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徐家沟滑坡是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推移式滑坡,其形成演化机理:降雨入渗后缘拉张下错裂缝形成→滑面扩展与贯通→滑坡整体失稳破坏→滑坡停积,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讨论了该滑坡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的基本特征,指出:(1)该滑坡可分为特点截然不同的两部分。上滑体,可称为滑动铲部分,滑动时此部分滑体主要沿较陡的滑面发生整体性的转动滑移,垂直位移分量较显著。下滑体,可称为碎屑流部分,滑动时此部分滑体基本上呈近水平的运动;(2)主滑面呈上陡下缓渐转水平的座椅状;(3)滑坡的发展具有“推落式”的特点,上滑体是主动部分,它的突然失稳和下滑是推动下滑体运动的主要动力,(4)此滑坡的产生是斜坡变形累进性发展的结果,滑坡后缘拉裂缝的发展经等速开裂、加速开裂和裂缝闭合等三个阶段,最终导致大滑动。文中根据后缘拉裂缝等速开裂的资料,导出了一个预测滑动发生时间的公式。还根据现场证据进一步分析了造成此类滑坡高速远滑的两个机制:滑动铲机制和碎屑流效应,并根据所提出的机制导出了一个预测此类滑坡最大滑速的公式。  相似文献   

3.
陈家岩滑坡是滑坡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小型土质滑坡,其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前缘修筑公路开挖坡脚形成临空面,在强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滑坡后缘首先发生下错,局部表层滑塌,致使前部推移,进村公路半幅塌陷,严重威胁坡脚居民以及进村公路上过往行人及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已有变形破坏特征,对该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挡土墙+裂缝夯填"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和深化顺层斜坡视倾向失稳机制研究,以贵德亦什扎滑坡为例在开展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测、遥感解译等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滑坡基本特征和变形历史,分析和探讨了其变形过程和失稳机制。结果表明:目前滑坡后缘拉张裂缝带已与侧缘剪切裂缝贯通,滑坡边界清晰,但尚未形成剪出口;滑坡初始变形时间早于2004年,后缘左侧变形时间早于右侧,变形从后缘以侧缘剪切裂缝的形式往前缘发展,目前仍处于变形发展阶段。亦什扎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岩体结构控制,其失稳机制可概括为层间蠕滑—后缘拉裂—中后部滑移—前部阻滑—顺层视倾向剪出。  相似文献   

5.
以某水电站典型的大型近水平顺层坝后滑坡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室内试验及相关论证,研究了该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滑坡特征等,分析了滑坡的成因与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强烈下切、后缘不断加载、地下水影响下,近水平软硬互层的顺层斜坡发生层间错动,致使斜坡后缘的拉裂缝形成贯通的软弱带,随软弱层软化,斜坡沿层状岩体软弱层面滑动;在极端条件下,产生软硬相间互层状近水平顺向坡体结构,该坡体结构决定了该区斜坡的演化特征以及滑坡的类型和规模;后期在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下,滑坡演化具有明显时间和空间差异性的多次滑动.近水平顺层滑坡是滑坡中的常见类型,在力学作用与化学作用的共同影响下,该滑坡具有十分特殊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并且具有大面积、大规模的群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库区堆积层滑坡失稳机制,以雅鹊湾滑坡为例,基于Geo-Studio中Quake/W和Slope/W耦合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和动力响应.在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系数在1.199 ~0.859波动,随着库水位由175 m降低到145m,滑坡稳定性由欠稳定降为不稳定;堆积层越厚的部位,受到地震作用后位移越大,滑带和后缘基岩发生的位移较为一致;监测点峰值加速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且加速度峰值的出现时间也随高程增加而滞后;坡面峰值加速度受到坡度的影响,监测点坡度发生较大改变时,峰值加速度会相应的减小.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得出堆积层滑坡后缘剪切破坏,表层岩土体沿平行于滑带的滑面滑动,剪出口为库水位淹没的区域,滑坡由表层向深部滑动,最终基岩上覆土体全部滑动破坏,同时滑坡滑移会导致后缘基岩产生临空面,极易发展成为崩塌灾害.  相似文献   

7.
阿龚坪滑坡是滑坡堆积体在土体内部滑动的小型牵引式土质滑坡。前缘修筑公路开挖坡脚形成临空面,在强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滑坡前缘首先发生表层滑塌,前缘推移,致使后缘产生拉张下错变形,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已有变形破坏特征,对该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滑坡底部及中部公路内侧抗滑桩+滑塌区坡面格构护坡"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川东南红层地区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分布有大量的红层地区,在这些地区广泛发育有一种平推式类型的滑坡,这种类型的滑坡具有岩层倾角缓,后缘拉裂缝容易充水形成静水压力,砂泥岩互层的特点。以仪陇县的大山梁滑坡为例,研究该类型滑坡在强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运用geostudio软件的seep模块分析其天然状态下与在降雨情况下地下水位线变化,并通过与slope模块进行耦合计算,以此分析降雨情况下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引起的稳定性变化;并对其成因机制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强降雨情况下滑坡后缘拉裂缝内会充水形成静水压力作用;并提升滑面处的扬压力,推挤滑体向前移动;并且随着降雨量的加大也影响了滑体内渗流场,导致滑体内孔隙水压力增大,致使后缘岩体在水的作用下软化崩解,进而加大后缘裂缝的深度与宽度。而滑体硬软硬的岩性组合迫使滑体整个的变形不一,使滑带土在雨水及推力作用下逐渐软化变形致使抗剪强度降低,最终使滑体沿砂岩与泥岩的层面交界处滑出。  相似文献   

9.
杨家沟滑坡是崩滑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小型土质滑坡,其运动形式为牵引式滑坡。在强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滑坡前部首先产生强烈变形并滑动,致使滑坡后部因失去支撑而开始缓慢变形,严重威胁坡脚居民和潆盘公路过往行人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对其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桩板墙+地表截排水+裂缝夯填"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合考虑滑坡体的抗剪强度指标、滑面倾角、滑面长度、滑坡体厚度、地下水水位、土体重力、滑坡后缘水柱高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沿平面状基岩滑面滑动的堆积层滑坡的稳定性系数方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和滑坡体规模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得到了滑坡发生的临界水柱高度、临界后缘水柱高度和临界滑面长度,为滑坡的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大型深层、复合型滑坡——舟曲县瓜咱坝3号滑坡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治理,通过现场工程地质勘察、稳定性评价、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研究了舟曲县瓜咱坝3号滑坡的类型、变形破坏演变过程特征、成因机理。结果表明:舟曲县瓜咱坝3号滑坡属于堆积层-破碎岩石的复合型滑坡,由反倾陡立层状岩体的倾倒切层变形破坏转化演变而来,具多条、多级、多层的滑动特征;滑坡成因机理为前缘大规模挖方以及冲沟持续冲刷,产生逐级牵引,使得滑坡后缘拉张裂缝、侧界剪切裂缝、前缘鼓胀裂缝、前缘剪出口、坡体裂缝不断发展;滑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滑坡防治治理措施以前缘回填反压、桩板墙支挡、排截水等综合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学》2016,(7):1140-1147
为研究连续暴雨状态下南京地区下蜀土滑坡的失稳机制及应急处置方法,以南京燕子矶太平村75-4号滑坡应急抢险处置为例,利用Geo Studio软件多个模块进行耦合模拟,运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暴雨状态下下蜀土滑坡易发生在浅层非饱和部分以及土岩交界处,变形滑动过程为持续暴雨—孔隙水压力增高、自重力增加、土体强度降低—坡脚临空面土层剪断滑出—后缘拉裂变形破坏.通过现场监测和模拟表明,使用减载反压、锚拉工字钢、坡面防雨等措施进行应急处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降雨是导致和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据调查中国大约68%的滑坡灾害是由于降雨作用所致。为揭示降雨诱因与边坡岩土体劣化变形之间的关联性,以大广高速新丰段边坡为例,对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建立降雨与开挖条件下的大广高速新丰段边坡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滑坡应力场和位移云场演变规律,确定了滑动面埋深(H=14 m)和滑动面地表出露位置,并发现滑动面出露处呈“后缘张拉V形裂缝、舌部挤压隆起变形”为主的破坏模式,坡面以蠕滑变形为主的破坏模式;开展新丰段边坡“耦合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加固设计及可行性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在新丰段边坡上建立了公路边坡滑动力综合在线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揭示了滑动力随降雨量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抗滑桩加固位置,坡体Z方向变形量减小,最大变形量仅为9 mm,满足边坡控制要求。可见,为类似公路高边坡的安全监测和变形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暴雨条件下贵州关岭大寨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贵州省关岭县2010年6月28日发生的大寨高速远程滑坡是2010年和强降雨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滑坡之一。在发生暴雨期间,在雨水的软化作用下关岭大寨滑坡岩体强度迅速下降;同时滑坡后缘拉裂隙产生的静水推力以及滑动面产生的浮托力对于滑坡稳定性的下降起到了重大影响。运用3DEC建立关岭大寨滑坡三维模型,结合强度折减法对滑坡进行模拟,得出暴雨发生前和发生后的滑坡安全系数并对滑坡失稳过程进行分析,证明暴雨是发生此次地质灾害的关键诱因。  相似文献   

15.
兰州文昌阁黄土——基岩滑坡临滑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阁巨型黄土一基岩滑坡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达家台台缘,自1995年1月滑坡后缘出现拉张变形裂缝后,滑坡体的运移速度不断加大,滑坡险情严峻.根据滑坡变形特征和长期的滑坡动态监测结果,应用变形控制方法,于滑坡发生前10天进行了临滑预报,划定了滑坡压埋范围,及时疏散了人员财产.1999年7月23日上午8时,体积达110×104 m3的文昌阁巨型黄土一基岩滑坡发生大规模滑动.由于进行了准确的临滑预报,实施了科学的防灾对策,避免了重大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踏勘结合地质学方法,阐述了杉树槽滑坡的地质特征,并分析了其成因机制.杉树槽滑坡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优势结构面切割,后缘边界利于雨水汇集并沿裂隙入渗形成静水压力柱,裂隙水软化层间软弱夹层,前缘临空等等,这些构成了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而持续的强降雨才是导致滑坡发生的最根本因素.从滑坡早期的变形特征、巨大的"高位势能"导致的高速滑动,以及滑坡的主要动力来源来看,杉树槽滑坡属于"推移式"滑坡.杉树槽滑坡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的分析将对三峡库区类似的岩质顺层滑坡的勘察预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兰州市安宁区凤凰山报恩寺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查分析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三维地形测量、工程地质调查及山地工程等手段.研究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室内综合分析表明,报恩寺滑坡是发育于凤凰山3号老滑坡层内的堆积层滑坡,为典型工程建设开挖形成的老滑坡局部复活,具有多级、多次滑动的特征.报恩寺滑坡属后缘高陡,前缘临空地形,滑体坡面可见大量裂缝发育,滑体成分结构松散,易于水分入渗,在暴雨及地震状态下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失稳.  相似文献   

18.
黑方台自1968年以来共发生滑坡200余次,已发生的黄土滑坡中,多数滑坡后缘发育有黄土洞穴。黄土洞穴不仅使地表水快速入渗,同时也影响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通过现场调查与室内实验,并结合多期影像对比,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黄土洞穴发育特征、类型和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主要分为冲蚀型、潜蚀型和湿陷型且沿台塬边缘分布;黄土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到灌溉水、裂缝和黄土崩解性影响。灌溉水沿裂缝等优势通道下渗可在局部形成小型洞穴,裂缝部位含水率明显较大。党川3#滑坡裂缝沿滑坡边缘分布,裂缝走向与黄土洞穴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该研究可为黄土洞穴发育与滑坡防治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黑方台自1968年以来共发生滑坡200余次,已发生的黄土滑坡中,多数滑坡后缘发育有黄土洞穴。黄土洞穴不仅使地表水快速入渗,同时也影响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通过现场调查与室内试验,并结合多期影像对比等方法对黄土洞穴发育特征、类型和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主要分为冲蚀型、潜蚀型和湿陷型且沿台塬边缘分布;黄土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到灌溉水、裂缝和黄土崩解性影响。灌溉水沿裂缝等优势通道下渗可在局部形成小型洞穴,裂缝部位含水率明显较大。党川3#滑坡裂缝沿滑坡边缘分布,裂缝走向与黄土洞穴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该研究可为黄土洞穴发育与滑坡防治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16日,四川省南江县特大暴雨诱发了1 571处滑坡,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些滑坡中65%以上是堆积层滑坡。为了探讨南江县平缓堆积层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作者利用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再现了强降雨引起红层地区堆积层边坡的滑动失稳的全过程,获得了边坡变形破坏的特征参量。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情况下,边坡变形以沿基覆界面软弱层的蠕滑为主,坡体总体处于蠕滑变形状态;降雨情况下,坡体中后部拉张破裂变形显著,并最终产生整体滑动。通过模型和原型的综合对比分析,该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为以蠕滑拉裂为基础、暴雨形成的裂隙静水压力为触发滑动的力学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