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生成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的理论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为理论框架。参照心理学及认知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从“认知连续统”的角度出发,对反语的认知机制做一尝试性的探索,发现:找到存在于心理模型中的有关某一范畴的正-反相邻连续统是理解反语的关键,它为反语中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的定位,进而为整个反语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一个可以解释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4.
双关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作为一种话语,其表达通常包含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两个层次;这两层表述的地位不是对等的,是自主和依存的关系。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在自主-依存框架下对双关话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自然语言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理论指导。分析了双关话语的生成机理.认为双关所要表达的目的话语为自主成分,双关话语为依存成分,是目的话语在说话人意向态度的制约下,通过目的话语和双关话语之间的相邻/相似关系,利用通感、通知推衍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生成语法和功能语言学对"there"存在句型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在认知语言学这一理论框架下,可以运用象似性原则、语法化、原型范畴理论和目标/背景(心理空间)法则等来解读"there"存在句型的生成、演变和多义性的拓展机制:"there"句型的认知理据是象似性原则;其发展演变则以语法化为依据;其多义性拓展机制则植根于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机制;目标/背景(心理空间)模式则阐释了人类空间认知倾向的同一性,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大范围到小范围。在解读"there"存在结构时,最好把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和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理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Lakoff认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被用来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这对语义研究来说是一种创新。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赵本山小品中幽默言语的生成进行认知解读,即:基于或突显某一模型、某一模型的隐喻或转喻说法以及修改某一模型,旨在为幽默话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框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功能,即其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制约性,体现说话者意图,促进话语的理解,减少受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因其独特的对比性语义特征及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用功能,对比性标记语在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中逐渐占有特殊地位。以关联理论为框架,从关联—认知角度分析对比性标记语这一语言机制存在的依据,可知对比性标记语的程序性意义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详细阐述转喻和隐喻两种辞格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常规关系的相邻/相似性两原则对转喻和隐喻进行对比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框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功能,即其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制约性,体现说话者意图,促进话语的理解,减少受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苗宁  杜冰研 《科技信息》2007,(36):22-22,44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的框架下,从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和心理表征性为出发点,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认知分析。本文认为相比较其他连贯理论,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李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6):110-111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学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一个原型义项演变过来的,而各个义项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生成的。现以"break"为例,对英语多义现象产生的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璐 《科技信息》2011,(6):126-127
词语的同义词关系研究运用唯实语义观,义素分析法及语义场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都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试图将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引入同义词研究。同义词是由认知引发的,人们将某事物概念化于不同框架,从而形成了同义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目的语中应激发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体现出同义词语的框架差异。基于框架理论的同义词分析与研究为同义词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预设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对预设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认知分析和解释,为预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认知解析,在于揭示阅读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以促进阅读理解教学。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神经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隐喻的理解和生成,通过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关系网络模型建立了理解隐喻的三种关系系统:概念关系系统、语境关系系统和创造性关系系统,通过三种关系系统的相互连通和激活,形成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修辞学论域重要研究对象--汉语对偶修辞一直被人们关注,之前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其修辞功能和审美效应.从认知研究新视角出发,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观点"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关系推理"为理论框架,探讨了支配对偶运用的深层认知机理.  相似文献   

19.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对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分析中动结构中动词的特性。认为中动句是一种特殊的语态类型,具有自身的句法特征,它表示的是事物本身的内在本质属性而非着重于被动关系的传达。中动结构的生成源于人们对事物以及相关联事件的不同认知过程和认知角度。  相似文献   

20.
语言交际是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在实际交际中 ,要实现对交际话语的理解 ,应以交际人双方趋同的认知心理状态为前提 ,通过语用推理 ,实现对话语理解的目的。交际双方认知心理状态在理解隐性话语和判断隐性连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