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帕金森氏症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大脑疾病。美国科学家根据最新的动物研究发现,这种疾病还可能与肠道中的微生物变化有关。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培育出了两组过多生成阿尔法-突触核蛋白的实验鼠,这种蛋白被认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祸首"之一。两组实验鼠的唯一区别是一组拥有完整的肠道菌群,另一组则是  相似文献   

2.
朱菡  姚颖 《科学通报》2019,64(3):291-297
肠道是"隐形"的免疫器官,具有调节机体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等重要功能.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认为参与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s,CKD)的发生发展过程.CKD患者肠道功能屏障受到破坏,一些肠源性代谢毒素和细菌移位进入体循环,从而加重CKD全身炎症反应,促进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而益生菌治疗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干预措施,可能通过调节肠稳态,减少肠源性尿毒症毒素而延缓CKD的进展.由于益生菌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菌株特异性,因此根据他们的功能特性选择适当的益生菌菌株干预是至关重要的.益生菌治疗更新了以往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理念,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本文主要概述了CK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益生菌在CKD治疗中的功效和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皮肤疾病,特别是湿疹、皮炎和痤疮等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可引起躯体感觉不适或精神异常.皮肤疾病影响人群广泛,病因复杂,复发率高,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皮肤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心理疾病的患病比例增长趋势也很明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状态、肠道微生物以及心理疾病与皮肤疾病的关联称作肠道-大脑-皮肤轴(肠-脑-皮轴).肠道微生物可影响皮肤疾病的发生,并且精神状态与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可折射皮肤健康状况.反之,皮肤状况也可作为精神状态和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的评估参照.饮食是通过肠-脑-皮轴影响皮肤的重要因素,而心理因素对皮肤健康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通过将肠道和皮肤微生物、肠道状态、大脑以及皮肤作为一个系统,而非独立对待,进而围绕肠-脑-皮轴进行干预将是解决皮肤疾病的重要方法.未来皮肤病的治疗趋势是将饮食、益生菌、益生元、药物和心理健康等方式综合运用.本文将重点介绍人类第二基因组——人体微生物组、肠道-大脑-皮肤轴与皮肤疾病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有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生态系统,肠道菌群、营养物质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稳态对宿主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菌群的各种菌落具有众多功能,如参与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形成肠道天然屏障等.肠道菌群紊乱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紧...  相似文献   

5.
<正>从20世纪初至今,随着科学家们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日益深入,肠道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联也被陆陆续续地揭示出来,其中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越来越被关注。由于过敏性疾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过大的影响,所以该疾病被列为  相似文献   

6.
肠道内定植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肠道菌群,它们和宿主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产生着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不仅调控肠道活动,还影响宿主的脑功能和行为.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调控宿主行为,而肠-脑轴是由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途径构成的肠道和脑之间的交流系统.动物研究(无菌动物、肠道病原菌感染以及抗生素和益生菌处理动物)和临床观测结果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平衡的肠道菌群可以促进宿主的身心健康,而肠道菌群失调则可能引发肠-脑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道疾病和肝性脑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和自闭症等).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宿主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肠易激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的发病机理,并认识到调节和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安全有效措施(补充益生菌)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作为与人体共生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长期以来与宿主共演化、共发育,桥接外界环境,与宿主各脏器发生互作,进而参与宿主代谢稳态调控。十几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支持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各种与宿主互作的机制可能参与宿主多种疾病,尤其是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的手术、药物等多种治疗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亦有多种有关开发靶向肠道菌群的代谢性疾病治疗的研究。文章对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关系及相关机制、代谢疾病治疗中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相关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以期为将来开发靶向肠道菌群代谢性疾病新型诊疗策略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作为与人体共生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长期以来与宿主共演化、共发育,桥接外界环境,与宿主各脏器发生互作,进而参与宿主代谢稳态调控。十几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支持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各种与宿主互作的机制可能参与宿主多种疾病,尤其是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的手术、药物等多种治疗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亦有多种有关开发靶向肠道菌群的代谢性疾病治疗的研究。文章对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关系及相关机制、代谢疾病治疗中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相关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以期为将来开发靶向肠道菌群代谢性疾病新型诊疗策略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 这类病主要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肠道中病原体→排泄物→水、食物、手、苍蝇等→敏感体质的健康人群→新病人或带菌者"的形式传播的.  相似文献   

10.
湖北洪湖市水产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在多年的蟹苗繁殖生产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记下了河蟹有趣的"婚配"故事。"婚"前准备河蟹人工繁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好雄蟹和雌蟹。俗话说:"地肥能高产,好种出好苗"。金秋十月河蟹大都生长得很丰满了,这时就要开始做"新郎"、"新娘"的选择工作了,选择标准一般说来每只成蟹应在150克以上,250克为最佳。"新郎"、"新娘"选择完毕后,将它们分池饲  相似文献   

11.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这类病主要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肠道中病原体→排泄物→水、食物、手、苍蝇等→敏感体质的健康人群→新病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人类健康,科学家们早已开始对食品进行辐射杀菌的研究工作。因为,辐射能杀死细菌、真菌、寄生虫以及传染疾病的害虫。这些"入侵者"不仅能使食物快速腐烂,而且一经食用,便可能使人致病。科学家正是利用了辐射能杀死活细胞这一点进行食品辐射处理的。γ射线辐射该方法运用于温迪凯特公司的实验室中。食物  相似文献   

13.
米斛 《世界科学》2022,(1):19-20
相比于年轻人,老人更可能得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但是相比那些没能活过100岁的人,百岁老人们罹患这些疾病的概率更小.对于部分百岁老人而言,不易患病的秘密隐藏在他们的肠道中.佐藤由子等人首次发现了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与百岁老人健康、衰老的关系(图1).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4.
早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黄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就开始利用哺乳动物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某些器官内的结石入药,为我国中医药宝库增添了一块灿烂的瑰宝。下面就这些动物结石及其药用价值作一简要叙述。龙涎香龙涎香为抹香鲸大肠内降结肠拐角处由肠内异物如乌贼口器和其它食物残渣等,刺激肠道而分泌的一种类似肠结石的异物。因内含乌贼喙等食物残渣呈灰或灰黑色,有的有彩纹色斑,形如  相似文献   

15.
<正>捷报传来,让国人耿耿于怀多年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桂冠终于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打破了中国多年来自然科学"零诺奖"的纪录。青蒿素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一个典范。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对疟疾病的治疗作出了不可磨  相似文献   

16.
肠道为消化器官,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现在逐渐探明它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尤其是通过有效利用以小肠派伊尔氏淋巴结为中心的有关消化器官淋巴组织,不仅对各种疾病的口服疫苗有效,而且使特异反应性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药开发也成为可能。本文就肠道免疫功能的意义以及应用作一论述。肠道免疫的重要性人体与外界的接触大致可分为二大部分;一部分即为人体表面覆盖的皮肤,另一部分即为覆盖消化器官、呼吸器官、泌尿生殖器官等的粘膜系统组织。这种粘膜系统比皮肤有着更大的表面积,其表面积约有400-500111,是仅有Zmz左右…  相似文献   

17.
毕玉晶  杨瑞馥 《科学通报》2019,64(3):260-271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消化道系统中栖息的微生物总称.这些微生物与人体长期共进化,形成了一个平衡的微生态系统.人体微生物群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被视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该器官具有调节功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群的构成、种类与比例实现维护和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因此,人体微生物群及其与机体互作平衡网络研究,将为精准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带来革命性变化.肠道微生物群与摄入食物营养密切互作,不仅有助于降解食物营养素,还能够合成多种营养素供人体利用.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人体、微生物群、营养和免疫存在密切互作关系,因此,解析这一互作网络将为精准营养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本文在总结目前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营养与健康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综述了此交叉领域日新月异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肠道状况溃疡性结肠炎如今已成为常见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但依然没有根治的疗法,仅仅能缓解症状。免疫生物学新进展或将发展新疗法,更长效地缓解病症。管腔之下溃疡性结肠炎累及结肠(或称大肠),其肠腔内围绕着多层组织,实现对食物的消化。肠腔最内层称为黏膜,由上皮、固有层这一层结缔组织,以及较薄的平滑肌层组成。  相似文献   

19.
正昆虫翅的双重起源被证明在胸角发育起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大多数复杂问题一样,"新的性状来源于新的基因突变"这一简单易懂的假设是错的。尽管科学家已经知晓这一点多年,但能替代这一假设的新解释迟迟没有出现。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家胡永刚等人对具备  相似文献   

20.
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从数量论,肠道菌群才是主要的那部分"自己"。你,了解这部分的"自己"吗?你是你自己么?拿这个问题去问别人,估计被问到的人都会一愣,然后答道"我当然是我自己啦!"的确,在大多数时候,人总是被视作一个独立、统一、完全的个体。然而,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却发现,其实人体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体内部,还有一些与人体在生物学上截然不同而又有紧密联系的生物群体。这个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