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Jacobson 的液体理论, 导出了一个计算有机液B/A 的理论公式. 利用它对一些有机液的B/A 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的相应测量值作了比较,发现理论值与测量值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Schaaffs理论,从有机液声速与液体分子碰撞因子关系式出发,导出了反映有机液声速压力和温度特性的声速压力系数和温度系数表达式,并与由Jacobson分子自由程-声速理论导出的表达式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两级公式计算出的几种有机液的声速压力系数和温度系数相互吻合,且均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从理论上讲,本文中推导出的有机液声速压力系数和温度系数公式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Schaaffs声速一碰撞因子理论,结合有关液体压力和温度对碰撞因子影响的研究结果,导出了有机液及有机混合液的非线性声参量表达式,该表达式给出了B/A参量与各组分的分子排斥力指数、热力学参量及外部温度、压力状态的关系.通过该表达式,不需知道各组分的B/A参量便能够预测混合液的B/A参量,反之,通过测定混合液的B/A参量,可以了解混合液的内部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4.
由Schaaffs理论得到有机液声速温度系数、压力系数及非线性声参量的表达式。结果表明,上述声参量与液体分子半径密切联系。在常温常压下,有机液声速系数c/T_p<0,(c/p)_T>0,非线性声参量B/A≥8。  相似文献   

5.
有机混合液体声速混合定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Jacobson理论及液体声速与分子自由程的关系,推导出有机混合液体声速与各组分声速之间满足的混合定则,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最大误差为3.4%,可以用来进行多元体系的声速计算。  相似文献   

6.
根据Jacobson的液体分子自由程理论和液体声速与分子自由程的关系,推导出了多元有机混合液声速压力系数与组成多元有机混合液各组分的特性参量(声速、密度、自由程、等温压缩系数等)之间的关系式,利用文中给出的公式,对由丙酮、苯、四氯化碳、甲醇组成的三元系、四元系有机混合液声速的压力系数进行了数值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较好,且声速压力系数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Jacobson理论及液体声速与分子自由程的关系 ,推导出有机混合液体声速与各组分声速之间满足的混合定则 ,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最大误差为 3.4 % ,可以用来进行多元体系的声速计算。  相似文献   

8.
论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液体汽化热理论方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按照液体分子运动理论导出Ab=RC”Tb—φ(C”)和(4.187/10^3)(18.2Tb+3.2Tc—780),进而应用有机分子的半金属结构理论与光谱学的理论和实验成果,运用矩阵理论导出液体汽化热理论方程.以36类258种极性与非极性的纯质实验值检验平均误差0.8%,误差<2%的占总数的96%以上,物理意义明确.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显著优于文献中各式.  相似文献   

9.
考虑气液界面附近的湍流特性,建立了多组分气液相际传质的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推导了运动气泡在多组分液体中的传质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论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液体导热率理论方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在国际化学化工学术界有影响的Bridgm an 理论式及著名的Latini经验式的不足后,以张克武气体不平衡状态理论方程导出的液体导热率理论方程和有机分子的半金属结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用分子结构来计算液体导热率的理论方程.以液烃、醚、醛、酮和酯等256 种纯质850 个实验数据检验,平均误差1.8% ,其精确度比Bridgm an 理论式约高10 倍,比Latini式高5 倍,显著优于前人公式.进一步证明了氩模型理论和有机分子的半金属结构理论在科学的发展上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模糊预估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铭辉  杜涛 《贵州科学》1999,17(1):36-40
从提高大滞后系统的控制品质出发,提出了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模糊预估器的设计方法,并在具有大滞后特性温度控制装置上进行了对比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肖玉山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4):11-12,15
从统计判决理论角度考虑了非对称Linex损失下的点预测问题。定义了Linex无偏预测量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结论。利用十分统计量给出了最优Linex无偏预测量。  相似文献   

13.
一致性理论作为多智能体间合作协调的基础,受到来自各个领域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以往的控制律只利用智能个体周围的局部信息,其控制律往往是次优的。本文引入了状态预测器,将带状态预测器一致性理论应用到多智能小车系统速度一致性问题的研究中,给出了智能小车速度一致性算法,分析了多种耦合通信方式对智能小车速度一致性的影响,引入了智能小车状态预测器,最后通过欧拉公式将上述带状态预测器的控制律求解出来,设计出了智能小车的控制器,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控制器的可行性,与以往的一致性算法相比,加快了智能小车演化到平衡状态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alpha-平稳分布过程的网络通信量模型,该模型能够刻画自相似网络通信量的长程相关性和重尾特性,具有参数简约,物理意义明确的优点,可以准确描述Bellcore Lab的实际踪迹BC-Oct89Ext.根据此模型,提出了一种在累积量约束条件下Fisher信息(FI)最小化的基于alpha-平稳新息(innovation)的FARIMA(fractional 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预测方法,它可以预测同时具有长程相关性与短程相关性的自相似网络通信量.这种基于alpha-平稳新息的FARIMA预测方法能够在无限方差意义下使预测偏差最小化,对实际踪迹BC-Oct89Ext的预测实验证明了该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一种鲁棒Smith预估器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滞后大惯性对象的控制一直是理论上得到重视但又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问题。 Sm ith 预估器是用于大滞后大惯性对象的有效设计方法,但是对实际过程的参数变化很敏感。为改进 Sm ith 预估器的鲁棒性,文章首先把 Sm ith 预估器系统等效成为等价的内模控制系统,在对其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回路成形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 Sm ith 预估器的解析设计方法,所得控制器可等效成 P I D控制的形式,便于在实践中使用。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能使闭环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而且鲁棒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Smith预估结构的基础上,用p(0)代替了原来的p(s),从而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形成一种改进的预估控制器.针对实际对象和预估模型的各个参数的失配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和实例仿真.从改进前后系统根轨迹的对比以及仿真实验可以看出,改进的Smith预估器结构简单、鲁棒性好、参数易整定,且控制品质优于传统的Smith预估器,易于在实际的数字控制器或DCS中实现,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图8,表1,参7.  相似文献   

17.
针时常规Smith预估控制系统扰动回调慢的弱点,从控制结构上进行改进,介绍接受扰动量输入的Smith预估控制A系统和加入微分反馈的Smith预估控制B系统。其中,后者符合二自由度控制思想。对二者从理论和工程实现两方面进行分析测试,与常规Smith预估控制系统进行曲线数据对比,给出二者动态性能的具体差别:A系统在扰动和控制通道模型一致的情况下,与常规Smith预估控制系统相比扰动回调时间和动态误差分别减小近70%和85%,B系统分别减小约50%和20%。  相似文献   

18.
顶底复吹转炉的计算机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9.
Biological scaling: does the exception prove the ru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nquist BJ  Allen AP  Brown JH  Gillooly JF  Kerkhoff AJ  Niklas KJ  Price CA  West GB 《Nature》2007,445(7127):E9-10; discussion E10-1
Reich et al. report that the whole-plant respiration rate, R, in seedlings scales linearly with plant mass, M, so that R=C(R)M(theta) when theta approximately 1, in which c(R) is the scaling normalization and theta is the scaling exponent. They also state that becaus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N) is correlated with c(R), variation in N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R than M would be. Reich et al. and Hedin incorrectly claim that these "universal" findings question the central tenet of metabolic scaling theory, which they interpret as predicting theta = (3/4), irrespective of the size of the plant. Here we show that these conclusions misrepresent metabolic scaling theory and that their results are actually consistent with this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