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宁土戏历史悠久,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厚重而丰满,无论是壮家人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文学素养还是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社会道德等,都能从富宁土戏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并展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富宁土戏文物中的"六益戏神木偶像""索乌减免税赋执照碑""沈土司祠堂硬山顶山墙下碱须弥座""古剧本《玉其宫》"就是承载壮族历史文化最好的实物证据,也是研究富宁土戏发展的重要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2.
云南壮剧既借鉴了广戏等周边剧种的表演艺术,又吸收、融化了本民族的武术、舞蹈动作,还提炼、吸收了大量生活动作。在角色行当划分方面,云南壮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繁简并存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的角色行当划分比较细致,而广南北路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的角色行当划分则比较简略。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壮剧史》为据,运用二次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专业分析,发现民间土戏从清朝中晚期形成至今,其发展轨迹呈现"山"字形状,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尤其是历史上的两次重创为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后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出现了目前发展缓慢、传承困境等问题。如何应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应同时兼顾其自身的专业建设和文化空间的保护,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有些剧种是单声腔剧种,有些剧种是多声腔剧种。云南壮剧既有在本土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山乐西土戏的(乐西戏调)和富宁土戏的(哎依呀)腔调、(哎的呶)腔调,同时又有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富宁土戏的(乖嗨咧)腔调、(依嗬嗨)腔调以及散用在富宁土戏和广南沙戏音乐中的(皮黄腔调),因此,云南壮剧是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5.
由于种种原因,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富宁民间土戏热闹场面已经成为历史,戏班零落,农村戏班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壮剧又一次陷入低谷.进入新世纪,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思想观念改变和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专项保护经费的落实,使富宁农村壮剧班的发展面临新的复兴契机并开始走向复苏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云南壮剧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山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云南壮剧形成的基础;处于云南通往内地交通要道上的文山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盛,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云南壮剧包含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都拥有各具自身特色的腔调、剧目、音乐和表演程序。从形成至今,云南壮剧的发展几起几落,既有兴旺发达的辉煌,也有遭受摧残的辛酸。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中,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老艺人大多去世、资金紧缺等原因,云南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没能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山州旅游开发中起到应有作用,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此应该给予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7.
富宁土戏〔哎依呀〕腔调是在本地壮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本土特征的壮剧曲调。通过对〔哎依呀〕腔调结构程式、曲调程式、伴奏程式的分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形式实际也就是〔哎依呀〕腔调的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8.
富宁壮剧是当地壮族民间传统戏剧,是云南壮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剧的兴衰和发展与传承人息息相关。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壮剧依托传承人生存发展,没有传承人,就没有壮剧,也失去了其文化魅力与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富宁土戏悠久、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土戏文物,这些文物印证了富宁土戏的发展足迹.本文简述“八仙戏帘”、“旦角围裙”、“双龙披风”和“土司石灯柱”等富宁土戏的几件文物,以引起同仁和专家的关注和爱护.  相似文献   

10.
壮剧艺术主要产生、发展于右江、驮娘江、西洋江和清水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的德保、靖西、田林、凌云、乐业、西林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等县,在这块土地上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彝、仡佬等民族。壮剧除了具有一般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活态性特征外,由于壮  相似文献   

11.
富宁土戏在其漫长的孕育、形成、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壮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富宁土戏的生、旦、净、丑角色行当中,同样也闪耀着少数民族戏曲的鲜明色彩.富宁土戏的丑角形象由于具有用三种语言插科打诨、独特有趣的唱腔、朴实随意的化妆脸谱、简约朴素的服饰和道具、幽默夸张的滑稽表演等艺术特征而更加鲜活.  相似文献   

12.
富宁土戏的诞生,有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孕育期,最早可追溯到它的第一个腔调[哎咿呀]还是山歌形态[咿呀哎]的阶段,即明朝天启年间皈朝开街以前。到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壮族民间艺人开始利用从山歌调转化过来的[哎咿呀]说唱故事,到雍乾年间,这种说唱发展成演唱的板凳戏、街头的化装表演。嘉道年问,周边广戏及桂剧、滇剧等剧种兴起,壮族艺人们或通过"走出去"、或通过"送进来",大开眼界、大受启发,于是逐步将所看来的戏改编为土戏,至此,富宁土戏基本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乾隆年间广南举人陈龙章写的《上元节倮夷跳鸡酬唱贺年》竹枝词写得非常逼真感人,诗中描述的场面应该是他身临其境的亲见亲闻,很可能就是他从河南巩县因病回乡途中在富宁一带看到的“耍曼”表演。他所记述的情景,已经是富宁土戏[哎依呀]腔调形成的雏形了。  相似文献   

14.
以目前云南壮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师资缺乏、传承对象单一、演职人员招生困难等诸多传承困境为切入点,引入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倡导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遗产地中小学以及传承者群体的多方参与合作,以遗产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专业壮剧团、土戏班成员及其土戏班所在地的农村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通过校内教育、校外社区教育和传承者群体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开展云南壮剧进遗产地的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课程,其教育内容涉及云南壮剧的知识普及教育、壮剧文化的认同教育、壮剧文化空间的保护教育、观摩教育、兴趣小组教育、壮剧音乐课堂教育、云南壮剧技艺传承教育等方面,以便为后期多方参与的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活动的服务方案策划和实施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最终为云南壮剧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传承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961年编成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获得了极大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主要成就;而1984年到1989年先后编成上演的四部大戏《和睦皈朝》、《三七姑娘》、《彩虹》和《白云村姑》,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六场壮剧《彩虹》在艺术上的探索表现为意蕴的开掘、情节和人物的增减、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它在壮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总结和剖析它在艺术创造中的经验,对后来者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乐西土戏是云南壮剧的分支之一,具有自身浓郁的色彩和艺术个性。文章对〔乐西戏调〕中唱调和器乐曲牌源流、功能和作用、音乐形态、正词和衬词、旋律特征、乐器、演唱等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同仁对云南壮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最近重看壮剧《金花银花》,引起许多联想。我想起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蛇郎故事和金银花(两姐妹)故事,想起别林斯讲过的一段话:“在我们的文学中,到处都是活的连扣,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来的,后来的可以用先前的来解释,没什么偶然性。”(《别林斯基文集》)《金花银花》如何在传统故事基础上创新?民间故事如何为《金花银花》这个剧目形象化地提供了“活的历史连扣”?研究这样的问题,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的进程,多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壮剧是壮族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其中的北路壮剧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壮剧堪称是了解壮族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北路壮剧使用壮语演唱,其唱词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审美特征。壮剧唱词英译应遵循"力求传神达意,确保合乎习惯"的原则,并采取准、整、创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