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己醇/异辛烷反胶束萃取阿魏酸酯酶.考察pH值、离子强度、CTAB浓度对阿魏酸酯酶的CTAB/正己醇/异辛烷反胶束萃取及其反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的最佳条件为酶液透析24h,pH值为12,萃取液为25mmol.L-1 CTAB的正己醇/异辛烷溶液(体积比为1∶5),萃取率接近100%;反萃取的最佳条件为pH值为7的0.20mol.L-1 KCl溶液,反萃取率可达79%.纯化后比活为356.7μkat.g-1,纯化倍数为6.9,SDS-PAGE电泳显示两条带.  相似文献   

2.
反胶束法制备纳米微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概述了反胶束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反胶束中形成的纳米微粒的几种瓜方式及反胶束“水池”中纳米微粒的表征方法,并着重分析了反胶束法纳米微粒的影响因素,同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邮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相似文献   

3.
反胶束系统稳定性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的有机介质中形成的纳米级尺度的球状聚集体,属热力学稳定体系。文章从低界面张力效应、稀释效应、分散熵效应、弯矩效应四个方面对反胶束体系的稳定性作了唯象的分析,通过对反胶束形成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F求极值。得到一个反胶束水池半径与体系物性参数的关联式。对关联式所作的分析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高,反胶束水池半径有增大的趋势。与文献报道的实验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
反胶束中水的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不同含水量的丁二酸双(2-乙基已基)酯磺酸钠(AOT)反胶束溶液的核磁共振谱及红外光谱,以探测水在反胶束中的结构和性质。研究表明,在AOT反胶束中,Na^+水化层内的水分子由于强烈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而被紧紧束缚,使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大为削弱;当引入更的多水分子的束缚程度大幅度下降,氢键缔合大为增强。但即使在最大的反胶束中,水的流动性仍比普通水低。反胶束中水的这些特殊性质正是反胶束溶液获得广  相似文献   

5.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己醇-正辛烷反胶束溶液为萃取剂,研究了从水溶液中萃取牛血清白蛋白的动力学。在恒界面池中,通过改变搅拌转速,水相pH值和离子强度,有机相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浓度,测定了在多种条件下的表观传质系数,从而判定萃取过程是由水膜扩散和界面过程黄同控制。计算了扩散的传质分系数,进而获取了界面传质分系数随水相条件的变化情况,表明萃取的界面质传为一协同过程,静电作用影响到界面变形的程度,使  相似文献   

6.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己醇-正辛烷反胶束溶液为萃取剂,研究了从水溶液中萃取牛血清白蛋白的动力学。在恒界面池中,通过改变搅拌转速、水相pH值和离子强度、有机相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浓度,测定了在多种条件下的表观传质系数,从而判定萃取过程是由水膜扩散和界面过程共同控制。计算了扩散的传质分系数,进而获取了界面传质分系数随水相条件的变化情况,表明萃取的界面传质为一协同过程,静电作用影响到界面变形的程度,使其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相当强烈。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反胶束法制备免疫质体的方法,先将水溶性包裹物(如药物等)包入反胶束中;在油/水界面膜上修饰有抗体,使反胶束穿过界面膜自动组装成免疫脂质体,负染电镜照片显示免疫脂质体为单层,直径在50-400nm范围,免疫脂质体溶解实验证明羊抗人IgG已组装在脂质体上,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包裹率、修饰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未见报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二(2-乙基已基)羟基丁二酸酯磺酸钠(AHOT),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AH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提取细胞色素C(cyt-C)的性质,并与目前公认的优良的表面活性剂AO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HOT与AOT具有相似的表面活性,AHOT反胶束体系的综合性能优于AOT反胶束体系。  相似文献   

9.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和水三组分体系的相图测定表明两种情况:一种是从o/w型向w/o型转变是连续变化;另一种是从o/w型向w/o型转变是通过层状液晶,即两种结构的胶束是互不相连的.利用电导测量法,证明在第一种类型胶束区域内,从o/w型向w/o型转变的中间连续区域具有双连续结构.相图的胶束区域可分为o/w、w/o和双连续(B.C)三个小区域.但是这种双连续结构与微乳液中双连续结构不同,其特性折射常数和自扩散系数测量表明,胶束的双连续结构不遵守微乳液双连续结构的特性折射常数与自扩散系数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选用水(溶液)/Triton X-100/环己烷/正己醇的反相胶束体系,制备出棒状和球形两种形貌的纳米Bi2O3前驱体,根据产物的X粉晶衍射谱图和最终的生成条件分析表明该产物为碱式硝酸铋,并从W0(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反应物的浓度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等因素对合成产物的形貌和尺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酞菁铁催化氢醌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共溶剂存在下的酸性水溶液介质中,酞菁铁(Fde)催化氢醌(HQ)氧化的活性;考察了不同来源的FePc的活性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初步研究了FePc催化氢酿氧化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FePc的催化活性和FePc的表面结构及共溶剂有关;活性较高的FePc样品其结晶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将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TES)在碱催化下水解共缩聚,制备了窄分散的聚氨丙基/苯基倍半硅氧烷(PAPSQ)微球.采用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研究了APS/PTES摩尔比、水/硅摩尔比、共溶剂、四甲基氢氧化铵(TMAOH)浓度和单体总浓度等反应条件对PAPSQ微球形貌和大小的影响,并对PAPSQ微球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PS/PTES摩尔比为1/4、水硅摩尔比为50、TMAOH浓度为0.025 mol/L、单体总浓度为0.25 mol/L、以乙醇为共溶剂时,PAPSQ微球粒径在0.7~1.0μm之间,呈窄分散性;以氨水为催化剂、异丙醇为共溶剂时,产物微球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较宽;较低的水硅摩尔比和TMAOH浓度下,只形成部分球形粒子;两单体总浓度过高时,难以形成微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气体搅拌筛板萃取塔中,空气-蒽醌工作液-水三相体系的流体力学性能,讨论了气相、有机分散相和连续相表观流速对有机分散相滞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相表观流速和有机分散相表观流速增大时,有机分散相滞液率均增大,而连续相表观流速对有机分散相滞液率没有影响.在有机分散相相对于连续相的相对速度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有机分散相滞液率的方法.用该方法计算了文中实验物系和文献中提到的气-液-液三相或液-液两相体系的有机分散相滞液率,计算结果与相应实验及文献数据符合良好,相对偏差范围为4.9%~15.5%.  相似文献   

14.
孔结构对有机相变物质相变行为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了 4种孔结构不同的多孔介质作为有机相变物质的储藏介质 ,研究了有机相变物质在这些多孔介质中的储藏情况和相变行为 ,分析了多孔介质的孔结构对有机相变物质的相变行为的调节作用 .对于比较纯的有机相变物质 ,孔结构的调节作用使得相变温度范围宽化 .随着储藏量的增加 ,相变温度移动的幅度增大 ,但对于成分复杂的有机相变物质 ,多孔介质孔空间对其相变行为的调节作用比较复杂 ,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规律 .  相似文献   

15.
改性金属膜膜萃取萃铜速度影响因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机中空纤维膜材料在膜萃取过程中出现膜孔溶胀的问题,采用聚四氟乙烯涂敷在不锈钢纤维烧结膜表面制备一种有机/无机复合膜并用作膜萃取的支撑材料,在平板式膜器中进行萃铜研究.考察了影响铜的萃取及反萃过程传质速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料液浓度、水相及有机相流速等,并根据试验结果初步探讨了膜萃取过程传质阻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有机相边界层阻力大于水相边界层阻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种新的二元协萃体系P204/4PC对萃取分离镍与锰、镁、钙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有机相配比、平衡pH、平衡时间等因素对萃取分离的影响,并绘制了镍萃取与反萃等温线.结果表明,采用1.25mol/L 4PC(L)+0.25mol/L P204(HA)组成的有机相,经过5级模拟逆流萃取,镍的萃取率达到98.7%,其他杂质金属的萃取率基本都在5%以下.负载有机相经过三级逆流反萃,镍的反萃率达到98.2%,反萃后有机相中镍的质量浓度小于0.1g/L.  相似文献   

17.
聚碳酸酯多孔增透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聚碳酸酯(PC)与聚苯乙烯(PS)进行溶液共混后旋涂成膜(spin-coating),然后利用共混薄膜在成膜后期及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相分离的特点,采用溶剂抽提技术,将薄膜中的PS组分去掉来制备聚碳酸酯基多孔增透膜,并通过改变两高分子组分间的质量比及溶液浓度来调节薄膜的增透效果.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试结果可知:在二氯甲烷溶剂(3 wt%)中,PC/PS=70/30(w/w)条件下形成的PC多孔膜,其最大透过率可达到96%以上,此外该薄膜还具有聚碳酸酯材料的优良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薄膜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富集培养技术筛选芘降解微生物,得到一株纯培养条件下可以有效降解芘的细菌,命名为P1,经鉴定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研究了培养条件对P1降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对芘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菌株P1可以有效降解培养体系中的芘,在芘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pH为7,温度为30 ℃时,对芘的降解效果最好;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菌株P1对芘的降解速率大于单相反应系统,且降解率受到非水相类型和芘初始浓度的影响,其中以十一醇为有机相的双相反应系统较十二烷和硅油更能促进生物降解,5 d内降解率为78.8%。  相似文献   

19.
臭氧氧化难降解废水生化性改变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臭氧氧化难降解废水过程划分为生化性改变阶段和有机物去除阶段,并分析了近年来臭氧氧化废水生化性改变阶段的研究成果.发现在有机物去除率较低条件下,废水的污染物质含量,色度,UV254,SUVA和3维荧光光谱等指标变化显著,分析认为引起以上指标变化的原因是难降解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生化性改变阶段废水中主要进行难降解有机物的分解反应,而非矿化反应.多位研究者GC-MC和分子量分布的实验结果表明,生化性改变阶段废水中小分子有机物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加.废水生化性指标和生化处理的相关研究报道进一步证明了生化性改变阶段废水生化性改善的事实.建议在今后研究中,以提高生化性改变阶段臭氧氧化反应效率为重点,破解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对压缩气体模型中P-R状态方程法(EOS法)进行了改进,并和其他改进方法进行了比较。为了验证改进模型的可行性,用流动法测定了水杨酸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对数据进行了关联,对含有夹带剂的溶解度用改进的方法进行了关联,认为夹带剂的加入会增大溶质的饱和蒸汽压而导致溶解度的增加,关联计算精度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