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海英 《科技资讯》2009,(17):245-245,247
2009年4月29日至30日巴里坤大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大降水的水汽源地在昌吉州东部地区,水汽自源地向大降水区域输送和聚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和高层的辐散,造成对流层的上升运动,为大降水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中层的冷侵入,对大降水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29日至30日巴里坤大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大降水的水汽源地在昌吉州东部地区,水汽自源地向大降水区域输送和聚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和高层的辐散,造成对流层的上升运动,为大降水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中层的冷侵入,对大降水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8年7月14-15日的稳定性区域暴雨天气过程以及2008年6月25-26日的对流性强降水中GPS水汽体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水汽在稳定性降水中对实际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性能,可以用来区分潮湿气团与干燥气团.当大气达到高湿条件,可降水量增长到顶点,即预示未来4-5h会有降水出现;当可降水量(PWV)≥50 mm的持续时间越长,实况降水量越大.在6月25-26日的雷暴降水中,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PWV曲线起伏剧烈,局地性特征明显,但与降水量级以及降水起止时间并无明显联系,对未来降水预报所起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大气科学园的近地层湍流脉动资料及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气象数据资料,针对2008年5月南京地区一次降水过程,分析比较了降水前后的湍流强度、归一化湍流动能、近地层通量输送和速度能谱特征.结...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规实况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鄯善县2008年8月19—20日的一次大降水天气的环流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得出了低层中小尺度的发生东移对降水的重要作用,结合上游台站的降水情况得出了一些大降水预报的经验,对今后的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GPS在飞机起飞着陆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GPS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其在飞机起飞着陆性能测试中的应用,利用GPS实时记录飞机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经分析处理,获得飞机起飞着陆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赫章特大桥超高桥墩在施工过程中,采用GPS对桥墩在施工过程的变形进行了监测。受施工现场环境影响,GPS变形观测数据中存在多种粗差,含有粗差的观测量如果直接参与后续数据分析,将导致分析结果的不正确。本文基于一阶差分法与小波分析法,对赫章特大桥的GPS变形观测数据进行了粗差探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粗差探测的结果不完全一致,都不能将粗差全部探测出来,且此两种方法都存在将部分正确值当成粗差观测值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GPS卫星定位技术在测绘领域的普及,许多GPS数据处理及平差软件也应运而生,在这些软件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粗差探测及质量分析工具。在GPS网平差中,粗差探测及质量分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熟练应用粗差探测及质量分析工具,对观测数据作出正确判断,采取合理措施,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文中叙述了如何在平差过程中正确使用这些工具,以期对广大用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程思  韩赓 《海峡科学》2021,(4):8-14,33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9年春季福建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动力条件、不稳定层结和水汽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月29日和4月10日的过程均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低层系统的位置及移动速度是导致两次对流发生范围和地点不同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李蓉  张晶晶  毛梦妮 《江西科学》2024,(1):182-186+205
利用地面自动站常规资料、再分析资料和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对发生在赣北九江地区2022年4月24日到25日的一次锋前降水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锋面过境前,当整层都处在上下一致的西南风时,庐山东侧鄱阳湖河谷地带会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地形通道,易触发局地对流,形成下游比上游先产生降水的现象。2)此次过程锋前暖区中,庐山东侧的地形通道有通过促进湍流增强加快雨滴凝结增长的方式增强降水的作用。3)幕阜山脉对此次冷锋降水在迎风坡有较弱的增强作用,在山顶及背风坡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in the Zhangjiakou region. From the dating of four samples from typical cross sections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n the Zhangjiakou region, the age range is found to be mainly from 143.0 ± 3.7 Myr to 136.1 ± 1.4 Myr, which almost equals the sum of the age range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136-135 Myr) and that of the Tuchengzi Formation (143-136 Myr) in the Luanping region, and the Zhangjiakou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in Zhang- jiakou-Luanping of North Hebei are found to be conformable. The evidence above indicates that the Zhangjiakou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Zhangjiakou-Luanping, were formed under the same geological setting. Volcanic activity was earlier and longer (143-136 Myr) in the western region (Zhangjiakou)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region (Luanping).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n Chengde and Pingquan formed in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 Liaoning formed, so should be renamed the Yixian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The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in the Zhangjiakou region. From the dating of four samples from typical cross sections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n the Zhangjiakou region, the age range is found to be mainly from 143.0 ± 3.7 Myr to 136.1 ± 1.4 Myr, which almost equals the sum of the age range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136–135 Myr) and that of the Tuchengzi Formation (143–136 Myr) in the Luanping region, and the Zhangjiakou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in Zhangjiakou-Luanping of North Hebei are found to be conformable. The evidence above indicates that the Zhangjiakou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Zhangjiakou-Luanping, were formed under the same geological setting. Volcanic activity was earlier and longer (143–136 Myr) in the western region (Zhangjiakou)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region (Luanping).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n Chengde and Pingquan formed in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 Liaoning formed, so should be renamed the Yixian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西北春季降水的基本和异常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应用西北地区85个站1961年-1995年3-5月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春季九水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春季3-5月降水的年际变率大,且表现为很强的地域性;青海高原和塔里木盆以正偏为主,而青海高原东北侧的陇东、陕西、新疆西部、北部以负偏为主,西北地区降水的峰度较正态分布为小,即随机性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高 ,西北降水的时空异常特征分析表明,西北区3-5月降水空间上存在着6个异常敏感区;高原东北60%-90%。各个区内的降水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其中高原东北侧、河西西部、南疆等地的降水趋呈下降趋势,表现出与中国东部的趋势;青海高原、天山以北地区和浙江省盆地等地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各种专题数据,得到张家口坝上地区2个时段景观分类数据,进而研究4县景观格局变化、景观稳定性状况,探讨景观格局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提出坝上地区景观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09年开始的我国西南地区大旱, 选择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5个省份作为研究区域, 利用西南五省126个气象站1970-2011年逐日降水数据, 计算并分析西南五省2009-2011年逐旬的降水变率情况。结果表明这3年中西南五省大部分时间降水变率都为负, 即降水量比往年少, 而且从10月至来年3月是降水量减少最严重的时期, 这几个月正好是西南地区的干季, 干季更干的状况加剧了此次旱灾的危害程度。旱情的发生在空间分布上有一些规律, 基本上都是广西先出现旱情, 然后扩展到云南、四川, 结束时也是广西首先得到缓解。此外, 通过环流参数相关分析, 发现西南五省降水受到西太平洋副高以及西藏高原气压场的影响, 不同的环流参数影响的地区和时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前后地基GPS/MET水汽监测和微波辐射计观测的资料,分析日全食对温度、相对湿度、液态水含量、水汽密度廓线、地面温度、气压、水汽总量、液态水总量、云底高度、以及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汽总量等气象观测量的影响.同一站点日全食发生前后资料对比、以及位于日全食带和非全食带不同站点的同时资料对比分析显示:在两种设备的气象观测中,日食最为直接影响的是200 m以下近地层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对1 000 m以下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形成明显的扰动;对于气压、水汽和液态水总量的影响较弱,对云底高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长江源区降水序列趋势及突变识别,为长江源区湿地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源区内具有代表性的8个气象站点即曲麻莱站、清水河站、玉树站、囊谦站、治多站、杂多站、沱沱河站和五道梁站为研究站点,基于1961—2020年有关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识别与分析长江源区的降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1) 1961—2020年,长江源区降水序列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809 mm·a-1。2)长江源区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明显。3)当子序列为5时,长江源区降水序列于1970年发生突变;当子序列为7时,于1997年和1998年降水量发生突变,由下降变为上升趋势。4)当子序列为5时,长江源区8个研究气象站点降水序列在1961—2020年间均出现突变点;当子序列为7时,仅有曲麻莱站、清水河站、治多站、沱沱河站和五道梁站的降水序列在上述60年间出现突变点。【结论】1961—2020年长江源区降水总量增多,有关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防御工作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在推导IR4通道反照率反演公式的基础上, 将IR4通道亮温及其反照率计算结果用于北京地区夏季降水过程的个例分析。结果表明: IR4通道反照率在降水形成前会出现明显的先升后降的现象, 对降水的反馈早于红外长波(IR1)和水汽(WV)通道; 在强降水后的弱回波阶段, IR1和WV通道亮温会继续下降, 极值位置延迟于雷达最强回波位置, 而IR4通道亮温和反照率这一阶段的变化趋势与以上2个通道相反。  相似文献   

19.
皖南冬半年云系和降水与东亚环流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皖南5个气象站2001-2004年冬半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和历史天气图,对皖南冬半年云系和降水与大尺度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华北低槽型出现次数较多,平均云量接近最大值,平均降水量最大(5.7mm),平均云量和降水量南部略偏多.沿海低槽型出现次数最多(33.1%),平均云量(2.7、4.3成)和降水量(2.0mm)均最小,平均降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多.大陆高压(脊)型出现次数偏少,平均云量和降水量接近最小值,平均低云量和降水量南部偏多.南支低槽型出现次数较多,西南部平均云量和降水量偏多.西北低槽型平均云量最多(4.8、7.5成),平均降水量东部偏小.纬向环流型出现次数较少,平均云量居中等;平均降水偏小,南部略多.  相似文献   

20.
黎玉芳  李志鸿 《广西科学》2013,20(2):107-110
根据桂林地区2001~2010年各月平均气温和1987~2010年每年6月份降水量的实测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法和线性外推法分别建立气温预测模型和降水量预测模型,再利用模型对桂林市2011年各月的气温和2011年9、11、12月的降水进行预测,得到比较理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