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对小菜蛾表达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技术,通过对成虫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出水溶性的蛋白质组分,对比研究了溴氰菊酯抗性品系、杀螟丹抗性品系、杀虫双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小菜蛾成虫的蛋白质在表达上的差异.通过对电泳图谱分析,在澳氰菊酯的抗性和敏感品系中抉得了8个特异的蛋白质斑点,pH5.0~8.1,相对分子质量为46000~23000;在抗杀螟丹品系中得到了8个特异斑点,pH4.6~81,相对分子质量为92000~18000;在杀虫双的执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中产生了6个特异斑点,pH5.5~7.1,相对分子质量为31000—28000.虽然抗性品系是敏感品系通过多年的室内逐代的药剂选掸获得的,但是在杀虫刺选择压力作用下所引起的表达蛋白质的差异是否与浪氰菊酯、系螟丹和杀虫双的抗性有关还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和LC MS/MS技术,对在溴氰菊酯胁迫下的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四龄幼虫的泛素化蛋白(Ubiquitinated protein)的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与小菜蛾溴氰菊酯抗性品系里的泛素化蛋白表达量有显著差异.本实验成功证明了在药剂胁迫下小菜蛾泛素化蛋白存在表达上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分析昆虫细胞中泛素的功能及其对昆虫生理、生化和环境胁迫等方面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对杀虫双抗性遗传的RD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D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初步研究了小菜蛾两个品系,敏感品系和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之间基因组的差异,用敏感品系作为驱动扩增子(driver),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作为检验扩增子(tester),通过四轮消减杂交后,得到两个差异片段,范围在150bp至300bp之间,初步判断这些片段何能与小菜蛾杀虫双抗性的遗传分子基础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双向cDNA RDA,即分别以敏感品系为检测子(tester)、抗溴氰菊酯品系为驱赶子(driver)和以抗溴氰菊酯品系为检测子(tester)、敏感品系为驱赶子(driver)筛选2种品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初步分析小菜蛾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之间的遗传差异.经过3轮消减杂交后,将所得的差异片段克隆于PMD 18-T载体,氨苄筛选阳性克隆,经菌落PCR鉴定后送样测序.得到2条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部分已知序列有一定同源性,其中1条序列与编码S3a蛋白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抗溴氰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雌雄成虫基因组中分别克隆了泛素基因的编码区,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28778,EU28779,EU28780,EU2878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长度为228bp,编码的多肽由76个氨基酸组成.不同品系和不同性别的小菜蛾泛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等均存在差异,其中敏感品系雌雄成虫间差异较大,序列相似性为81.1%;抗性品系雌雄成虫间差异较小,序列相似性为97.8%.推测这些差异可能与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有关.因而为进一步研究小菜蛾抗药性形成机制和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与艾氏剂环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室内选育119代的抗杀虫双、抗杀螟丹小菜蛾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各杂交世代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敏感性.通过反复回交建立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的近等基因系.测定了各杂交世代和近等基因系的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和抗性近等基因系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比敏感品系高,杀虫双、杀螟丹抗性品系和杀虫双、杀螟丹抗性近等基因系分别是敏感品系的1.62、1.83、1.56和1.97倍,因此,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提高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饲喂Cry2Ad诱导的抗Cry2Ad毒素品系和敏感品系小菜蛾抗菌肽的含量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抗Cry2Ad小菜蛾被喂食Cry2Ad毒素后,体内抗菌肽含量显著增高,抑菌活性更强。说明小菜蛾抗菌肽与小菜蛾对Cry2Ad毒素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SDS-PAGE电泳检验抗菌肽分子量,得到抗Cry2Ad毒素小菜蛾抗菌肽有一分子量约为7.8 KDa特别条带,采用截留量10 KDa的超滤管和阴、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对抗Cry2Ad小菜蛾抗菌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8.
系统研究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抗甲氰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实验种群,在26℃下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情况,并通过组建2品系的生命生殖力表,用种群生命表参数分析了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的生态适合度差异。研究表明:敏感品系(S)平均寿命为21.94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49.72粒;抗性品系分别为18.01 d和34.67粒。抗甲氰菊酯品系(R)的发育历期、寿命缩短以及产卵量下降,与敏感品系(S)相比较差异显著。抗甲氰菊酯品系的净生殖率(10.635 5)显著低于敏感品系(18.038 7)。抗甲氰菊酯品系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种群加倍时间(p.d.t)分别为0.2368、1.267 2和2.927 1,但与敏感品系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稻敏感品系TN1和抗性品系中浙优、IR56饲养褐飞虱,研究褐飞虱产卵量等繁殖情况,测定解毒酶系中酯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卵黄原蛋白(Vg)等基因在mRNA上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褐飞虱在抗性水稻上产卵量减少,Vg2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表明水稻抗性对褐飞虱的产卵量有抑制作用且Vg2调控产卵.酯酶和P450中的部分基因均在取食抗性水稻的褐飞虱体内表达量较高,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2-DE技术分析了粉纹夜蛾TnH5对B.t CrglAC毒素敏感和抗性2种细胞总蛋白质,建立了TnH5细胞双向电泳图谱,获得了一些差异蛋白质.对部分差异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了其胶内酶解后的肽质指纹图谱(PMF),查询数据库,结果表明,部分差异斑点分别与胞质外周蛋白、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一种脱氢酶和类免疫球蛋白等类似.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前沿分支”的观点研究了圈幂补图的树宽,首先确定了它的树宽下界,又给出了达到此下界的标号,从而得到了它的树宽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报告鸡法氏囊病的流行状况,主要症状,剖检情况及诊断,提出了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