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存在论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谓之”是解释或理解,“道”是或主要是理念形态的规律。“器”是物或主要是“人工之物”,“形而上”是非对象化,“形而下”是对象化,“形”是“道”“器”的中介。由“道”至“器”转化的“形而下”的对象化和由“器”至“道”转化的“形而上”的非对象化,规定于技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道”“器”相互作用与“形而上一形而下”转化的中介的“形”的理解归结向技术,“形而中者谓之技”。在“形而中者谓之技”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张力域,“道”“器”获得着存在论意义。“形而中”之“技”统摄“道”“器”,“技”变“道”“器”变,“技”不变“道”“器”不变,“技”高于“道”“器”。  相似文献   

2.
"文革"期间的相对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期间,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文章根据有关原始资料,比较系统地讨论了这一时期对于相对论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及方法作了初步分析。文章指出,我国“文革”期间对相对论的批判是一种哲学批判,是对相对论物理内容的严重歪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期间学术界的“下乡上山”运动,是“反右”运动所引发的强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知识分子工农化”思想。其基本方针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思想改造为纲”,通过与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期造就出“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本文对此运动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4.
工程哲学:"元"哲学与社会认识论的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元”哲学和社会认识论的角度来审视工程哲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对工程哲学是什么进行提问,尤其是通过对“是”的“元”哲学追问,可以反思目前我们关于工程哲学的定义方式;第二,社会认识论关于智力劳动分工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至少可以有三种分属于不同认知主体的工程哲学范式,即工程师的工程哲学。哲学家的工程哲学,决策者的工程哲学;第三,通过思考工程哲学的前景由什么来决定,我们可设想开放的、共和的、正义的工程哲学三种可能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5.
按照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单独一物/一人/一地/一国的和谐不可能是真正持久和谐,真正有生命力的深层和谐必然是天下/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谐,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一物/一人/一地/一国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和谐。因此,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只有化作全人类的智慧,成为全人类的世界观,世界/社会和谐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全人类的世界观,“天人合一”思想至少包涵这样一些基本内容:①“天下,非一物/一人/一地/一国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以天下观天下”;②“慎终追远”,敬畏、热爱、取法大自然,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③“和而不同”,构建饱含仁爱情怀的和谐世界/社会;④从以生存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审美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从价值论看"生态人"的合法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生态人”的合法性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关系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论证表明:当今时代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价值观,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术语研究和实践,凸显其中国特色。“中国味”体现了钱学森对术语定名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其术语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术语学”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然而,钱氏术语译名的“中国味”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内涵。文章从形、音、义三方面出发,结合钱学森术语翻译实例,考察钱氏术语“中国味”在术语翻译中的体现及其适用限制,以期详明“中国味”的内涵,丰富术语翻译理论,为构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视野下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全球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跃进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思想领域并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西方国家在实践科技政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公众评议"之于科学研究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众对于科学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良现象的评议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新的评议方式,“公众评议”不仅有利于监督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有助于澄清科学研究的“事实”;“公众评议”还有益于改进科学研究的“治理机制”。“公众评议”并不具有最终的裁决权,甚至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总体上看,它对于促进转型期科学研究中的“同行评议”等科研评审机制的完善以及增强科学研究领域的“自主性”等都能起到积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庄子的机械批判思想——对“圃者拒机”寓言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无为的“道”本体论和素朴自然的人性立场出发,庄子在“圃者拒机”寓言中表述的机械批判思想具有三点要义:肯定技能,以褒扬劳作者超越的形上精神境界;反对主体的机械性异化,持守自然自由的本真人性;批判工具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地理哲学》看白眉初的地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眉初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常识向新时代的科学地理学过渡阶段,大力传播地理学知识,承前启后的启蒙者之一。《地理哲学》是代表其地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从该著作中可以看到,白眉初坚持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学科属性,并认为地理学具有"理体文用"的特点;同时,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宏观性、变化性、时效性和很强教育功能的学科,主张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地理学研究。白眉初《地理哲学》中的许多思想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中国地理学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当时地理学发展的原因。指出,当时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突出特点:(1)大地认识论的活跃;(2)区域地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入;(3)传统地图编制理论的创立;(4)地理志(地记)的繁荣。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则表现在:(1)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奠定了地理学发展的基础;(2)汉族政治中心的转移,加速了对新区域的地理认识;(3)多种宗教哲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有关地理认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论述了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剖面研究方法、区域历史地理实例研究、《清册地理学》和对地图学等方面的贡献。介绍了达比的教学成果、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对世界尤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等高线”传入中国,最初被称为“平剖面线”。1886年首次出现了“等高界线”的概念。民国时期,等高线有多个同义名称,大部分地理、地图类书籍中称其为“等高线”或“等高曲线”,大部分军事教程中,将等高线称为“曲线式”或“水平曲线”。1949年以后,等高线在测绘学中的名称逐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是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有"实证"与"理解"二个互补的研究途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在"本体论"意义的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主要着重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条件、基本动力、基本途径、基本结构和复杂图景等方面.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应该)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基督教,还有西方的科学,如地理学、天文学等。他创制了不少名词,如“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等,这些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成为中日两国相关学科中的标准术语。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30年代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恩斯特·布洛赫在马克思意义上,把自然理解为一种"感性的自然界",提出了"能生的自然"概念和"自然主体"概念.根据能生的自然概念,自然不仅是无意识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类事业的"前室".自然主体不仅仅是一个假定,而是一个存在论的根据.自然主体概念涉及一种"超自然化的地理学",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和交互作用,从而自然主体造成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统觉的效应条件,即造成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一个富有成效的科考团体。从合作一开始就展现了双方较高的智慧,他们围绕西北考察这一共同目标达成共识。最终瑞方达到为“开辟航线”收集气象、地理、地磁等各种资料的目的,中方达到维护主权,考察西部边陲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上书写了非常有意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正确使用科技术语的重要性。对地理学领域一些常用术语的使用进行了探究,以期引起使用者的关注,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术语。  相似文献   

20.
界定了地理学中事理、物理、人理的概念,论述了事-物-人"三理和谐"与复杂地理问题研究的关系.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为例,说明了复杂地理问题研究中事-物-人"三理和谐"的目标和要求.从科学理念上升为哲学范畴,揭示了物理、人理、事理与是、应当、做的对应关系,指出事-物-人"三理和谐"是完成认识世界、规范世界、改造世界三大任务的有效途径.此理念有利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体化,促进人们在复杂问题研究中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