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应用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对症治疗),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纤溶酶静点,治疗10~15 d,对比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病情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水平、FMA评分升高水平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脑梗死急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另外选取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NIHSS评分、hsCRP变化及临床恢复效果.结果:与健康组患者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显著升高,但不具有比较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NIHSS评分及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急症患者临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将甘肃医学院收治的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35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对冠心病患者分别实施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瑞舒伐他汀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观察阿托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实际抗炎作用,探讨该用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康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n=29)及对照组(n=29),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干预方案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CRP)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阿托伐他汀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炎性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方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作用。随机选取兰州新区中川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方案。评价2组疗效,同时对比分析血脂测定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结果均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结果均明显上升(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用药方案应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达到增进疗效、调节血脂之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短期降脂效果及不良反应。选择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7例,两组均采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照组给予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短期降脂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mg/d的短期降脂效果更显著,两种不同剂量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少,且无明显差异,可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降脂药物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采用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分别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效果。以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于天水市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慢性肾炎患者为分析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与参照组(46例)。观察组应用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参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方案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肾功能、血压改善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UN、Scr、24h pro水平均低于参照组,GFR高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CRP水平均低于参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参照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压,减轻炎症,促进患者肾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1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70例,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70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每晚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均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hs CRP,NO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与常规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hs CRP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在治疗14 d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NO较常规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hs CRP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397,P=0.001);治疗前NO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65,P=0.006).结论血浆hs CRP,NO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 CRP水平,升高NO水平,瑞舒伐他汀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药物.  相似文献   

10.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47例予以常规治疗+曲美他嗪治疗,研究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服阿托伐他汀。比较2组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血脂情况。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心绞痛持续时间均少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心绞痛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可联合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血脂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选取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血清指标可溶性CD40L(s CD40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及治疗期间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2组患者CO、LVEF、CI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CD40L、MCP-1、s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治疗期间并发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对比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46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良反应。①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③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与对照组6.5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将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分别用于治疗冠心病,则前者降脂效果更明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合并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效果。选择定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的患者单一使用依达拉奉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并随时记录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受损神经元得到显著恢复,表明治疗质量较高,且患者并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患者,有非常好的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效果。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126例脑血栓(收治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63)治疗方案为单一使用阿司匹林,研究组(n=63)治疗方案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记录斑块面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明显变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变小(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斑块面积与IMT较治疗前明显变小(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变大(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斑块面积与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联合使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斑块面积与IMT缩小明显,且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9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独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同时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20个月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等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对照组TC及LDL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LDL,TG及FPG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组间比较HDL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TG,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比较,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能进一步降低TG,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显著升高HDL.  相似文献   

16.
徐凤丹  邓文龙 《科技信息》2009,(3):390-390,32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ACS早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90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30例)、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血脂、肝功等指标。结果:①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和20mg/d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血清hs—CRP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迅速、明显地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7.
牛全洲  郭晓宇 《甘肃科技》2011,27(20):171-172
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组给予氯吡格雷600mg;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1次/d.观察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在缺血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病死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应用氯吡格雷相比,联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压力负荷下阿托伐他汀对钙调神经磷酸酶介导的心肌肥大的影响.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单纯模型组(n=10)和阿托伐他汀组(n=10).大鼠通过腹主动脉缩窄建立压力超负荷模型,8周后测定左室重量指数,B超检测左室形态结构,Westernblot检测心肌CaN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心肌CaNmRNA水平.结果①单纯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心肌肥厚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组心肌肥厚指数明显低于单纯模型组(P<0.05).②单纯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心肌CaN蛋白及CaNmRNS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低于单纯模型组 (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可能参与干预钙调神经磷酸酶介导的通路,从而抑制心肌肥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梗死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10 mg qn,对照组不用阿托伐他汀,采用其他治疗,如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糖、血压等。进行双盲对照治疗3 a,观察两组病人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症状性脑梗死3 a发生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14.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水平的影响。方法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①对照组(22例);②阿托伐他汀20婵治疗组(22例);③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23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及MMPs-9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加嘲治疗组和20mg治疗组治疗后hsCRP及MMPs-9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3d后,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患者hsCRP和MMPs-9水平分别下降39.3%,31.4%;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则分别下降25.8%,19.4%。40mg治疗组较20mg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ACS具有明显的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