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影响。方法根据关中平原地区1986-2003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资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Mapgis6.6和Lotus1-2—3软件计算关中平原地区4地市景观偏离度、景观多样性和森林景观分离度3个指标及其变化率,并对各地市景观格局指标变化率与各地市人口和城市化增长率做回归分析。结果1986—2003年关中平原地区景观偏离度、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呈增长趋势,森林景观分离度呈降低趋势;各地市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率与其人口和城市化增长率的相关系数R值均超过0.8。结论关中平原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之间有极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关中平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是景观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规范土地利用的方式与强度是优化景观格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蕾 《山东科学》2018,31(2):88-93
利用2009-2015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自然灾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是研究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表现形式,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间接表现形式。陕西省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而中部的西安、铜川市是自然灾害脆弱性较低地区。该研究为防灾减灾、预报预警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古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地形特征上,陕西省古遗址集中分布在坡向为正南、西南和东南,海拔450m左右,坡度0~10°的平原区。点线分析发现古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10km的范围内,表明古遗址有线性分布的特征。核密度分析显示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址点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其他地区分布比较散乱;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每一年里,自然灾害夺走了人类宝贵的生命,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火山爆发、地震、飓风、海啸、洪水、山体滑坡、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后果也更加严重。Del Moral和Walker教授对自然灾害如何侵袭人类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灾害进行了全面总结。人口快速增长、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加重成为前所未有的危机。作者通过详细的研究,发现一个改善、恢复、提高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环境的简单方法。本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不断上升。为了保护人居环境、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作者在对自然灾害分类形容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灾害发生原因中人为成份不断增加的实际,提出了防御自然灾害的理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洪水是一种发生频繁、对人类社会影响深刻的自然灾害.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类从防洪减灾实践中认识到人地关系协调论的重要意义,并在防洪减灾实践中采取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举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蕾 《河南科学》2018,(1):113-117
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准确把握我省各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在2010年、2013年、2014年陕西省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自然灾害灾情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两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是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因素,同时农作物受灾面积也是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间接因素.陕北、陕南地区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陕北地区南部和陕南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是人类面对的最严竣的挑战之一。国内外许多自然灾害文献收藏机构致力于自然灾害类型、防灾减灾措施等的研究,及时地汇总了防灾减灾的专著、论文及数据库等研究成果,为实现全人类共同防灾减灾的目的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刀菜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了协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作者依据多年来收集的自然灾害资料与研究成果,对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危害进行系统分析,在采用边缘学科相互交叉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总结了建国以来减灾工作的进展,提出了防御自然灾害的理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同干旱、洪水泛滥、地震、森林大火、龙卷风、火山爆发等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些灾害,都有一整套的工作机构、工作预案和应急措施。联合国难民署和国际卫生组织两个机构,还专门对欠发达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国家的人民,进行救济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这些自然灾害人类都能克服,对人类社会本身并不会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来自太空的威胁,人类与之作斗争的能力又如何呢?前不久,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引起了全世界天文学家的惊恐和不安。但它只不…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自然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干旱缺水,气候比较寒冷,地震等,这些情况在先秦典籍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记载,灾害的历史和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自然环境对西周人的影响,在西周的兴衰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发展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保护人居环境,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收集的自然灾害资料与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现状,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减灾工程建设状况,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防灾抗灾之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温室效应不仅是许多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而且对人类健康有危害,还给人类经济发展造成了障碍,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依据汉中区域的地理特点,系统分析了汉江上游的大气环境污染情况,论证了汉江上游局部环境污染对汉中区域温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洪水后的反思--关于长江中游防洪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水灾是中国第一大灾,长江中游历来就是重灾区  人类与洪水斗争贯穿着人类的历史过程。尽管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防洪体系的建设日趋完善,但水害为自然灾害之首至今未变。2500年前的先秦时代,《管子·度地篇》就说得一清二楚:“五害之属水为大”。目前全球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洪涝占40%,热带气旋占20%,干旱占15%,地震占15%,其余占10%,可见水灾损失之严重性。中国是一个水灾频发的国家。中国水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严重不均,占国土面积53%的东南部,其水资源占全国…  相似文献   

15.
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突发性的灾害事件也频频发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例如,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我国2003年SARS、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以及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等.这些突发灾难使得人类强烈地意识到目前的生存环境仍“危机四伏”。面对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的威胁,如何消除或减轻灾难所造成的损害,已成为当前人类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高校,如何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正成为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为减轻自然灾害对宝鸡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以陕西省宝鸡市3区9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9个主要人口指标,确定3个主成分作为自然灾害人口脆弱性评价指标.计算出宝鸡市各区县相应的主成分得分和排名并对其人口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宝鸡市自然灾害的人口脆弱性受该区域人口的暴露性,敏感性及人口结构自身的缺陷等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人口总量是影响该区域自然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杭东 《青年科学》2011,(5):35-35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人类正面临着入口膨胀、资源短缺、气候异常、灾难频发等一系列难题。如今,各国科学家正在设计人类未来生存的种种科学设想。利用钻井平台在面对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就从来没有惧怕过,每一次都能想出应对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异特征与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核密度分析法探究陕西省4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计算可达性指数来分析其可进入性;选取与旅游示范村可进入性相关的地理因子,利用空间分析技术GWR回归模型剖析各大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其在空间视角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示范村在陕西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关中平原最为密集,陕南和陕北次之,且陕南示范村密集程度高于陕北"的特点,可达性水平最好的3个旅游示范村都位于关中平原地区;在5大影响因子中,高程、坡度与可达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河网、路网和居民点密度与可达性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影响,且对旅游示范村可达性分别呈现86.0%,83.7%和44.2%的正向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陕西省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依靠多主体联动,融合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有序开发和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姜子牙,曾隐居陕西省宝鸡县秦岭北侧的伐鱼河畔垂钓多年,后来辅佐周文王父子伐商灭纣,建立了西周王朝。姜子牙从此名声大振,姜子牙钓鱼台亦名扬后世。现在的姜子牙钓鱼台不仅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当年姜子牙留下的那块巨大“丢石”,也成为历史之谜。绚丽的自然景观姜子牙钓鱼台位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县銵溪乡伐鱼河畔。景区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2公里,南部为秦岭北麓的“V”字形伐鱼河峪口,两侧奇峰突兀,岩壁峭立,怪石嶙峋,古柏满山,河谷狭窄;北部为开阔的关中平原,伐鱼河从秦岭北麓奔…  相似文献   

20.
钢筋砼结构房屋的建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展的见证。它不仅创新了人类居住的时代气息.还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破坏的防御能力。在近代的建筑史中,它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诉说着建筑抗震的诚信程度的功与过.揭示了那些与地震抗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的钢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