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日本流行语的研究,中日两国的学者都进行了许多的探讨。但是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系统分析日本流行语的研究在中国还不多见。研究可从日本近代各历史时期流行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入手,通过对流行语产生的语境和语义的分析,来探讨日本近代社会变迁与流行语发展之联系。此研究能为对日本流行语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经济思想的产生,都是一种由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所得到的最直接的反映。同样,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确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产物,其中中外贸易冲突是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近代那个特殊的社会结构里,有着中外贸易冲突出现的客观性和由此而产生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以法国和德国民法为代表的近代民法,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历史原因。本文意在从法史学的视角,对近代民法的产生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角度解析近代旗袍的发展演变,分析其各个时期的特点,阐述了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给服装带来的巨大影响.表明了旗袍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同时还指出了旗袍有着丰厚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服装设计师们宝贵的设计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中日近代化进程的时候,我们知道城市状况上的差异与两国近代化的快慢情况有着很大的关联。前近代的中国社会由拥有人口众多、文化设施完备的少数大城市与绝大多数的乡村组成,而由超过两百个封建领国组成的江户时期的日本,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远没有中国那么巨大。两个文明在城市形态上的差异,在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与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的一些女教育家们参与或独立创办女子学校,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方针,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日本女子教育史乃至日本教育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本文将从教育思想和理念、学校的影响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来说明这些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在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史上的地位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女性与教育的互动作用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在帝国主义侵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后列强的经济扩张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影响了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建设。同时甲午战争也使中国人痛定思痛,意识到仅学西方的船坚炮利而不及其余,是中国惨败于东方小邦日本的根本症结。以此为开端,晚期军队的近代化建设逐渐从技术层面深入到军事制度层面。  相似文献   

8.
刘树良 《科技信息》2012,(36):I0107-I0108
近代日本文明史学是在“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在引进基佐和巴克尔的文明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人物是福泽谕吉和田口卯吉。二人倡导追求先进文明,倡导人民和文明为研究对象的新史学,促进了近代日本史学的发展和“文明开化”的进程。由于其局限性,近代日本文明史学只兴盛了十余年就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1945年前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与特点同济大学李百浩作者通过国际间的比较,研究由于欧美城市规划理论向世界各地传播之后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选取与中国近代城市有特殊关系的1945年前日本近代城市规划,综述探讨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是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对大豆加工技术的殖民改造过程。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保存的档案、报纸、照片、满铁调查等材料进行梳理,以日本殖民者根据自身不同时期战略需求而对东北大豆加工技术进行的一系列"改造"作为研究核心,从技术演变的社会基础及其导致的社会效果切入,厘清近代东北大豆加工技术的演变和殖民地特质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了日本殖民者对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技术扩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的“西力东荡”风潮,激起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新旧冲突。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士人,冲破儒学“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提出了“变法”和“师夷”两大中国近代早期启蒙的思想主题,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从纵向反省鉴旧向纵向展望拓新再向横向鉴取求通的最初转移,对其后的戊戌、辛亥乃至五四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版的汉译方数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情况,重点论述和讨论了《数学启蒙》和《代微积拾级》这两部数学著作的流播对当时日本数学的影响,认为汉译西方数学著作对于日本吸收和消化西方近代数学以及日本数学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纾的翻译小说与近代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林纾被认为是守旧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无论是他的诗,还是翻译小说,都与近代社会思潮有诸多相因相合之处,如爱国主义,妇女解放,实业救国,改革维新等。林纾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是起过积极推动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女性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社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古代中国文化和近代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在现今的日本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男尊女卑的观念在日本人的心里也影响深远.从日本教育现状特别是日本女性的教育现着手进行分析,探析教育经济效益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特别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剖析了教育对日本女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已成为后现代的主要文化特征:“元叙事”要么被视为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浪漫主义幻想,要么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主战场。然而,对普世价值的追求,对“完整”、“同一”、“共识”、“普遍”的追求从未消失,相反,正是,也只有在一个普世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下,“后巴比塔时代”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个体的相互理解、共享精神家园、共同憧憬人类幸福的最终实现,多元的文化才得以表达,异质的诉求才能得到倾听和关注。在这个层面上,翻译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元叙事”。  相似文献   

16.
正如阿尔都塞自己所言,一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史就是一部意识形态的哲学。意识形态理论是阿尔都塞的所有理论中影响最大和争议最多的部分。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经验"的双重张力。在"理论"上,意识形态与"科学"相对立,表现为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在"现实"、"经验"上,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机器,表现为使社会再生产能够"自觉顺从"。这种双重张力主宰着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不仅是汉代以降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构成15世纪以来整个东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儒学有两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从鲁国的一种地方性学说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国家意识形态。第二次是从汉代到宋明时期,儒学又逐渐传播到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韩国儒学、日本儒学和越南儒学,成为东亚意识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大发展,儒学不断吸收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第二,儒学则不断吸收融合了佛教、…  相似文献   

18.
姚丹 《当代地方科技》2011,(8):167-167,171
众所周知,岛崎藤村的代表作《破戒》通过对主人公濑川丑松从"守戒"到"破戒"的心路历程的细腻描写,反映了消除等级差别、主张人权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近代观念与日本社会残留的封建等级意识之间的纠葛。在主人公丑松身上,既表现了近代日本青年对社会的反感、不满和反抗,又反映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本文拟从小说《破戒》这一富有宗教色彩的题目入手,从宗教中的"破戒"来进一步解读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  相似文献   

19.
胥亮 《世界知识》2010,(2):68-68
我有逛书店的习惯,近代人物传记是我关注的重点。很多书,我刚拿上手,翻上几页,就放下了。文字要么太粗糙,要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近日,我欣喜地发现了世界知识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一书,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跟风”的文史作品,细读之后,我立即将它买下。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体系的变化。从近现代至今,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与之相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也实现着从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的转换,并实现着从资产阶级道德向社会主义道德的转型,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转型之趋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