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地面层湍流通量间接计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近地面层Monin-Obukhov稳定度参数ζ=Z/L相似方程的分析解,采用实梯度资料,代替数值迭代逼近法计算了感热和潜热通量,比较了目前空气动力学方法中广泛应用的Businger(1971)^[1],Dyer(1970^[2]和Pruitt(1973)^[3]通量廓线关系通用函数在近地面层间接计算感热和潜热通量时的差别。另外,还分别与波文比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文中还  相似文献   

2.
采用加密网格的大涡模式获取边界层风、温场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并据以分析近地面层大气的湍流特性。结果表明,较小的网格尺度使次网格湍流贡献率大为降低,模式计算结果对次网格参数的依赖性减小,边界层整体特征得到更好的反映。同时,模拟出的近地面层通量 廓线关系及湍流速度特征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甚好,表明模式具有反映近地面层平均运动和湍流特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地面层中通量廓线关系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了三种不同地表条件下的实测风速廓线资料,分别进行了近地面层中通量廓线关系的适用性检验,从中选择了适合本试验条件的通量廓线关系。结果表明:(1)在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风速廓线曲率β<0.9时,Yamamoto′s模式最适合,而当β≥0.9时,Lettau′s模式最适合;(2)在不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当风速廓线曲率β<1.05时,Dyer′s模式最适合,而当β≥1.05时,Webb′s模式最适合。  相似文献   

4.
复杂下垫面近地面层湍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下垫面对近地面层湍流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向同性系数(ISO)可以很好的描述近地面层湍流各向同性特征的日变化,其中,ISO0.7等值线可以作为一条代表性曲线来直观刻画湍流各向同性的尺度范围.在对不同风向及风向转变过程中ISO0.7等值线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ISO0.7尺度范围主要受源区下垫面特征的影响:当风从陆面吹来时,ISO0.7尺度较小;从水面吹来时ISO0.7尺度较大;而从水陆混合下垫面吹来时ISO0.7尺度介于陆地和水面之间;当风向在水面风和陆面风不断转变并达到均衡时的情况与水陆混合下垫面的情况较为接近;当风向持续从一种新下垫面吹向原下垫面时,ISO0.7将逐渐从原下垫面对应的尺度范围过渡新下垫面的尺度范围.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第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TIPEX)1998年5-7月改则、当雄和昌都3个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获取的近地面层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廓线规律,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空气动力学参数和地表温度变化规律,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湍流通量特征及逆湿现象。  相似文献   

6.
将空气动力学方法迭代求解Monin-Obukhov(M-O)长度的过程,转化为非线性理论中求解映射不动点的问题,获得稳定近地面层M-O长度的解析解。求解过程中采用了Dyer归纳的通量廓线关系的无量纲函数形式,并给出解析解的适用范围是Richardson数(Ri)小于0.2。通过对中国夏、冬两季各2种典型稳定层结条件算例的计算,验证了解析解与迭代解的一致性。根据非线性科学中关于映射不动点稳定性的理论,讨论了迭代算法的收敛性,表明迭代算法在理论上可以收敛到解析解,但在 Ri 接近0.2时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作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的影响,通过实地空间多点观测,研究防护区风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垂直相交林带而言,根据林带对风速影响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在主林带附近弱风区位于0~150m范围内,风速值主要在6.38~7.56m/s之间变化,而距主林带200~280m处风速值在8.06~9.23m/s之间。在副林带附近风速值相对比主林带附近高,风速降低较之主林带附近区域弱,说明该林带对这种风流特征的影响程度弱于主林带。在林网内,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防护区,风速值小于旷野风速值,只在林缘附近1H范围内风速值接近旷野值11.0m/s,在林网中心区有一个风速低峰区,林网内风速最低值出现在林缘附近4~8H区域内,可见网状配置林带防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工业与气象是有直接关系的,若能掌握影响工业生产的气象因子,对工业生产是很有利的。为此,本文综合分析了有关方面的实际研究,为气象服务于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地面气象测报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气象观测是气象的基础,它对一定范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重庆夏季近地面臭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近地面臭氧及前体物、气象因子的连续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主城区夏季典型日臭氧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臭氧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地表臭氧质量浓度具有主城核心区域较低而周围地区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臭氧质量浓度日分布呈“单峰型”,最高小时质量浓度出现在午后16时左右,与太阳辐射强度、温度等气象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呈负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臭氧污染易出现在高压天气系统中,即太阳辐射强度大、微风、相对湿度低且气温较高的天气下;臭氧质量浓度升高与大气压下降幅度密切相关,大气压下降超过0.4 kPa时,臭氧质量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WRF3. 9模式并选取四种常用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J和BL)和两种近地层方案(Eta和MM5)模拟了2015年1月16~25日苏州东山的近地层气象要素,并与东山气象站观测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评估了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近地层气象要素的模拟能力。同时设置了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与近地层方案耦合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两类方案的耦合对近地层气象要素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白天四种边界层方案对2 m温度的模拟差异较小,两种近地层方案的模拟结果有差异,对流混合较弱时Eta方案模拟较好,对流混合较强时MM5方案较好;夜间四种边界层方案和近地层方案均有影响,但是整个观测期间四种方案的模拟结果统计量差异较小;②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2 m相对湿度均高于观测值,BL方案的模拟效果最佳,MYJ方案的模拟偏差最大;③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10 m风速的模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MYJ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好,四种方案对风向的模拟均优于对风速的模拟,白天的模拟效果整体优于夜间;④选择不同的近地层方案对风速和风向的模拟结果没有明显影响,对2 m气温模拟结果的影响小于对2 m相对湿度模拟结果的影响,BL边界层方案与MM5近地层方案耦合对近地层气象要素2 m气温和2 m相对湿度的模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城市区域近地层空气温度计算问题,将近地层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划分为若干层,针对每一层空气建立能量平衡方程,在方程中考虑了垂直方向上的湍流热交换作用和水平方向上的来流空气热交换作用,通过与下垫面和建筑墙面能量方程的联合求解可以得到近地层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采用广州地区小尺度区域(水平范围小于500米)和大尺度区域(水平范围大于1000米)夏季的测试结果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比较接近,比较样本中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3.62%。因此,该模型在预测城市区域近地层空气温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用于城市热岛和热环境的理论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厘清南通市大气污染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与气象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南通市大气污染物潜在的输送来源。文章利用南通市2018年全年大气污染物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要素资料,对SO2、NO2、CO、O3、PM10、PM2.5污染物的时、日、月、季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南通市2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使用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分析南通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SO2、NO2、CO、PM10和PM2.5浓度均呈现夏季最低,其次是秋季,冬、春季浓度最高,O3浓度呈现明显春、夏季高于秋、冬季。SO2、NO2、CO、O3年平均排放量均较低。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气象因素影响情况不同导致污染物的浓度不同。O3浓度变化跟NO2浓度变化呈明显负相关性。O3污染最高的天气,一般是气压较低,能见度较好的晴朗天气。而研究发现,PM2.5在气温较低、湿度高、气压高、日降水量较小、能见度低且风速较小的气象条件下,污染浓度更容易升高。NO2在低温高湿,气压高且风速较小的气象条件下时跟容易堆积。NO2、CO、O3与6种常规气象要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O3跟气象要素之间相关性关系正好与其他5种污染物相反(湿度除外)。通过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后向轨迹分析,南通市大气污染物来源既有西北和偏北气流的长距离输送,也有偏西和偏南气流的区域性源。  相似文献   

15.
利用长三角地区4个典型城市南京、上海、杭州、合肥2014年4月1日~2015年3月31日的PM2.5监测数据,以及同期MICAPS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达标率总体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态势。4个城市中,上海全年总达标率最高,杭州其次,合肥最低。上海和杭州达标率月变化特征相近,南京和合肥相近;PM2.5逐小时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两峰一谷型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早晨,最小值均出现在下午16~17时之间;月平均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最低;PM2.5浓度与风速呈现显著现负相关关系,受地面风向影响明显,污染物在主导风的作用下从上游污染源扩散至下风区域;与气温呈现负相关关系;从全年来看,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高湿度状态更有利于降水从而增加PM2.5湿清除;各个城市PM2.5浓度与气压相关性很弱,并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气压是影响PM2.5浓度变化的次要因素;降水对PM2.5清除作用明显。不同城市PM2.5的变化特征及其受气象要素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产业布局以及污染源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智能臭氧质量浓度在线检测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实时在线连续检测臭氧质量浓度的大小,利用紫外线辐射吸收法来测定臭氧的浓度,给出了单片机系统用于检测臭氧质量浓度的实施方案.该系统中包括紫外光源、检测管光路、紫外光电传感器,及由AT89C52、AT89C2051两块单片机构成的检测控制电路系统.软件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实现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7.
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UVR)会对人体健康,陆生及水生有机体产生伤害作用。因此,了解紫外辐射在全球及中国的分布及变化状况十分重要。综述了UVR在全球和中国地表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从全球而言,赤道附近南北纬23°之间UVR最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低于周边地区,一些高海拔地区也是UVR高值区。中国UVR分布从南向北逐渐减小,从东向西增加,青藏高原一直是高值区;从时间分布来看,北半球和中国紫外辐射强度基本一致,1—7月紫外线逐渐增强,7月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弱,12月达最小值。南半球时间变化与之相反,最高值出现在1月份。且因人类活动排放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作用,臭氧层仍持续减少,因此到达地表UVR强度最大将增加。从影响地表UVR分布因素而言,天文因素、臭氧、云、气溶胶及大气污染物、海拔高度、地表反照率等因素均对地表UVR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UVR监测与预报,以及加强UVR对陆生与水生生态系统研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等领域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PM10质量浓度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北京市2007年观象台观测站PM10质量浓度资料、观象台气象自动站资料、风廓线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在污染物源强一定的条件下, 污染物的积累、稀释、扩散和清除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近地面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和边界层高度等气象条件对于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PM10质量浓度与地面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呈显著相关性, 并且相关性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 6月PM10质量浓度与地面风速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呈负相关性, 而与温度呈正相关, 11月则与温度成负相关; 风速与PM10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用二次多项式来描述, 二者呈“U”形变化。另外由11月份PM10质量浓度资料的分析表明, 当月PM10质量浓度最小值对应的风速为4.1 m/s。  相似文献   

19.
臭氧洞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前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洞,位于10-30km高空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过多的紫外辐射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白内障,皮肤癌并并减弱免疫功能,而且对植物也有损害,1987年在南极地区进行的收集数据的飞地证明氟氯烃类物质与臭氧层破坏之间存在着联系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为了解决臭氧洞的威胁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和各国领导人都正在采取措施录求有利地环境的氟氯烃代用品,以便尽早停止全部氟氯烃类物质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臭氧消耗值为零,全球变暖值(GWP)低于0.001的环戊烷为物理发泡剂,替代严重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CFCs):CFC-11、CFC-12及二氯甲烷,研制试生产了环保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依据GB10802-1989标准检验为一等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沙发坐垫、席梦思床垫,汽车、火车坐垫及靠背等.并针对环戊烷易燃易爆和在极性聚醚多元醇中溶解性差的特点,采取措施研制出生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