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富宁坡芽歌书是壮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歌书的81个符号形象以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实物为主要描绘素材,每个符号形象既是独立成章的单体山歌,又一气呵成、联为一体,被学界称为“壮族爱情三部曲”。坡芽歌书虽为情歌,却涵盖了诸多的壮族文化元素,生动反映了当地壮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及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2.
坡芽歌书是用图画文字描写成的壮族传统民歌集,承传自远古的氏族部落时代,它之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是因为有壮族歌圩这片广袤的沃土;坡芽歌书的发现,唤醒了壮民族的族群记忆,应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壮民在生产生活中,以周边的事物为素材,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类分和表达,创造了"坡芽歌书"。壮民以对事物具象表达、类比呈现和分解重组等方式,实现了符号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和结构的多样化,既完成了符号的审美形式,又使符号背后丰富的意蕴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4.
壮族的古文字至少有古壮字、坡芽歌书、甘桑石刻文字三种.古壮字字数敏多,其研究对汉字传播史、自源字与借源字的关系、拼盘文字的发生等研究有重大意义;坡芽歌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文字的基本面貌;甘桑石刻文字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将丰富我们对壮族古文字及壮族先民的了解.这些研究的继续,会为我们解决方块古壮文的发生年代、古壮文与花山崖刻的关系、古壮文与水族文字的关系、坡芽歌书的发生、甘桑石刻文字的文字性质等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罗杰 《长春大学学报》2011,(11):125-127
从审美人类学的视野来探索"坡芽歌书",它保留了原始文字的象形因素,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特色,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审美心理的发生、形成、发展等问题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壮族文化心理是认识和理解壮族的重要内容。以《坡芽歌书》为对象,对歌书反映的对歌联情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出待人的朴实与谦和、涉世的聪慧与审慎、婚恋的重情与重义等壮族文化心理的典型表现,为认识壮族共同文化心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索绪尔符号论中,“能指”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但是,汉字这种语言符号,其“能指”不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符号,受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特征,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和延伸性,并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8.
米老鼠形象既是一种具有情感和美学特征的动漫艺术符号,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极具造型特征的视觉语言符号.通过探讨米老鼠周边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索米老鼠形象在产品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与应用规律,旨在从米老鼠模式中汲取营养,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9.
航海类书刊量的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航海类书刊同一物理量使用不同的名称和符号或在同一书中同一符号表示不同的物理量以及用英文名称作为量的符号等问题,指出外来语的照搬照用、现有教材非标准量的名称和符号使用几十年,形成顽固的“习惯势力”是其存在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只有通过加强对国家标准的学习、转变观念、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同时编校人员注意对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书刊量的符号和名称使用混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正 《科技信息》2011,(31):267-267,338
1视觉价值形象符号图式的结构营造1.1符号图式的视觉价值结构对视觉价值的符号图式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在于传达出图形艺术其视觉价值形象的符号图式,是视觉价值符号其存在价值和表现价值的特征。在视觉价值形象的符号图式建构中,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单刀直入,即从视觉价值形象符号的各种内在关系出发,直达符号图式的内在结构(由一个简单的符号图式组合到符号图式的范型)。说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主要舞蹈之一,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舞蹈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内容都成了他们的舞蹈题材和主要动作来源。“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而芦笙舞则是“花山节”中不可缺少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苗族传统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2.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需要、审美交流和审美修复功能表现出来的.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透过它的视野来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不仅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代社会,民歌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凸现出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④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在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民歌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音乐形式的基因。皖西民歌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发展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和发展皖西民歌有着极大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对原生态民歌和后现代民歌做出比较的基础上,从审美人类学角度,即运用人类学的实证方法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做出阐释。由此得出,在当代社会,民歌面临一个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着重凸现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传承方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是植根于人民大众间的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从物质传承和非物质传承两方面,论述民间文学的传承体系:文字传承、符号传承、现代化物质媒介传承、亲缘传承和行为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