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2.
《庄子·养生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出来’。”谢文引用有关材料论证“硎”当  相似文献   

3.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一次闲谈之中,一名外国留学生问道:“老师,和西餐比较,我更喜欢中餐。可以说‘我宁可吃中餐,也不吃西餐’吗?”我不由反问:“你认为还有比中餐更好的饮食吗?——如日本的料理?”他回答说:“没有了。我只喜欢西餐和中餐。现在更喜欢中餐。”我不禁又问:“那你为什么要用‘宁可……也不’这个句式呢?”他略显诧异地问:“我是照词典中的解释使用的,不对  相似文献   

5.
何以称物曰“东西”?称物为“东西”究竟起于何时?对此,清人考之者甚众,近人也时有论及,但所说多大同而小异。现有辞书皆采清人翟灏之说。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录翟说于下: 《通俗编》卷二六:“《兔园册》:明思陵(崇祯)谓词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言东西。’思陵善之。〔翟〕按:此特一时捷给之对,未见确凿。  相似文献   

6.
“谦敬副词”的理解和讲析,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比较多的场合下,我们见到有些学生将《攻输》中的“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这样的语句,解释为“墨子先生说:(我)请求献给你十两黄金。’”“楚王说:‘对呵,我请求不再攻打宋国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对的。先以“子墨子曰:‘请献十金。’”一词来说吧。墨子的本意,并非真的要向公输盘献什么黄金,他是用“诱其财,非其义”的激将法劝阻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之械,止楚攻宋。墨子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09,(6):69-69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秉,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秉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秉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相似文献   

8.
[乾屎橛 ] 即厕筹 ,拭粪的山竹木片。佛家比喻至秽至贱之物。《景德传灯录·义玄禅师》 :“时有僧问 :‘如何是无位真人 ?’僧便打 ,云 :‘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朱子语类》卷七 :“今之禅家多是‘麻三斤’‘乾屎橛’之说 ,谓不落窠臼 ,不堕理路。”以上是《汉语大词典》(第一卷 )对“乾屎橛”一词的诠释。乾 ,已简化为“干”。“干屎橛”一词 ,并非只见于《景德传灯录》 ,其他佛教著作 ,亦有用者。下即两例 :临济曰 :“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未证据者看看。有僧出问。济曰 :“是干屎橛。”又问惟一如何是道中人 ?曰 :“干屎橛。…  相似文献   

9.
贤贤易色《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邢昺、朱熹等都以“易”为改易,谓“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邢昺语)。如此讲“贤贤易色,”语法上不通。  相似文献   

10.
哈哈镜     
广 告 语         一学生爬墙出校,被校长抓住。校长问:“为什么不走校 门?”学生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 “这么高的墙,你怎么翻得过去?”学生指了指裤子说:“‘李 宁’——一切皆有可能。”接着,校长又问:“翻墙的感觉怎 样?”学生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第二天,这个学生从学校大门进来,被校长看见了。校 长问:“今天怎么不翻墙了?”学生说:“‘安踏’——我选择, 我喜欢。”          第三天,学生穿混混装进校,校长说:“不可以穿混混 装上…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2.
1931年秋,我父亲吉鸿昌担任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时候,曾被迫出国作了一次考察。一次,父亲来到了美国纽约,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从属人员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故意问道:“你是日本人吧?”父亲叫翻译回答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又一次,他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送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明  相似文献   

13.
说“笑”     
《广韵》去声三十五笑韵释“笑”是:“笑,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叨。” 这是“笑”字由古至今普遍的音读与义解。但这个意义与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于竹部“笑”字下注“此字本缺,臣铉等按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私妙切。”  相似文献   

14.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说过:‘与国人交,止于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贵国人们也常说:‘无信不立’。我希望安倍首相能以中日关系大局为重……”——温家宝总理访日前夕在接受日本闻媒体联合采访中用“信”字来劝戒日本首相安倍不要再参拜靖国神社,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最近看到叶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印的《叶公沈诸梁传略》,文中有叶公临终“遗言”。据查,所谓叶公遗言,见之于《礼记·缁衣》篇,第十二章。为便于讨论,现将该章全录于下: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勿以小谋大,勿以远言近,勿以内园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文后有元代陈皓注曰:“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宇子高,僭称公…  相似文献   

16.
在早期道家学派中,发扬老子之学者除了列子、庄子外,还有“齐稷下道家学派”。 《史记·田齐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于《孟旬列传》说:“自驺衍与齐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  相似文献   

17.
一 诗邶风新■篇曰: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传不为‘鸿’字作训,殆以为鸟名,人所习知无烦词费。虽然余有疑焉。夫鸿者,高飞之大鸟(1),取鸿当以矰缴(2),不闻以网罗也。此其一。藉曰误得,则施水中,亦断无得鸿之理。何则?鸿但近水而 ,初非潜洲之物,鸿既不入水,何由误结於鱼网之中哉?此其二。抑更有进者,上文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燕婉之求,籧篨不殄”,下文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籧篨戚施皆喻丑恶,(详下) 则此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者,当亦以鱼喻美,鸿喻醇,故传释之曰“言所得非所求也”。然而夷考载籍,从无以鸿为丑鸟者。说文鸟部日“…  相似文献   

18.
《传》云,“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娶)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失待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泛泛然迅疾而不碍也。”《序》  相似文献   

19.
说“元白”文学史上“元白”并称。说明了元稹、白居易二人在诗的风格上有相似的地方,交往亦较密切。最近有同志写文章提出一个问题:“白居易比元稹年龄既大,活得也长,作品则更多,又据教科书上讲,白乃新乐府运动领袖而元为中坚,然则元白并称为何但曰‘元白’不曰‘白元’?”并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解释。要而言之,即元之次韵诗比白强,元之艳情诗亦比白影响大,而这两者正是史称元白之根  相似文献   

20.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