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纳米TiO2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及表面改性处理,概述了纳米TiO2抗菌材料的抗菌机理及抗菌特点,综述了国内外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探讨了纳米TiO2抗菌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纳米抗菌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主要对当前纳米抗菌材料的概念、分类、抗菌机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两类主要的纳米抗菌材料——纳米载银抗菌材料和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存在的缺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TiO2/Ag纳米抗菌材料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工业级普通二氧化钛和硝酸银为原料,经溶解、净化及沉淀等过程制备了TiO2/Ag系纳米复合抗菌材料。抗菌检验表明,该抗菌材料浓度100mg·L-1,作用60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杀率均可达99.0%以上,同时,表明该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持久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纳米抗菌材料的安全、高效、广谱等优点将成为纳米科技和生物工程发展的主要方向。纳米抗菌产品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纳米抗菌产品正在蓬勃发展,朝着实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日常生活、公共卫生事业等主流产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发现,自然界材料表面结构的特异性,可通过制备相似仿生材料实现。鉴于抗菌材料的广泛需求和应用,仿生抗菌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廉价易得及生物相容性良好,TiO2材料可被用于仿生抗菌材料的研究,而制备具有仿生结构的可控TiO2纳米阵列材料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利用简易的水热合成法,通过调控反应时间在掺杂氟的SnO2导电玻璃(FTO)上成功制备TiO2纳米阵列材料,进行了物化性能和抗菌性能测试。材料物化分析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TiO2纳米阵列沿(002)晶相排布更密集,且表面水接触角从85.97°逐渐变化为19.11°。材料的表面抗菌实验结果表明,TiO2纳米阵列材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菌效果,这将为制备表面亲水性的抗菌复合材料提供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进行金属Li离子掺杂TiO2抗菌剂的制备,采用大肠杆菌(ATCC 25922)为实验菌种,对掺杂锂源、掺杂量、表面活性剂、焙烧温度等因素对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究,并讨论了该抗菌材料的抗菌机理.应用 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基本形貌、物相结构及光吸收特性进行表征,通过调整制备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得到Li掺杂TiO2 抗菌材料的最优反应条件.实验得出,Li掺杂TiO2纳米抗菌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99.5%以上,其抑菌环直径达到2.6cm.该抗菌材料通过抑制抗菌剂的晶粒长大和拓展光响应范围等方法增进抗菌剂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无机抗菌材料及其抗菌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功能材料领域,以抗菌杀菌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材料,尤其是具有无毒、抗菌功效持久等特点的无机抗菌材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介绍了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机理、抗菌特点以及该类材料的应用领域与前景,提出了抗菌材料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开发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睫.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在抗菌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主要介绍了三类稀土基纳米抗菌材料:稀土氧化物、稀土配合物、稀土掺杂复合物,简述了这三类材料的抗菌机制和应用现状,同时对材料未来的抗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纳米抗菌材料进行分类对比,介绍了无机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主要介绍了新型石墨烯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总结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杀菌机理。  相似文献   

10.
抗菌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抗菌材料、抗菌剂的种类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方式;介绍了纳米抗菌材料、复合型抗菌材料等新型抗菌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同时指出新型功能材料在中国应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十分广观.  相似文献   

11.
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开发新型的抗菌复合材料 ,开拓传统材料的应用范围 ,掌握抗菌材料的研究方向 ,选择剖析了典型的抗菌材料。从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面 ,讨论了材料的特性与抗菌功能相结合的常用途径。通过分析和对比 ,对已取得的关于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归纳出制备抗菌复合材料的一般工艺过程 ,探索研制具有良好综合性能抗菌材料的工艺和方法 ,结合目前实际状况 ,提出了设计和研制抗菌生物材料的思路 ,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抗菌复合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晶化法制备Ag掺杂量不同的Ag/TiO2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用XRD、SEM等手段表征Ag/TiO2复合材料的晶相和形貌.研究光源、Ag掺杂量、紫外光照时间、不同实验菌种等因素对Ag/TiO2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水热温度制备出来的纳米Ag/TiO2复合材料中的TiO2都以锐钛矿晶型存在;在无光照的情况下,纳米Ag/TiO2复合材料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当n(Ti)∶n(Ag)=1∶0.2时,有最佳抗菌效果;长波紫外灯照射12 h后,由于Ag+被还原,复合材料总的抗菌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无机抗菌材料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地介绍了与抗菌有关的术语 ,无机抗菌材料的种类、特点、抗菌机理及抗菌材料在工业、民生各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可以预言 ,无机抗菌剂将成为新兴产业 ,并将促进相关传统产业的提升 ,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石墨烯基银抗菌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石墨烯基银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菌机理研究.在石墨烯基银抗菌材料的应用方面,展望了该类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万古霉素是一种具有多重杀菌机制的糖肽类抗菌药物,但因其代谢快和易于产生细菌耐药性等特点,影响其抗菌作用,开发新型基于万古霉素的纳米缓释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模板法成功制备了聚乙二醇功能化分散性好的中空介孔纳米硅球药物载体,利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及热重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该载体对万古霉素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高达154.9 mg/g和77.5%,24 h万古霉素药物累积释放率为47.4%,细胞存活率均高于85.0%,抗菌活性显著增强。结论:基于中空介孔纳米硅球载体万古霉素药物在药物缓释及生物利用度提升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为新型抗菌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纳米材料的抗菌特性,采用纳米沸石银和纳米沸石锌作为抗菌材料,研究其对垃圾堆肥样品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如下:2种纳米材料均具有抗菌作用.从同一菌液浓度的抑菌圈大小看,纳米沸石-Ag对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纳米沸石-Zn,这2种材料的抑菌圈大小均随着菌液稀释度的增大而增大;纳米沸石-Ag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 mg/mL,最大杀菌浓度为28 cfu/mL.而纳米沸石-Zn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 mg/mL,最大杀菌浓度为0.28 cfu/mL.纳米复合沸石的质量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抑菌效果越好.综合比较,纳米沸石-Ag抑菌效果优于纳米沸石-Zn.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浸渍还原法在水热法制备的多孔碳微球(PCMSs)表面负载银纳米颗粒,制备了不同银含量的Ag/PCMSs复合材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热重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采用抑菌环定性实验对所制备的Ag/PCMSs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CMSs表面有—OH、C=O等含氧官能团;50℃下PCMSs与AgNO3在乙醇中反应,在其表面负载直径约16nm、分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抗菌实验分析表明样品具有很好的抗菌性,可以作为抗菌材料。  相似文献   

18.
银的抗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银的抗菌机理的4种理论:静电吸附杀菌、金属溶出杀菌、光催化杀菌和复合作用杀菌。分析银的抗菌机理与抗菌材料载体种类、细菌结构与成分及银的价态的关系。要得到既长效又广谱、既高效又安全的银系抗菌材料,有必要对银的抗菌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以磷酸氢钙为载体,以银、锌金属离子为抗菌物质的抗菌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通过抗菌试验和洗提实验,验证了这种新型抗菌材料的抗菌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CaHPO4抗菌陶瓷材料抗菌效果好,稳定性强,使用安全,应用厂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型纳米抗菌材料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制,在抗菌膜方面展示了不容忽视的潜力.但是,如何提高这些抗菌剂穿透菌膜胞外聚合物基质(EPS)的能力,以达到低剂量、高疗效的目的,仍是一个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通过一锅法成功合成了一种带正电、靶向菌膜中胞外脱氧核糖核酸(eDNA)的沸石咪唑框架纳米复合颗粒(ZIF-8@D).研究发现,ZIF-8@D能够迅速穿透菌膜,并在菌膜内部释放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 I),DNase I能水解菌膜中的eDNA,以达到分散菌膜的目的 .这项研究不仅为设计高穿透性的抗菌膜材料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拓展了沸石咪唑框架结构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