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亚群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所有进行冠脉造影患者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冠脉造影正常者(n=20)相比,冠心病患者(n=5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3)。对冠脉病变范围与白细胞计数及其亚群的分析发现,与冠脉无病变者相比,冠脉病变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2)。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能有助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东北虎幼体血象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只东北虎幼体的血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细胞直径进行了测定,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东北虎幼体红细胞数(6.82±0.60)×1012/L,血小板数(415.38±71.51)×109/L,白细胞总数(16.95±2.74)×109/L,血红蛋白含量(118.92±17.24)g/L,嗜中性粒细胞(62.52±9.32)%,嗜酸性细胞(2.88±2.32)%,嗜碱性细胞(0.44±0.58)%,淋巴细胞(28.96±7.50)%,单核细胞(5.32±3.73)%;血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红细胞6.7μm、嗜中性粒细胞11.0μm、嗜酸性粒细胞11.7μm、嗜碱性粒细胞12.5μm、淋巴细胞8.6μm、单核细胞12.9μm.结论:所测的血液指标在东北虎幼体雌雄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骨髓抑制时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且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恶性肿瘤患者资料,通过对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的检查,观察恢复天数和用药前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不同骨髓抑制时期给药后患者的恢复程度,以此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有显著升高,恢复正常值平均需要2.72 d,药物的有效率为96.50%,其中Ⅱ度骨髓抑制患者治愈率可达到100%.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骨髓抑制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最佳给药时机为Ⅱ度骨髓抑制时期.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8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热伴呕吐3 d入院.入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为13.8×109/L,中性粒细胞38%,淋巴细胞55%,单核细胞7%.脑脊液检查:外观白色混浊,白细胞计数7.96×109/L,中性粒细胞为85%,单核细胞为15%,潘氏反应(卅).3次抽取脑脊液直接涂片均查到革兰氏阳性短粗杆菌,经培养证实为假白喉杆菌,临床诊断患儿是由该菌引起的脑膜炎,经用氨苄青霉素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阿胶浆对在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疗效。方法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90例,采用开放自身对照的方法,第1周期复方阿胶浆20 mL/次,每日3次,化疗当天开始口服21 d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占77.5%,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的占85%,血小板升高的占52%。结论复方阿胶浆能够改善造血功能,减轻化疗对骨髓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探究输注疗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113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预防性输注的1 921次血小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并依据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无效组及有效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起病时的血象、脾脏大小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疾病类型等并无统计学差异.无效组患者死亡率(45.2%)高于有效组患者(25.8%),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无效组中位生存期(10.4月)远低于有效组(17.2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无效组及有效组中位生存期均未到达,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起病时伴有贫血(血红蛋白质量浓度60 g/L)、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计数20×10~9/L)、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50×10~9/L)等血象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更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的疾病预后差于输注有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123例,其中男80例,女43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71例)及预后不良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进行预后的评估.结果:2组在年龄、高血压、房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1hNIHSS评分、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NL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NLR、白细胞计数、溶栓后1hNIHSS评分是ACI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32、0.701、0.685、0.867.入院时NLR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最佳界值为3.375,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9.6%和81.7%.结论:入院时NLR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还有肝功能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慢性乙肝176例,慢性丙肝67例和健康对照者的血常规参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还有肝功能参数(胆红素、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二组慢性病毒性肝病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分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分类结果只有慢性乙肝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丙肝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结果不仅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慢性病毒性肝病两组之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还有肝功能参数,可以反映慢性病毒性肝病的肝损伤程度和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金匮肾气丸对环磷酰胺造模小鼠血常规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小白鼠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小鼠给予1.2g/kgb.w.剂量的金匮肾气丸进行灌胃,1次/d;在治疗的第7d,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50 mg/kg b.w.剂量环磷酰胺进行腹腔注射,1次/w,连续用药35 d。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小鼠称重并采集血液进行血细胞分析。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体重、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压积显著降低(P 0.05),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增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在治疗结束后,小鼠的体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总数、血小板压积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总数显著降低(P 0.05)。结论金匮肾气丸能有效改善环磷酰胺导致小鼠血常规,对肿瘤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金匮肾气丸防治环磷酰胺毒副作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和结扎大鼠下腔静脉方法评价虎杖苷(polydatin,PD)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和Born比浊法观察PD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PD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及结扎大鼠下腔静脉引起的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PD明显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和肉豆蔻佛波醇(N-formyl-methiongl-leucyl-phenylalanine,fMLP)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悬液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51.9,307.6μmol/L.本实验提示PD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与阻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ST段回峰幅度联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STEMI患者100例,收集其入院时第一份心电图、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电图.根据术后心电图ST段回峰幅度将患者分为ST段回峰幅度≥50%组、ST段回峰幅度<50%组;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组.通过分析心功能及MACE事件比较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ST段回落幅度≥50%组及ST段回峰幅度<50%组在性别、是否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T段回落幅度≥50%组的吸烟率(76%)明显高于ST段回峰幅度<50%组(24%)(P<0.05);ST段回落幅度≥50%组在术后1月、半年、1 a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ST段回峰幅度<50%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组、≥10×1...  相似文献   

12.
吴晓芳 《甘肃科技》2014,(2):118-119
研究分析了初发急性白血病首诊时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探究血细胞分析参数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诊断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复检血细胞分析提供依据。对已确诊的36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百分比(升高或降低)82.06%、中性粒细胞(NEU)降低(55.16%)、升高(27.72%),淋巴细胞(LYM)降低11(30.44%)、升高(51.90%),单核细胞(MONO)降低(29.08%)、升高(54.62%),嗜酸性粒细胞(EOS)降低(53.26%)、升高(5.44%),嗜碱性粒细胞(BASO)降低0、升高(54.6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降低(66.30%)、升高(10.6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降低(5.98%)、升高(57.88%),单核细胞百分比(MON0%)降低(12.23%)、升高(51.36%),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51.90%)、升高(5.71%),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降低0、升高(59.24%)。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率增高,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降低。但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的初诊患者,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升高,也应行血细胞镜下检查。  相似文献   

13.
用血常规法检测82例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血象。实验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的平均值各为634万/mm~3、0.70万/mm~3、12.9g/100ml,嗜中性粒细胞(NG)为64.18%,淋巴细胞为31.45%;并且上述指标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24例儿童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黏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手足硬肿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高达100%、88%、83%、79%、21%、2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分别占87.5%、83.3%、82.6%、75%和8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黏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和CRP升高要高度怀疑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定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肿计数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扩张(CA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恶性肿瘤发热患者中的鉴别意义.将200例肿瘤合并发热患者经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PCT、CRP阳性率情况分为肿瘤感染组及肿瘤发热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肿瘤感染组与肿瘤发热组比较:白细胞计数升高(χ2=44.5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χ2=45.298),CRP升高(χ2=55.354),PCT升高(χ2=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表明PCT和CRP检测有助于鉴别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抗感染及肿瘤的治疗提供指导及依据.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是人类重要的致死病因.肿瘤化疗为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限制了化疗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已有rhG-CSF、rhGM-CSF及EPO上市,可促进化疗病人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增生.但防止化疗后血小板缺乏、出血,仍无临床用药,化疗后因血小板数量剧降而导致全身性出血和颅内出血已成为化疗限制主要因素.白细胞介素11是人体内分泌的一种多功能因子,可以刺激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及巨粒细胞成熟,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并增强其功能.因此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成为治疗癌症病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唯一药物,能够满足临床用药的迫切要求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常规指标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甘肃省中医院确诊为白血病的128例患者为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27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25例,其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76例,选取同期入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统计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数目和形态异常情况,对其血常规检测结果及散点图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升高,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白细胞异常率为98.44%(126/128),红细胞异常率为25.78%(33/128),血小板升计数异常率为70.31%(90/128)。血涂片检查显示白细胞异常率为96.88%(125/128),红细胞异常率为15.63%(20/128),血小板异常率为17.97%(23/128),血细胞形态异常率达98.44%(126/128)。对照组血常规散点图共有5个区域,五分类有其固定区域;AML-M3患者散点图可见全血细胞不能分类的灰区,单核细胞群明显增多等变化;ALL患者散点图可见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群重叠,有淋单切迹、淋巴细胞群增多、淋巴细胞群朝上移位等变化;AML患者散点图可见区域间模糊不清,出现颗粒团重叠、切迹或单核细胞群朝上移位显示占比升高等变化。观察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异常情况可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是人类重要的致死病因。肿瘤化疗为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限制了化疗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已有rhG—CSF、rhGM—CSF及EPO上市,可促进化疗病人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增生。但防止化疗后血小板缺乏、出血,仍无临床用药,化疗后因血小板数量剧降而导致全身性出血和颅内出血已成为化疗限制主要因素。白细胞介素11是人体内分泌的一种多功能因子,可以刺激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及巨粒细胞成熟,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并增强其功能。因此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白细胞介  相似文献   

19.
实验组中华鳖稚鳖饲养于总氨氮(TAN)质量浓度ρ(TAN)为110mg·mL-1的水环境中,将含不同质量浓度的壳聚糖(0,1,5g.L-1)的生理盐水溶液100μL注射到中华鳖腹腔内,空白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并饲养于新鲜晾晒自来水中.注射7d后观测外周血细胞形态及白细胞分型.主要观测到5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氨氮胁迫下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显著升高;胁迫对照组(0g.L-1)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可见,氨氮胁迫会刺激中华鳖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增多,而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减少.注射壳聚糖对中华鳖白细胞比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北方山溪鲵外周血细胞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Wright氏染色法和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各种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同时对北方山溪鲵的血细胞与其他动物进行了比较,从进化和生活环境与血细胞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红细胞多呈椭圆形,长径35~50μm,短径12.5~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在外周血液中平均含量为7.8×104个/mm3.白细胞多为圆形,平均含量为3.4×103个/mm3.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平均值分别是:淋巴细胞占75%;单核细胞占6%;中性粒细胞占9%;嗜酸性粒细胞占4%;嗜碱性粒细胞占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