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语言的社会性,按照思维和存在的辨证,结合具体语境,对《易经》中的关键语词"元"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原义"回溯,为进一步深化《易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本文认为,"元"当训为"大"。由对"元"的考释,本文总结出训释《易经》的三条本则:即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社会存在决定人类思维的历史性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语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由央视<百家讲坛>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的清史专家阎崇年,因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身陷"悬赏门",他以"一字疏误视作羞、一句错断引为耻"自勉,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挑出一个错,奖金一千元".孰料山西大学副教授白平竟先后发现该书"错误"690处,要求获得奖金69万元.  相似文献   

3.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是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现在人们常用它来作珍惜资源、保护耕地的大幅宣传标语.可你知道吗?原来这名句中的"方寸地"不是指土地,而是指人心.<列子·仲尼>中说:"吾见子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这句俗语是将人心比作土地,要求每个人都要像重视土地一样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多积善德,为后代子孙作好榜样.中华民族自古对人之本身言行尤其是"人心"之表现给予高度的重视,<礼记·大学>中提出,一个人想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从"正心"开始下功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为何先要从"正心"做起?下面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看中华民族对"人心"之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重新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英语教学的五项基本目标,即语言能力、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者,英语教师应该如何为英语学困生解"困",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呢?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马氏文通>中对"或"字的解释开始谈起,将<助字辨略>、<古汉语虚词字典>、<古汉语虚词通释>等书中对"或"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或"字意义和词性的研究和探讨,这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此字,对我们阅读有关书籍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易经》对"震"解释,指天上的雷声,有"连续打雷"之意。英语单词"earthquake",指大地震动、摇晃,而quake指雷神之锤,有天体震动之义。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词汇,说到大地的震动,竟然都与天上的轰轰雷声有关。可以推测,东西方的人类先人,一样惊愕于地震时的场面,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地感受到地动山摇的狂野冲击,在文字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古人一直试图解释地震成因,但限于认知水平,大都  相似文献   

7.
卞毓麟 《自然杂志》2005,27(1):46-48
一瓣荐心香 物候贯千载,禹迹穷八荒. 科坛标铁汉,学宇沐春光. 海纳百川大,壁立千仞刚. 浩茫极仰望,一瓣荐心香. 这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绶琯先生20年前写的一首五律,题为<缅怀竺老--竺可桢先生逝世十周年敬献>.其中"物候"句谓竺老研究物候学,考据远及古代文献,近至日常记录;"禹迹"句谓竺老主持综合考察,足迹遍及边远地区,故喻之以大禹治水行迹."科坛"两句谓竺老耿直刚正,但对学生后辈呵护备至."海纳百川"又应"学宇"句,"壁立千仞"则应"科坛"句.  相似文献   

8.
我出身于农家,村里许多人家都种植果树,我虽不怎么懂农活,却也有一点实际经验. 读了2000年第九期<科学24小时>"我的发明"栏目中的孔令首同学<思考让我力量无穷>的文章后,我觉得他发明的"喷雾杆"存在某些不足,但一时看不出在何处.  相似文献   

9.
钱定平 《科学》2003,55(6):61-62
打孔夫子以来,指引"怎么从文学学科学"的古人,代代都大有人在.三国时吴国的陆玑撰写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这实在可算是世界文学史、科技史上少有的著作,指引着莘莘学子从文学里面亲近科学.到了清末,更出了一位高丽妙人冈元凤,他老先生编撰了一本<毛诗品物图考>,凡是<诗>里出现的草、木、鸟、兽、虫、鱼都收罗无遗.而且,每一品物还批配有图画,让人可以同时颂读<诗>歌之美又看图识物之实,真是厥功至伟.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下图)又一次地登上了"月球".只不过和1969年的那次登月不同,这一次他在<飞向月球>的三维立体动画片中为自己在影片中的卡通形象配音——故事讲的是3只喜欢冒险的苍蝇偷偷搭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飞船飞向月球的故事.不久前,<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奥尔德林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对话内容从<飞向月球>聊到了NASA50周年的庆典,包括NASA2010年停飞航天飞机和2020年重返月球等计划.  相似文献   

11.
"你比五年级小学生更聪明吗"又成了一句流行语,它源自美国最新益智类节目<你比五年级生更聪明吗>,在美国首播大获全胜后,这股"考生热"迅速被"拷贝"进了中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各地的荧屏涌现了数档同类节目.其中广东公共频道的<五年级插班生>、新改版的<幸运52>、陕西卫视的<不考不知道>、湖南经济频道的<五年级救助队>、天津少儿频道的<你能毕业吗>,以及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等应运而生,真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一片考声,难怪有人戏称在全民选秀热稍见退烧后,全民又要重新读小学了!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精确严密的,似乎无论从表达上还是计算上都和"模糊"一词八竿子打不着。但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模糊数学的概念,如"一米左右"、"一百来斤"、"大半天"等表述。为了说明这些"模糊"现象的特征,有必要提及两个著名的论证――"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发现强盗对山门喊:"芝麻芝麻,开门!"门就自己打开.等强盗走开,他光走到石门前喊一句,结果石门大开,里面珍宝无数.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交汇     
无需交待更多,只要列一个单子就够了: "星球大战"系列:<星球大战>、<银河帝国反击战>、<杰迪骑士的归 来>; "星球大战"前传系列:<幽灵的威胁>、<克隆人的进攻>、<西斯的复 仇>.  相似文献   

15.
钱定平 《科学》2003,55(4):58-60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个绝活,我称之为提升自然的人文意象.他们发明了像"鲸吞"、"虎视"、"獭祭"、"风声鹤唳"、"狼奔豕突"这样的美妙词语.对于自然那飘忽空灵的认识,在语言这个随身携带的工具箱里收藏起来,就可备随时使用.这一点,在世界民族之林里可能是独步全球的(请参阅作者<美是一个混血女郎>中"獭祭之乐乐无穷"篇).那么,如果中国古人到过美国加州红杉国家公园,可能会想出诸如"杉举"、"杉耸"、"巨杉入云"、"高杉出岫"等这样高迈鹰扬的词汇来吧.  相似文献   

16.
"两种文化"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钝 《科学》2003,55(4):55-57
1956年,英国人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按照剑桥大学知识史教授科里尼(S.Collini)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至少做成了三件事:发明了一个词汇或概念,阐述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词汇是"两种文化";问题是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即所谓"斯诺命题";争论就是围绕着"斯诺命题"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令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它的政治、经济乃至生态学内蕴在今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llbert,卞图)被人们称为"快乐教授",因为这位50岁的研究者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快乐本质的实验室.吉尔伯特所著的<撞上快乐>一书曾经是<纽约时报>评出的畅销书之一,上榜时间长达23周之久,该书还获得了2007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近期,记者对吉尔伯特教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编者按:著名学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作了有关<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演讲,在文化界、科技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了让广大读者能读到杨先生演讲的全文,本刊特致函杨先生,蒙先生厚爱将讲稿审定后,同意我刊发表,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再造"病人">一书主要阐述了"身体"是怎样和政治挂钩,西医自近代以来是如何以各种方式渗透、扩张到中国的政治空间的;在医疗变革史中,"身体"是怎样与"疾病"隐喻发生着复杂纠葛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三十六计>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兵法奇书.它在我国的传习,已经相当的久远.全书集中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古今兵家视若制胜法宝,广为援用.其中不少计名,在我国的街巷坊间,妇孺皆知,吟诵如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