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但是 ,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 ,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 ,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邱美煊  高洁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48-51,60
张艺谋将余华小说<活着>改编成电影后,在时空设置、思想主题、叙事视角、审美风格方面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许多评论家所诟病--论者多过于追求"文学性"的统一.而从电影与小说二者之间传播介质的区别、表现方式的差异、接受群体的不同等方面论证,张导的改编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余华早期小说的独特性在于既提供了一个空间,消解了简单化、观念化的弊病,同时又没有因为迷恋叙述技巧而割断文学与人生的联系.既注重叙述的探索,又关心人的存在,这是余华的写作得以穿越文学与现实的原因,同时也给余华的写作带来了危险,或许这也是促成余华转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与文艺形式日渐融合,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富贵》。这三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小说文本、电影和电视剧)在细节处理和主题关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论文从宏观方面探索和分析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差异,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新意,这是因为三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观念侧重点不同,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改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删汰繁芜、去粗取精。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阅读风气逐步在社会上流行,其中不缺乏各种小说,但是较受欢迎的乃是先锋派的小说,主要是此种小说派系的创写风格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小说写作形式,并给社会大众呈现了新颖的故事情节和小说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余华。余华是一个把传统小说写作风格转变较为彻底的作者,其小说不仅仅是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其叙事的风格和手段也空前绝后。所以该文简要地从余华小说的叙事内容、时间、距离等方面积极探索了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给社会大众一个真实有效的阅读指引。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电影艺术成为众多电影评论家、文学批评家的评论焦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张艺谋最早走了一条“跨国的中国电影”新模式.运用艺术化电影技术结合本土化的小说进行再创造,完美地体现了其艺术审美情趣,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电影的“东方魅力”,并使之走向了世界,文章以此为契机来分析。  相似文献   

7.
余华在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形式探索意味 ,形式的显张又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保证 ,但形式不可能无限膨胀 ,形式只能在表现内容这一框架内跳舞。余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形式装饰意味减弱 ,内容却凸现出来。本文旨在指出余华创作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8.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直都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苦难的代名词,然而在他的万种不幸中,却有着他个人独有的"福"。我们在关注他苦痛与不幸的同时,看到了《活着》中人们不同的活着方式,但这些方式的目的又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活着"。对比余华的原著与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我们发现了作品所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最佳导演落入夏钢之手,而在提名时以得票最多而名列榜首的张艺谋却不幸落选,我们在为张艺谋感到遗憾之余,又不免为中国电影感到庆幸:中国电影界本不该张艺谋一枝独秀,而应该万紫千红才是。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电影的明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导演中,张艺谋堪称制造明星的高手,演员们“遇张即红”,成为中国当代电影文化中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其中还有两个有趣的特点,即其一,张艺谋更善于制造女性明显;其二,这此明星往往知名度极高,却又缺乏与之相应的票房号召力。本文主要从大众精神走向,张艺谋电影的女性倾向,大众对张艺谋电影的认同障碍等3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