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目前云南壮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师资缺乏、传承对象单一、演职人员招生困难等诸多传承困境为切入点,引入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倡导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遗产地中小学以及传承者群体的多方参与合作,以遗产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专业壮剧团、土戏班成员及其土戏班所在地的农村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通过校内教育、校外社区教育和传承者群体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开展云南壮剧进遗产地的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课程,其教育内容涉及云南壮剧的知识普及教育、壮剧文化的认同教育、壮剧文化空间的保护教育、观摩教育、兴趣小组教育、壮剧音乐课堂教育、云南壮剧技艺传承教育等方面,以便为后期多方参与的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活动的服务方案策划和实施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最终为云南壮剧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传承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壮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多样,驰骋桂滇城乡。继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申报的壮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壮剧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研究壮剧,挖掘、整理壮剧,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是壮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壮剧史》为据,运用二次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专业分析,发现民间土戏从清朝中晚期形成至今,其发展轨迹呈现"山"字形状,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尤其是历史上的两次重创为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后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出现了目前发展缓慢、传承困境等问题。如何应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应同时兼顾其自身的专业建设和文化空间的保护,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守护差异性寻求发展的壮剧,面临着由传统单一的地域特色发展为更为丰富的综合性戏剧风格的转型问题。对于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5.
壮剧是壮族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其中的北路壮剧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壮剧堪称是了解壮族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北路壮剧使用壮语演唱,其唱词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审美特征。壮剧唱词英译应遵循"力求传神达意,确保合乎习惯"的原则,并采取准、整、创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和教育资源,为教育传承云南壮剧建设一个集科研、校内外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使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一种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系,为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传承和难保护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关系而获得共赢的问题解决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建立为背景,分析当今广西壮剧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探讨广西壮剧文化消费与生产的经济意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展,目前广西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和消费品。面对这一市场和契机,有必要对传统壮剧进行创新性生产,以使其成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跨界合作等改造途径,传统壮剧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改造后,传统壮剧文化在消费社会也就成为具有平面化、大众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8.
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和不同特点,可以使我们在讨论云南壮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因为云南壮剧是一个活着的剧种,所以我们要对它进行动态的保护,这种动态的保护还涉及到专业、业余、原生态,剧种传人与人才培养,品牌意识、经营模式和文化产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壮剧作为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当尽快“走出去”,让英语世界国家认识壮剧,了解壮剧,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壮剧的行当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在对其进行荚译时,应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再现”原则,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壮剧行当所蕴涵的壮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壮剧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文章仅对云南壮剧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一粗略的概览。  相似文献   

12.
云南壮剧既借鉴了广戏等周边剧种的表演艺术,又吸收、融化了本民族的武术、舞蹈动作,还提炼、吸收了大量生活动作。在角色行当划分方面,云南壮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繁简并存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的角色行当划分比较细致,而广南北路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的角色行当划分则比较简略。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14.
云南壮剧演出习俗是云南壮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的艺术反映。云南壮剧对开演日期的选定非常重视,多与壮族宗教信仰、祭奉祖先、不影响春耕生产、相邻村子轮流坐庄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壮乡的风土人情和风尚礼仪。  相似文献   

15.
[壮剧皮黄]是云南壮剧音乐七个腔调中的共融型腔调之一,是云南壮剧艺人经过长期漫长的吸收和融合、探索和传承,把广戏的“皮黄腔”融合到壮剧音乐中而形成的皮黄腔曲群,分为“板类曲调”,“腔、调类曲调”,“转换类曲调”三种类型,句式基本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为主。与云南壮剧的本土腔调虽然音乐形态各异,但在同一个剧目中演唱时会按照一定的转换方式进行转换,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互相依存、各放异彩,使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更加强烈和鲜明,使云南壮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云南壮剧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也不容忽视。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创人员匮乏、演员断代、行当不齐、乐队有待培养、信心亟待增强等方面。对于制约云南壮剧发展的因素,我们应当不断加以克服,以期云南壮剧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7.
广南北路沙戏是云南壮剧的重要分支。它是在广西北路壮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南北路沙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和谐的民族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8.
富宁土戏〔哎的呶〕腔调和〔哎依呀〕腔调都是在本地壮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本土型腔调,这两个本土型腔调的结构形态、音乐形态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戏曲特征,是个性突出的、色彩鲜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