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名是体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反映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北京房山区为例,统计区域内28个乡镇及地区下辖的村级、社区地名,根据其得名原因分为自然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空间位置类地名,运用GIS分析,探讨各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房山区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内自然类地名分布较为...  相似文献   

2.
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域,按照地名反映出的自然及人文特征进行统计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名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与人类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非随机且呈显著的集聚模式,形成“中部高、外围低”的核密度分化特征;对地名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文物古迹数量、人均GDP、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年均降水量、坡度与路网密度;地名的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生存环境与社会人文活动的综合约束作用,其中,文物古迹数量与人均GDP的交互占据主导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以日照市具有详细来源信息的村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数理统计和GIS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地名与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村落地名的区域景观特征.研究发现:地名的分类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要素关系密切.日照市自然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西部为主核心、莒县东北部为次核心向东港区和岚山区沿海一带扩散,与日照市地势形态空间特征相吻合;人文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莒县南部为主核心,五莲县中东部为次核心,莒县北部和岚山区北部相对集中的格局,反映了日照市人文历史演化由西向东、由陆地向临海扩展的空间特征.总体上,村落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南部、莒县中西部为主核心,东港区和岚山区交界地区为次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体现了区域自然要素空间态势与人文演化的复合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它也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研究吉林省的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数理统计法、地图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对其空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做出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自然类地名和人文类地名在空间的分布是不同的:自然类的主要集中在以吉林市为主的东半部分,而人文类的地名主要分布在以长春市为主的西半部分.而这种空间的分布状况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分布,对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陆良县地名志》所载的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揭示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陆良县地名以人文景观类地名为主,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70.88%,人文景观类地名中,人工建筑类地名最多,也是陆良县地名总数中占比最多的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6.24%,蕴含着区域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和频繁的人类活动;自然景观类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9.12%,其中,山类地名最多,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18.57%,是陆良县地名总数占比居第二的地名。2)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坝子地区,与人类活动和人口分布趋于一致性。3)陆良县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爨文化、农耕文化、军垦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共同造就了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为识别周围的地理环境要素与周围其他地区而对居住地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符号.地名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地名的命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融合.天津市的乡镇地名可以分为自然类和人文类,且以人文类为主;天津市的乡镇地名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对某一地方的命名,它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地的一些地理特征.通过采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四川省的4 706个乡镇地名的语源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乡镇地名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2)在自然类的乡镇地名中,以地形、水文、方位所占比例较大;在人文类的乡镇地名中,以建筑、意愿、姓氏的命名为主;(3)四川省乡镇地名与当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有其根据,或依据自然因素,或依据人文因素,因此一个地名会反映当地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色.本文运用统计法、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河南省开封市五县的行政村级地名进行剖析,探索地名命名的规律方法,归纳命名原则.通过对开封市五县的2 132个行政村的地名分析,得出地名的典型特征为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将地名划分为三大类: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和其他因素类.其中人文地理类因素的地名所占比重最大,尤其是姓氏类和军事类地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族延续兴旺和历史军事原因形成的地名是开封市五县行政村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了地名形成的悠久和演变的复杂.  相似文献   

9.
以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慈江道和两江道共1 228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角度,对慈江道和两江道地名进行分类与分布特征分析.将两道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2个大类,以及山系、水系、方位、交通、意愿等14个亚类.两道总体地名类型分布为自然地名数量高于人文地名数量.两道在人文地名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为意愿地名、军事地名和交通地名的数量为前3位.在自然地名中,慈江道的方位地名数量最高,两江道的山系地名数量最高.基于ArcGIS软件,对两道地名分别进行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得出两道地名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两道地名在高程、坡度和坡向上分布具有一致性特征.两道地名均集中于高程较低、坡度偏小、日照条件和强度良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侯楚  李志文  孙丽 《江西科学》2021,39(1):115-121
地名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可以反映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还可以为研究其历史、方言、民俗等提供可靠依据.以阳江市为例,从地理角度出发,在收集和整理聚落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字义并结合地名起源将其分为自然地名、方位地名、壮语地名、姓氏地名、经济活动地名、人工建筑地名、生物地名和其它地名共8类.通过对地名进行数字高程模型与核密度的叠加分析,认为阳江市地名分布在水平向度上呈现出沿河、沿海的趋势,垂直向度上呈现出向低平地区集聚的趋势,符合人类择居的普遍规律.不同类型的地名各自呈现出了与其自身特色有关的分布规律,总体上反映出了阳江市自然环境、人文经济以及历史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实本的专有名称.受地理、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的影响,地名命名被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本文采用统计法、历史文献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所有乡级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将地名按地理属性分为自然地理类名称和人文地理类名称两大类,并从地名的语源类型,探析内蒙古地区的地名空间分布规律及折射出的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河北省所有县级地名从区域分布角度对地名的命名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类地名中地形类、方位类、水文类地名数量最多,人文类地名中意愿类和史事类地名数量最多,地形类和水文类地名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意愿类地名则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人们所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所属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制约,所以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福建省乡镇地名运用统计法、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的研究,得到的自然类地名分布与福建省内降水分布、山地丘陵等的分布有较高的契合度,人文类地名分布也与福建所处地域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对福建乡镇地名的研究对福建地理环境、人文情怀以及历史变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人类在地理环境基础上活动的产物,它包含了许多自然和人文的信息.本文采用分类法、统计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等对安徽省六安市行政村地名进行分析,总结出六安市行政村地名的命名规律,得出六安市行政村大部分是以自然要素命名的,在自然要素中又以地形、水文、资源、方位命名的居多,此外在人文要素中以意愿和姓氏居多,反映了该地区长期受悠久文化的影响.通过本文对六安市行政村地名的研究,有助于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地理环境因素对六安市行政村地名的影响,加深人们对六安市行政村地名的了解,从而对六安市以后的经济发展、区域内的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足迹,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地名的来源和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有关,承载着先人的历史足迹,从侧面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本文通过采用历史文献法、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石家庄4 903个行政村名进行了统计分类,进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石家庄市行政村名的命名和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地名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体现,通过分析蓝田县行政村地名,从自然和人文角度了解蓝田县地名命名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基于蓝田县291个行政村地名数据,通过查阅文献,利用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对各行政村地名的命名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地形类地名用字繁复多样,包含有峪、山、沟、岭、坡、岱、坪等;方位类地名用字以东南西北为主,该类地名一般成对出现;水文类地名多以河流或所在河流的区位命名;动植物类地名多以经济作物和家畜命名。(2)姓氏类地名的分布体现了蓝田地区的宗族聚居现象;历史文化类地名的分布与各种文化现象密切相关。(3)自然类地名多位于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塬和丘陵等地区,与自然地理类型变化多样有关;受水源交通等条件限制,人文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地名不仅是表明一地的文化方面的标志,而且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反映当地居民的社会生产活动,在文化脉络所织就的网中,地名则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细胞,地名的命名有其所在地的自然与文化的印记,是自然和人文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以上海市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图法、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等方面对乡镇地名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上海市乡镇地名的命名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地名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足迹,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地名的来源和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有关,承载着先人的历史足迹,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本文采用统计法、图表法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铜陵市行政村地名进行地理学分析,从地形、方位、传说、意愿等方面分析地名所反映出来的人地关系,对于人们了解铜陵市各地不同的自然和社会风俗特征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长时间定居并进行生产和生活等各项活动而形成的划分地理区域的产物,可以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发挥地名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本文以晋城市8 187个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把晋城市各个乡镇中包含地形要素文字的自然村进行分类统计,总结村名的形成规律,分析自然类地名在的地形方面的形成原因,为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