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外排水采气工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国内外常规排水采气工艺,接着介绍了几种国内外排水采气新工艺。描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用于排水采气井的应用条件、实际效果。由于国内外常规采气工艺在现场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国内外新的采气工艺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井采气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分析了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煤层气井的生产过程,揭示了煤层气井生产的实质就是通过排水达到降压、采气,以地下水运移规律为指导进行排采是煤层气井持续、稳定、高产的关键。同时结合不同地质情况分析了煤层气井的产气规律及趋势,为煤层气井的预测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川西中浅层气藏开采形势日渐严峻,需配套不同的采气工艺技术来提高气藏的采收率,同时,采气工艺效果预测技术手段单一,亟待建立采气工艺效果预测技术。本文建立了马井蓬莱镇蓬莱镇气藏地质模型,历史拟合使模型和实际气藏一致。建立了采气工艺效果预测技术,对采气工艺方案进行动态预测,为川西中浅层气藏进一步稳产采气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井采气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分析了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煤层气井的生产过程,揭示了煤层气井生产的实质就是通过排水达到降压、采气,以地下水运移规律为指导进行排采是煤层气井持续、稳定、高产的关键。同时结合不同地质情况分析了煤层气井的产气规律及趋势,为煤层气井的预测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制了新的排水采气模拟高压实验台,适用于研究低压低产气井的射流涡流排水采气工艺和观测井下油管、井底多相流体流动状态。分析了研究射流涡流排水采气工艺的重要性,介绍了该实验台的基本组成。为优化排水采气工具,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射流涡流及组合工具的实验项目,举例说明其可行性,使实验装置提升为多功能、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平台。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介绍了优选管柱连续排液数学模式与诺模图的应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及其在实现产水气井高效开采和研究气水两相垂管流动特征中所取得的显著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是当前国内外有水气田开采后期的一项主要采气工艺,近年来随着我国气田的勘探面积不断增大。气田勘探的地形也逐渐变得复杂化,好多气田气藏产水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气井的生产,造成气田的产量急剧下降,目前,我国气田水淹停产井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这也成为了当今气田生产突出的矛盾。为了扭转因气田产水而导致产量大幅度递减的局面,我国各大油田不断地研究新的排水采气工艺,使排水采气设计从常规优化设计发展为软件包体系决策,并将经济评价列入排水采气工艺的决策中,使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更加的科学、合理、经济,开拓了我国有水气藏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采用Fenton氧化法处理川西某气井预处理后的采气废水,单因素考察了Fenton氧化法处理时pH值、H_2O_2/Fe~(2+)(摩尔比)、H_2O_2/COD(质量比)和反应时间对采气废水COD处理效果的影响,拟用超声(US)-Fenton法强化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Fenton处理时的最佳水平组合为pH值为1,H_2O_2/Fe~(2+)(摩尔比)为3,H_2O_2/COD(质量比)为7,反应时间为120 min,此时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64.21%,废水COD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US-Fenton法强化处理效果的对比实验表明,US与Fenton试剂对采气废水的催化降解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随着苏里格气田气井开采时间的不断延长,气井低压、低产的特征表现越来越突出,部分气田由于产量很低不能完全满足气井完全携液生产的要求,井底及井筒产生的积液造成地层回压则增大,并加重了液面下油,套管的电化学腐蚀,同时由于水侵,水锁和水敏粘土矿物的膨胀,使气象渗透率大大降低,这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因此,急需开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肖红伟 《科技资讯》2012,(14):80+82-80,82
随着衰竭式开采程度的加深,气田压力下降,井筒举升液体的能力不足,低压与携液矛盾成为制约气井生产的主要因素。针对积液与生产的矛盾,2010年某采油厂试验了机械排液采气工艺技术(机抽和电泵排液采气技术),2011年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机械排液采气技术在井口防喷、井下气液分离、现场不停抽测试等方面试验了多项新技术,效果良好,为采油厂停产、低效井的治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用作汽车的代用燃料,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便宜;辛烷值高、燃烧充分;低硫、低氮、无灰、环境污染少等优点。但是,目前的压缩天然气储气技术存在储气压力高、储气量小、续驶里程短等缺点,严重制约着天然气汽车应用领域的扩展。对5种车用天然气储气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后,指出了吸附储存和近临界流体储存天然气技术在天然气汽车领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筠连县民用天然气工程的建设条件、工艺流程、关键技术和设备、经济评价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城镇的特点,对我国的小城镇气化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筠连县民用天然气工程的特点对我国的小城镇气化事业提出了建议,提出了用“子母站”的方式解决多个小城镇同时气化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作者研制的建筑工程预(结)算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思想,数据结构和处理方法。主要使用数据流图及程序框图说明了维护子系统和预(结)算子系统的处理过程及有关算法。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天然气资源从类型、富集程度、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中国常规天然气储量探明史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储量增长上了3个台阶,集中分布于六大盆地;其次,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海域,其特点为:时代分布老、丰度低、探明程度低、潜力大;第三,中国煤层气资源量,主要富集在东部、中部和西北部;第四,致密砂岩气有一般致密砂岩气和深盆气两种赋存形式,中国许多盆地具备形成深盆气的条件,也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第五,中国海域的南海和东海,陆地的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可能富含天然气水合物;第六,中国众多含油气盆地的地层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水溶气资源;最后,泥页岩气、深源气、二氧化碳气和硫化氢气也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5.
气井井底流压是分析气井生产动态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国内外很少报道油套合采时井底流压的计算方法。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将气井油套合采简化假设成并联管路流动,基于油管生产和油套环空生产时井底流压的计算公式,推导了油套合采时油管和油套环空的产量分配公式,通过分析公式中各项的权重,得出油管和油套环空产量分配的简化式,从而将油套合采时井底流压计算转化成油管生产或油套环空生产时井底流压的计算。计算表明,采用简化产量分配公式与精确产量分配公式所计算的井底流压,相对误差很小,说明建立的油套合采时井底流压的计算方法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石油化工专业常见的数值分析、数理统计、最优化、模型参数估值、正交试验设计等数据处理问题.开发出了化工数据处理的EDPSP程序系统.软件采取功能结构模块的树状装配方式,用批处理文件进行管理.实现多级菜单选择下的分枝运行.对微机配置的适应性比较好.程序采用FORTRAN-77与BASICA 3.0混合编程.通过数据文件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交叉调用.经过化工实例的验证.该软件的专业适用性强.数学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7.
近 2 0年来 ,天然气运移理论研究对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①为多源、多阶段和多运移相态天然气成藏理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②进一步阐述了天然气成藏过程 ,指出天然气运移地质条件是盆地、热作用和成烃演化成藏三大地质要素的有机结合 ,是促进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 ;③建立了天然气动态成藏、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理论 ;④建立了符合中国地质特点的天然气调查研究系列的重要依据 ;⑤根据天然气运移理论 ,总结了中国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 ,明确了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运移理论对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建立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20年来,天然气运移理论研究对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1)为多运移、多阶段和多运相态天然气成藏理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2)进一步阐述了天然气成藏过程,指出天然气运移地质条件是盆地、热作用和成烃演化成藏三大地质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3)建立了天然气动态成藏、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理论;(4)建立了符合中国地质特点的天然气调查研究毓的重要依据;(5)根据天然气运移  相似文献   

19.
采气井口是油气田开发的关键设备,现对其进行气密封性能检测,检验和控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安全环保和油气田资源保护。对采气井口水压密封检测和气密封性能检测进行总结,并结合超高压气密封检测装置研制情况,重点对如何建立高压气密封检测装置,如何进行水压密封检测和高压气密检测,以及提高采气井口气密封性能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特高压力下天然气压缩因子模型应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已有的压缩因子模型是否适用于特高压力区(p>60MPa)内压缩因子的预测尚未明确,给特高压力油气藏储量的准确计算和开发方案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用文献中纯组分和混合物及自测天然气压缩因子的实验数据对文献中的压缩因子模型进行了对比计算,重点为压力高于60MPa的区域。结果表明,Dranchuk和Hall模型对10个天然气样品压缩因子计算的总平均误差分别为1.62%和1.68%,而对特高压力区天然气压缩因子计算的总平均误差均为1.7%,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