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通过"点石成金",到2020年贵州刺梨产业将实现年总产值48亿元。小小刺梨,将为贵州打造现代山地生态高效农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精准扶贫提供又一路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在贵州,刺梨产业正在成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到2020年,贵州全省  相似文献   

2.
2015年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希望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精准扶贫是建立在每个贫困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贫困人口实际情况来进行的,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脱贫的目标。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实施文化扶贫精准识别和帮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公共图书馆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时一定要明确扶贫的关键问题,保证扶贫工作中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实施。本文主要阐述精准扶贫战略的公共图书馆扶贫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贫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实施积极的扶贫政策,我国减贫成效世界瞩目。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加快了我国减贫的步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减贫方面再创辉煌,并力争在2020年全社会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之际,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精准扶贫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示。"造血式"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扶贫过程中对扶贫群体、重点扶贫对象要有重点划分。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子女实施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脱贫致富的技术,是打好新时代精准扶贫、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要方法。在新的时代发展阶段,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让广大落后贫穷地区的人们也能够享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成果。本文将主要围绕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进行讨论,并分析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5.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是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现农村全面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民族村寨发展策略之一。研究设计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贵州省金沙县温泉村调查,分析研究案例村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水平。研究认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贫困人口融入、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转型升级存在困难、旅游扶贫经济基础较差、旅游扶贫链接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鉴于此,从顶层设计构思提出精准识别扶贫受助对象、精准鉴别旅游项目资源、精准认识扶贫政策环境、精准打造社会参与平台、精准践行组织体系建设、精准创新产业融合道路、精准教育村民发展观念几个方面,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本文对生态农业做了概述 ,同时对临沂市河滩的治理提出了一个生态农业模式 .本模式以农业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发展多种经营 ,综合利用 ,不仅能有效地治理河滩 ,而且还能获得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对提升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维持区域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水库移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成为我国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在参与后期扶持监测评估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制约水库移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精准扶贫视角下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对策建议,供有关水利扶贫部门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是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按照国务院2011年10月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将着力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国扶贫攻坚发挥示  相似文献   

9.
正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是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按照国务院2011年10月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将着力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国扶贫攻坚发挥示范引  相似文献   

10.
<正>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是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按照国务院2011年10月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将着力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国扶贫攻坚发挥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就、现阶段的目标,以及2020年后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从消除儿童贫困、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角度提出通过打破贫困代际陷阱,实现贫困预防的我国后2020扶贫战略转型思路。本文在分析发展中国家贫困和儿童早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国际上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消除儿童贫困的经验和探索,基于我国农村儿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完善农村儿童营养、健康和教育公共服务提供质量,促进贫困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从源头上实现贫困预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川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连片贫困区,在精准扶贫中需要依托金融扶贫夯实基础。基于川西南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当前凉山州农村金融支农现状分析,从金融机构和农村贫困地区农户两个方面探析了农村金融支农不足原因,最后,从州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农户三个层面提出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建议,以期助推川西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同步小康的战略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以服务民族地区后扶贫时代全面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为目的,对大数据技术与民族地区精准帮扶工作的关联点、契合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当中的技术优势,提出了建设乡村大数据基础设施、打造网络大数据技术队伍、开展大数据技术贫困治理等实现民族地区智慧脱贫的有效途径,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全面精准脱贫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服务民族地区后扶贫时代全面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为目的,对大数据技术与民族地区精准帮扶工作的关联点、契合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当中的技术优势,提出了建设乡村大数据基础设施、打造网络大数据技术队伍、开展大数据技术贫困治理等实现民族地区智慧脱贫的有效途径,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全面精准脱贫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精准化理念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核心要义。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中精准化的要点在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基于建档立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我国扶贫的精准化程度显著提高。但是实践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难点和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贫困认定边界的模糊性和识别要求的精确性之间的矛盾、贫困户的发展能力的有限性和脱贫任务的紧迫性之间的矛盾、扶贫机构的松散式管理和扶贫开发工作的系统性之间矛盾,这些矛盾产生了识别精准化、帮扶精准化和管理精准化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上述难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精准化程度的对策建议:一是建立贫困户分类系统,制定差别化的因村因户帮扶措施;二是建设扶贫大数据平台,推动贫困相关共享和扶贫决策优化;三是建立精准扶贫诚信体系,营造诚信帮扶和诚信脱贫的氛围;四是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监督作用,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以及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的研究,探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从理论上探索金融支农的可行性,为后期研究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循环型农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难题,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和农村人口贫困就是其中典型的两大难题。鉴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我国现阶段呈现持续强化的趋势,提出应鼓励发展循环型农业,以此作为保护农区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具体措施。政府也应通过制度规制,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长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保证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我国粗蛋白饲料原料进口的现状和畜牧业发展形势,针对人畜争粮、饲料紧缺矛盾和食品安全的巨大需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培育出耐干旱、耐贫瘠、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更适合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的杂交构树新品种,并提出了"以树代粮、种养循环"设想,可以快速实现"当年种植,当年受益",同时能够一次种植,多年收割利用,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户对饲料的需求,促进贫困地区养殖业的发展。因此,杂交构树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国家十大精准扶贫工程",成为将科技创新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推进贫困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构树扶贫工程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将成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国惠民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梳理国家层面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以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经济开发为核心、以贫困区域为核心、以精准为核心的贫困帮扶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5个发展演变历程,在深入探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继起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构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立足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情况和已有文献研究的区域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河坝聚落区、山坡聚落区、二半山聚落区、高半山聚落区4个区域,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乡村振兴差异化推进路径。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分区分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与其他发展战略的衔接路径4个方面探讨了配套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与基础作用,随着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及合作程度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文章结合财政支农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在分析现有财政支农政策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夯实西藏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扶贫开发、推动农业科技工程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对策,以提升西藏财政支农政策效应,实现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