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液氯消毒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饮用水消毒剂,人们发现经过液氯消毒过的水中含有三卤甲烷、卤乙酸及其他大量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是一种环境激素物质可以致癌致突变.经氯化消毒的饮用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有机溴代物和碘代物,这些物质给人们健康造成威胁.相对液氯消毒、氯胺消毒是利用氯胺在水中缓慢释放的次氯酸进行消毒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三卤甲烷和其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消毒效果好、持续时间长.出厂水和管网水的微生物指标可低于国家饮用水卫生规范的最高限制.采用氯胺消毒能够很好地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2.
氯胺消毒对不同有机物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有机物分级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氯胺消毒对不同类有机物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亲水性和强疏水性有机物,氯胺消毒主要减少溴代三卤甲烷(CHCl_2 Br和CHClBr_2)的生成;对于弱疏水性有机物,氯胺消毒主要减少二溴乙酸(DBAA)和三氯甲烷(CHCl_3)的生成;氯胺消毒能使分子量小于10 ku的有机物生成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的量明显降低,并且随着有机物分子量的升高,氯胺消毒的影响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氯是目前公认的一种高效、低毒、快速、广谱的第 4代新型灭菌消毒剂。经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和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批准 ,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加工 ,饮用水的消毒、杀菌、除臭以及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中。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公布的材料 ,我国主要大城市中的居民饮用水只有 2 3%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所以人们不得不采用消毒剂来消毒。然而 ,目前在我国大量使用的消毒剂是氯气和含氯的漂白粉 ,它们在杀菌的同时 ,又带来游离氯对各种有机物的氯化作用 ,产生氯酚、三氯甲烷及二口恶 英等致癌物 ,极大地危害人类的…  相似文献   

4.
消毒是给水处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艺,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氯消毒.然而在氯消毒的过程中产生消毒副产物(DBPs)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文章从几种常见的生活用水消毒方法和DBPs的种类、控制与消除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指出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粉末炭-超滤工艺(PAC-UF)除污染效果,以及膜后出水氯和氯胺消毒对微生物再生长的控制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情况,对水质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AC-UF工艺能够高效截留水中胶体及致病微生物;对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Mn)、254nm处的紫外吸光度(UV254)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04%,44.28%,44.94%和30.65%;在不消毒情况下,膜后出水在24h后均出现微生物再生长;氯胺对微生物持续抑制能力强于氯;所生成的THMs与HAAs分别比氯消毒降低63.42%和44.13%,并有效减少了溴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PAC-UF工艺出水采用氯胺消毒可使水质的安全性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上海闽行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后出水的氨氮质量浓度在0.5~1.5 mg/L之间,分别通过折点加氯消毒和氯胺消毒,比较管网运行24 h内的持续消毒效果、细菌灭活率、总有机碳(TOC)、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最佳消毒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氯胺消毒后余氯的持续消毒效果远强于折点加氯消毒;氯胺消毒短时间杀菌效果虽弱于折点加氯消毒,但维持管网内的杀菌和抑制细菌增长的能力更强;24 h后两者TOC含量相差不大;折点加氯消毒后产生THMs的种类和浓度随时间递增,而氯胺消毒后仅产生三氯甲烷,大大降低了卤代甲烷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2种消毒方式后产生的HAAs主要为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占总HAAs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7.
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武汉市饮用水原水的含藻类情况已较为严重。藻类的主要危害之一在于增加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含量。文章分析了武汉市饮用水原水中藻类的分布情况,通过总结除藻技术与消毒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一些减少藻类相关消毒副产物的举措。就当前状况而言,物理除藻技术结合氯胺或二氧化氯消毒应该有助于抑制藻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以苯甲醚作为前体物,探讨氯代苯甲醚的生成途径机理以及在氯消毒过程中pH值、氯投加量(氯的质量浓度)、苯甲醚初始质量浓度、温度和金属离子对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反应起决定性的作用,苯甲醚只能在酸性和弱酸性条件下才能发生氯代反应.氯投加量、苯甲醚初始质量浓度、温度的升高不仅加快了苯甲醚的反应速率,也增大了氯代苯甲醚的生成量.金属离子Fe3+,Al 3+对反应有催化作用,Al 3+的促进效果最好,反应速率提高约25%,而Mn2+,Zn2+对反应没有促进作用.氯投加量、苯甲醚初始质量浓度、温度3个因素的影响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强度不同,分别和生成量呈线性相关.氯代苯甲醚的生成量和3个影响变量之间符合多元线性相关,氯投加量和苯甲醚初始质量浓度对氯代苯甲醚的生成量影响显著,二者的显著性小于0.05,温度对反应的显著性不明显.三者对反应的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为氯投加量、苯甲醚初始质量浓度、温度.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环境中氯代芳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危害,选择了我国的重要淡水经济鱼类——鲫鱼,暴露于4种在工业废水中普遍存在的氯代苯化合物(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和对氯甲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这4种氯代苯化合物对鲫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4种氯代化合物染毒的鲫鱼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比没有显著性变化,表明这4种氯代苯化合物并不通过产生氧化还原循环和活性氧直接对鲫鱼肝组织SOD活性产生影响.鱼体SOD活性作为4种化合物污染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细胞凋亡实验和细胞周期阻滞实验分别测定了3种氯代乙酰胺(CAcAms)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同时结合饮用水中CAcAms的实际浓度水平,分析了3种CAcAms在饮用水中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一氯乙酰胺(MCAcAm)在饮用水厂中的浓度低于二氯乙酰胺(DCAcAm)和三氯乙酰胺(TCAcAm),但由于MCAcAm的毒性较大,其在饮用水厂中的毒性风险高于DCAcAm和TCAcAm.相对于氯消毒,氯胺消毒后的饮用水中CAcAms的浓度较高,从而CAcAms造成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风险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危险驾驶肇事的案件是否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为虽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外延是不明确的,但其核心属性是可以确定的。以刑法规范评价的视角,用本罪主客观特征考量危险驾驶肇事的性质,可见危险驾驶行为通常不属于本罪的"危险方法",危险驾驶肇事的主观心态通常不是故意,因而危险驾驶肇事的案件通常不适用本罪。  相似文献   

12.
游离氯对曝气生物滤池短程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投加游离氯对曝气生物滤池(BAF)实现短程硝化的可行性,考察游离氯对亚硝酸盐积累的作用规律,并探讨改变加氯量和氯的投加方式对稳定维持BAF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氯可以实现曝气生物滤池亚硝酸盐的积累;当进水游离氯质量浓度为4 mg/L时,BAF系统连续运行20 d后亚硝酸盐积累率可达60%~70%;当系统形成稳定的亚硝酸盐积累时,降低进水游离氯的质量浓度能够稳定维持亚硝酸盐积累;间歇加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维持亚硝酸盐积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序批试验对污水厂二级出水氯消毒的氯衰减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TOC、pH、投量等在回用水消毒过程中对余氯衰减曲线的影响。通过对比一级、二级、平行一级、多项式等几种常用拟合模型,发现在回用水消毒中,氯和氯胺消毒衰减曲线分别遵循平行一级和多项式模型。TOC值升高、pH值降低、投量越大余氯衰减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华北地区某再生水厂的实际水质特点,通过实验比较了加氯消毒后水中TOC、NO2-对余氯消耗的影响;使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折点氯化后亚硝酸盐耗氯反应的速率常数显著高于有机物耗氯反应,亚硝酸盐成为再生水中重要耗氯物质.为稳定再生水中余氯浓度,提出了2个方案:再生水中加氨或调节pH值,分别进行了模型拟合和实验效果分析.通过对比加氨和调pH值方案的余氯成分和所需药剂投量,得出调节水体至弱碱性(pH值为8.3)是更好的途径.本研究对再生水厂消毒工艺的设计、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保证再生水水质安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配置的水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氯与二氧化氯单独及联合灭活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的效果,用Berenbaum公式判断了两种消毒剂联合作用的性质.结果表明,氯2.00mg/L作用30 min可灭活试验水样中大肠杆菌6.18个数量级,二氧化氯0.30 mg/L作用15min、1.50mg/L氯和0.20 mg/L二氧化氯联合作用10 min可以灭活试验水样中大肠杆菌7.18个数量级(100%灭活);2.00 mg/L氯单独作用30 min、0.30 mg/L二氧化氯单独作用15 min、1.50 mg/L氯和0.20 mg/L二氧化氯联合作用10min可将水样中的细菌100%灭活.用Berenbaum公式计算得出氯与二氧化氯联合消毒灭活水样中大肠杆菌时质量浓度比为0.39,灭活水样中细菌总数时的质量浓度比为0.85,因此氯与二氧化氯联合消毒对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具有协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煤粉中氯元素在高炉内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模拟高炉风口环境,研究了喷吹煤粉中的氯元素在风口区的反应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煤粉中氯在燃烧过程中以HCl形式析出.与常规燃烧过程不同,煤粉中氯元素在风口区的析出率仅为40%~60%,剩余的氯元素残留在未燃煤粉中.喷吹煤粉带入高炉的氯元素不论去向如何,均不利于高炉冶炼过程的顺利进行.建立生产现场煤粉氯含量检测制度,减少高炉煤气中氯元素的危害,提高炉渣的排氯能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Chironomid larvae propagate prolifically in eutrophic water body and they cannot be exterminated by conventional disinfection process. The inactivation effects of chlorine and chlorine dioxide on Chironomid larvae were investigated and some bourdary values in practice were determined under .conditions of various oxidaat dosage, organic precursor concentmtion and pH value. In addition, removal effect of different pre-oxidation cambined with coagulation process on Chironomid larvae in raw water was evaluated. It was found that chlorine dioxide possessed better inactivation effect than chlorine. Complete inactivation of Chironomid larvae in raw water was resulted by 1.5 mg/L of chlorine dioxide with 30 min of contact 'time. Additionally, the organic precursor concentration, pH value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activation effect. The coagulation jar test showed that Chironomid larvae in the raw water could be completely removed by chlorine dioxide pre-oxid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at chlorine dioxide dosage of 0.8 mg/L.  相似文献   

18.
采用开顶式熏气实验技术,对太原地区栽植的某些树种、花卉和草坪植物的叶片受氯气污染的伤害特征及其熏气后的“远后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这些植物的抗氯气能力进行了分级,提出适于氯气污染区的绿化植物和监测植物。  相似文献   

19.
介绍并研究了余氯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余氯在线检测系统的原理,系统的硬件电路研究与设计,极化电压电路、微弱电流信号转电压信号、二级放大电路、数据处理以及显示电路的设计。对本系统进行了零余氯值的测定,并与PLC 3200余氯仪进行了对比测试,确定了标定曲线,验证了本系统性能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用水的余氯检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氯对粉末活性炭(PAC)吸附水中阿特拉津效能的影响及预氯化与PAC联用工艺处理水中特定污染物时的工艺优化措施,采用小试试验研究氯的投加时间、投加量对PAC吸附阿特拉津的容量及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会显著降低PAC吸附阿特拉津的容量和速度,且氯在腐殖酸溶液中的降低程度小于在纯水中的;在腐殖酸溶液中,氯的投加时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