剧皮黄]是云南壮剧音乐七个腔调中的共融型腔调之一,是云南壮剧艺人经过长期漫长的吸收和融合、探索和传承,把广戏的“皮黄腔”融合到壮剧音乐中而形成的皮黄腔曲群,分为“板类曲调”,“腔、调类曲调”,“转换类曲调”三种类型,句式基本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为主。与云南壮剧的本土腔调虽然音乐形态各异,但在同一个剧目中演唱时会按照一定的转换方式进行转换,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互相依存、各放异彩,使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更加强烈和鲜明,使云南壮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961年编成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获得了极大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主要成就;而1984年到1989年先后编成上演的四部大戏《和睦皈朝》、《三七姑娘》、《彩虹》和《白云村姑》,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壮族的鸡卜信仰,起源于其古代先民的日鸟崇拜,鸡卜体系的初步形成则是在汉代以前。至汉武帝时,鸡卜曾一度被西汉王朝推崇为“国卜”。唐宋时代,随着壮汉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道家思想融入了原有的鸡卜体系之中,从而使之更臻完善,并产生了古壮文书写的《鸡卜经》手抄本。明清时代乃至民国年间,鸡卜信仰及其演绎的《鸡卜经》仍在广西西南和云南东南部地区广为流传,是独具生命情态的民族文化遗产,显得弥足珍贵。对其进行搜集、抢救、整理、研究和保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富宁土戏的诞生,有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孕育期,最早可追溯到它的第一个腔调[哎咿呀]还是山歌形态[咿呀哎]的阶段,即明朝天启年间皈朝开街以前。到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壮族民间艺人开始利用从山歌调转化过来的[哎咿呀]说唱故事,到雍乾年间,这种说唱发展成演唱的板凳戏、街头的化装表演。嘉道年问,周边广戏及桂剧、滇剧等剧种兴起,壮族艺人们或通过"走出去"、或通过"送进来",大开眼界、大受启发,于是逐步将所看来的戏改编为土戏,至此,富宁土戏基本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相似文献   

13.
历代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经营经历了由浅至深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明清时期云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这首先是明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之采取了比较有力的措施,如政治上加大内地化的力度,经济上积极开发,文化上重视儒学的教化作用,通过广泛设立各级学校使以儒学为核心的内地文化逐步向边疆民族地区渗透,从而把云南边疆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当然,明清对云南地区的经营并不是雷同化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显著的阶段性、继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荀子学说的历史命运复杂而多变。自汉代以后,荀学日渐衰微;但同时也哺育、影响了为数众多的思想家和学者。对荀书首先加以校理的是西汉的刘向。唐杨倞校注《荀子》后,历经宋、元、明,直至清代校勘、考订者有多家,而王先谦的《集解》堪称善本。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当代湘绣所存在的失误进行了思索 ,并结合设计艺术市场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 ,着重阐述了楚汉精神的唤醒和回归之于 2 1世纪湘绣艺术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是云南地区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时,早期松散的部落制被集权化的郡县制所取代,云南地区得以初步整合,滇池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赢得了早期云南行政中心的地位。滇池地区行政中心的确立同时又对早期云南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边疆的开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明景泰二年爆发的广通王叛乱发生在明太祖庶十八子岷庄王朱楩的岷藩王系所在地,是由岷庄王朱楩庶四子广通王朱徽煠发起的,进而引发了持续五六年的湖广苗民大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但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朱棣范本的继续,其改元反映了明代自永乐以后真武帝在民间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南京是明代前期和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遗留了灵谷寺、鸡鸣寺、蒙藏委员会等一批涉藏文物。南京涉藏文物古迹,记载了明王朝对藏区"多封众建"和国民政府努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它们与大量涉藏档案资料一道,是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西藏地方与内地密切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