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春秋穀梁传》的救助思想包括救灾思想、救荒思想、救国思想、救民思想四个方面。《春秋穀梁传》的救助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春秋穀梁传》的救助思想是《春秋穀梁传》的大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 陆贾所谓仁义政治的首义在于德治无为。在他那里,德治很明显是针对春秋季世以来日益得到发展的政刑政治而言的。其实,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曾尖锐地指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是拥有刚健朴厚民风与昂扬奋激心态的阳刚时代,不仅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稳固物质基础,还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思维结构的意识倾向。汉代叙事的具体化特征有二:其一,汉代著作著录先圣遗事,援引经义以成文章。其二,汉代著作“道”、“政”结合,据道以观人事。汉代知识分子著作多列举先圣事迹,为今世殷鉴,同时引用经典著作为自己的主张增添合理性。陆贾《新语?道基》篇盛赞“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书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穀梁传》之叙述不是仅仅关注于事件本身,而是更关注于事件与人之关联,从而完成了人物形象之塑造。《春秋穀梁传》在回答提问过程中娓娓而谈,以简练清晰之白描笔法描述以人物为中心之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人物之语言、行动、细节的描述以及多种艺术方法并用,突出表现人物的心性特点,实际上也就勾画出了历史事件之主体——人物的形象,从而也就使《春秋穀梁传》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形成了与《春秋左氏传》不同之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春秋穀梁传》之叙述不是仅仅关注于事件本身,而是更关注于事件与人之关联,从而完成了人物形象之塑造。《春秋穀梁传》在回答提问过程中娓娓而谈,以简练清晰之白描笔法描述以人物为中心之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人物之语言、行动、细节的描述以及多种艺术方法并用,突出表现人物的心性特点,实际上也就勾画出了历史事件之主体——人物的形象,从而也就使《春秋穀梁传》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形成了与《春秋左氏传》不同之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懦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懦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懦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懦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懦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懦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懦道并治。  相似文献   

7.
伊尹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以烹调技术为名,行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思想独树一帜,他提出的条件不具备时不可强为,得天下必先行仁义之道,具备仁义之道方可教化别人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  相似文献   

8.
伊尹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以烹调技术为名,行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思想独树一帜,他提出的条件不具备时不可强为,得天下必先行仁义之道,具备仁义之道方可教化别人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  相似文献   

9.
《太平广记》定数类15卷得以编撰是迎合了《太平广记》编辑的编撰思想、定位和宋初奉佛尊道文化的环境。经编撰者思想和背景、宋初奉佛尊道的文化和定数类引用书籍考证,15卷定数类录用迎合了宋初奉佛尊道风气和《太平广记》编辑的编撰定位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食不可赏”一语出自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中,在随后出现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及北京大学藏秦简《从政之经》中,也有相同或类似的语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前人多只从饮食角度加以关注,未从其他角度深入.基于《为吏之道》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那么“食不可赏”所反映的正是儒家“孝”的伦理思想,告诫官吏要有孝敬之心,尊养父母,不可忤逆亲上,有踳悖之行.在这里,“孝”更多地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挥政治作用,这也是秦朝统治者重视“孝”并将其作为官吏的品德要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的思路决定发展的出路,人的观念决定发展的理念,人的见识决定发展的层次。认真研究“新余现象”、深入探讨“新余模式”、全面总结“新余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巴赫金的小说杂交话语理论。巴赫金发现,故意的杂交化策略有意使小说话语中存在多种声音,作者借此可以揭露权威话语的虚假与荒谬。巴巴通过例子证明,这一策略可以解决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能动性缺失问题,使被殖民者能够抵抗专制的殖民权力。巴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利用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发掘了巴赫金无意识杂交的意义,不但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提供了抵抗的新思路,也为理解巴赫金的思想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3.
在《八月之光》中,作者对主人公克瑞斯默斯的种族身份做了模糊性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将小说自身的情境复杂化,还巧妙地折射出南方种族主义对人性及人的独立自我的剥夺。这为多种话语的共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章从主人公身份的模糊性出发,分析了克瑞斯默斯悲剧性命运发生的根源及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并指出小说独具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大学者,他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深受父母的影响.他是一个孝子,一生保持着对父亲的怀念,为博取母亲的欢心而牺牲婚姻,但他不要子女孝顺自己,甚至反对传统的孝观念,提出关于孝的新见解.通过分析史料,可见胡适的孝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孝的批判和反思,以此足见这位大学者不遗余力改造传统孝观念的苦心.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黄山谷诗补注》一篇,针对宋代任渊、史容、史季温所注黄庭坚诗进行补正,其中以任渊注为重点。钱氏的补正,包括补注典故的出处、句法的出处、诗意的原型、名物地名人名等名词、背景今典,校勘和纠正黄庭坚的用事之误等方面。钱钟书先生对文献典籍的征引详实而浩繁,考证更是精辟非常,他的补注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与诗学价值,对黄庭坚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代经济立法中的“民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宋代经济立法及北宋经济变革的考量,从宋代经济立法中各种制度的“民生”规定,以及北宋主要变革家的经济法律思想中的“民生”思想两个方面,论述宋代经济立法中的“民生”思想,认为宋代立法中的民生思想,有其进步性,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体现,我们今天则更应该以民生作为立法执法的基础,通过社会的综合调整,形成真正的民生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18.
马力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2):151-153
父母行为对儿童的运动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依据家庭系统理论探讨了家庭互动对于儿童的影响。儿童的运动行为受父母影响较大,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若能通过亲情互动关系而引起共同参与运动的兴趣,并通过代间传承过程,让运动习惯持续地在家庭成员间发生,而达到终身运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成吉思汗礼遇丘处机反映了权力与宗教的互为需求关系。成吉思汗开放包容的宗教态度、纳贤意识、责生心境和关注汉法是促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丘处机则适时对帝王的召请做出积极回应。双方都经历了利益考虑和情感取舍的过程。从二人际会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是宗教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宗教则有神化皇权、安抚民心和维护秩序等功能;但根本上宗教是依附性的,它不可能对权力产生更为深刻或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